第111章 急急急
回檔09做男神,她們勸我低調點 作者:踏月留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前每次聚餐的時候,隻有我們這幾個弟子和老師朋友,老師說沒有朝氣,沒有青春氣息,所以允許我們帶自己的學生過來。”
孫立軍和李華解釋了一下,就去陳教授身邊找座位坐下了。
其實也能理解,上了年紀的老教授,喜歡青春洋溢的學生孩子圍在身邊,這或許能讓他找回點年輕時感覺?
中式飯桌其實很有禮儀,主要看吃飯的人講不講究,陳宗青似乎就很講究。
他請客做東,坐朝門主座,圓桌講究“尚左尊東”,齊海州在其餘人中年紀最大,所以坐在陳宗青左邊。
位置靠主人越近,關係越密,地位越尊,所以陳宗青的弟子們和齊淑悅挨著陳教授依次分坐兩側。
李華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們,位置自然就要離陳宗青最遠。
李華前世混職場時經常出席這種場合,規矩他當然懂。
可其他幾位大學生未必懂這個禮儀,其中有個男生也不知道觀察一下,一屁股坐到齊海州旁邊,鬧了個大笑話。
陳宗青講禮,但是個脾氣好的,沒怪罪這個男生,笑著和他講解了下。
齊海州沒好氣道:“要我說啊,就不該講這些東西,規矩這麽多,我不喜歡。”
兩位教授帶頭討論起中餐禮儀,剩下弟子同學也順勢捧場聊了起來。
因為陳宗青就是一副好說話的模樣,又鼓勵大家發言,弟子同學們也都暢所欲言,發表觀點。
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嘛,覺得這些中餐禮儀是繁文縟節,約束人,該取締,不喜歡。
見同輩的大學生們都說完,李華才在最後發言了。
李華的位置,就是靠近大門旁,正好和陳宗青處於一條線上,陳宗青一抬頭,就能看到李華明亮清澈的雙眼。
“我的意見反而和各位不一樣,人們在提到中餐禮儀,中式規矩的時候,都會覺得是陳規陋習,會覺得是約束束縛。”
“可是我們去昂貴的西餐廳,去吃意餐法餐,享受所謂的外國情調和小資優越時,為什麽就趨之若鶩地學習著他們的禮儀,學習著他們的風俗呢?”
“刀叉其實也是我國先人發明的,不過早在宋元時期就被完全取締了。憑什麽說刀叉是儀式感,筷子不是儀式感呢?”
這番話是李華的肺腑之言,千禧年前後,因為開放政策,國人在各方麵都崇尚西式,貶低中式,驚現各種反思怪。
可是在用餐禮儀上,西式真的比中式好嘛,比中式優雅嗎?不見得,結果甚至可能是恰恰相反。
飯桌座次這種東西,隻是皮毛,真要深入講究禮儀,遠比西式禮儀要精致優雅。
李華話音方落,旁邊那幾個說中式禮儀是繁文縟節,該被取締的同學臉色刷的一下就紅了,說不出話來了。
好像真給李華說中了,他們就是那種喜歡西式優越,所謂貴族禮儀情調的家夥。
李華這麽說似乎就有點得罪人,可他現在的身份是大一新生,是年輕人,就是要敢說別人不敢說的,就是說敢於抒發胸中的意氣,而且這不是陳宗青鼓勵,讓暢所欲言嘛。
“這位同學說得好,不隻是西餐有儀式感,我們中餐也是很有儀式感,很優雅的。”
這番話真是說到了陳宗青心裏,五十多歲的老一輩人,對傳統,對禮儀,是有自己的堅守。
陳宗青不僅出聲褒獎,還伸手輕輕鼓起掌來。
他鼓掌,像孫立軍這樣的弟子也跟著鼓掌了,弟子們鼓掌了,被弟子們帶來的學生自然也不得不鼓掌,最後的結局就是,全包廂的人為李華一個人鼓掌。
李華適時流露出恰當的反應,有小男生經不住誇的謙虛和表情不自然,更多的則是被大佬和眾人誇獎的興奮激動,和少年的意氣風發。
陳宗青還就喜歡這樣的同學,初經世事,心有見地,青春飛揚,他好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你叫李華是吧,是民大經濟學院的新生,就是我手下的新兵,來,我們碰一杯。”
“誒誒,你還小,可樂就行,別喝酒了。”
陳宗青不喜歡看見十八九歲的年輕學生喝酒。
他今天心情好,和李華喝完之後,又吆喝餐桌上眾人舉杯,一起碰杯,這場飯局才算是正式開始了。
有了剛才那個小插曲的“獨占鼇頭”,李華在飯桌上也不是無名之輩了,一些人主動地找李華搭話聊天,詢問他的情況。
李華微笑對答,舉止得體恰當,說話謙和有分寸,這個時候他又不像剛才那樣大膽表達,顯露鋒芒了。
因為這場飯局是陳宗青請客,方才李華大膽敢說,也是陳宗青支持的,整個飯局話題的導向是在陳宗青主導的。
自己一個來蹭飯的客人,說的太多,極力表達,容易把飯局話題中心扯到自己身上。
這樣就會混淆飯局的主次。
其實一般的聚餐,話題的中心,話題的主導不是那麽重要。
可陳宗青明顯是一個講究人,李華猜測他在心裏可能會注意這個,所以就順勢而為。
上流社會的這些大佬,有時候就很在意這些人際交往的細節。
李華旁邊坐了一個財大大三的學長,這位學長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
他似乎也是第一次被帶著來參加這種飯局,看見有大佬在場,就有些急於融入,急於表現自己。
無論是什麽話題,無論是他知道或者不知道的,都急急忙忙插上幾句,想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知識,自己的能力。
遇上兩位教授發言了,又換做一副極度吹捧,花式馬屁的諂媚態度。
他這樣就落入下乘了。
在場的這些學生,說句不好聽的,其實就是來陪教授吃飯的,心裏或多或少都有希望得到教授提攜,得到教授幫助的意思。
可是像這位學長這樣,目的性展示得太明顯,展示得太過分了,壓根就不會討人喜歡的。
人家祁同偉能說,“我太想進步了”,因為對麵的人是他老師高育良,熟門熟路,知根知底。
要是祁同偉在見高育良第一麵,腦門上就寫著“我太想進步了”,寫著“我就是來舔您”的這兩句話,人家高老師隻怕當場就讓他滾的遠遠的了。
這學長不是“你看,又急”了,而是急急急急急急!
孫立軍和李華解釋了一下,就去陳教授身邊找座位坐下了。
其實也能理解,上了年紀的老教授,喜歡青春洋溢的學生孩子圍在身邊,這或許能讓他找回點年輕時感覺?
中式飯桌其實很有禮儀,主要看吃飯的人講不講究,陳宗青似乎就很講究。
他請客做東,坐朝門主座,圓桌講究“尚左尊東”,齊海州在其餘人中年紀最大,所以坐在陳宗青左邊。
位置靠主人越近,關係越密,地位越尊,所以陳宗青的弟子們和齊淑悅挨著陳教授依次分坐兩側。
李華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們,位置自然就要離陳宗青最遠。
李華前世混職場時經常出席這種場合,規矩他當然懂。
可其他幾位大學生未必懂這個禮儀,其中有個男生也不知道觀察一下,一屁股坐到齊海州旁邊,鬧了個大笑話。
陳宗青講禮,但是個脾氣好的,沒怪罪這個男生,笑著和他講解了下。
齊海州沒好氣道:“要我說啊,就不該講這些東西,規矩這麽多,我不喜歡。”
兩位教授帶頭討論起中餐禮儀,剩下弟子同學也順勢捧場聊了起來。
因為陳宗青就是一副好說話的模樣,又鼓勵大家發言,弟子同學們也都暢所欲言,發表觀點。
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嘛,覺得這些中餐禮儀是繁文縟節,約束人,該取締,不喜歡。
見同輩的大學生們都說完,李華才在最後發言了。
李華的位置,就是靠近大門旁,正好和陳宗青處於一條線上,陳宗青一抬頭,就能看到李華明亮清澈的雙眼。
“我的意見反而和各位不一樣,人們在提到中餐禮儀,中式規矩的時候,都會覺得是陳規陋習,會覺得是約束束縛。”
“可是我們去昂貴的西餐廳,去吃意餐法餐,享受所謂的外國情調和小資優越時,為什麽就趨之若鶩地學習著他們的禮儀,學習著他們的風俗呢?”
“刀叉其實也是我國先人發明的,不過早在宋元時期就被完全取締了。憑什麽說刀叉是儀式感,筷子不是儀式感呢?”
這番話是李華的肺腑之言,千禧年前後,因為開放政策,國人在各方麵都崇尚西式,貶低中式,驚現各種反思怪。
可是在用餐禮儀上,西式真的比中式好嘛,比中式優雅嗎?不見得,結果甚至可能是恰恰相反。
飯桌座次這種東西,隻是皮毛,真要深入講究禮儀,遠比西式禮儀要精致優雅。
李華話音方落,旁邊那幾個說中式禮儀是繁文縟節,該被取締的同學臉色刷的一下就紅了,說不出話來了。
好像真給李華說中了,他們就是那種喜歡西式優越,所謂貴族禮儀情調的家夥。
李華這麽說似乎就有點得罪人,可他現在的身份是大一新生,是年輕人,就是要敢說別人不敢說的,就是說敢於抒發胸中的意氣,而且這不是陳宗青鼓勵,讓暢所欲言嘛。
“這位同學說得好,不隻是西餐有儀式感,我們中餐也是很有儀式感,很優雅的。”
這番話真是說到了陳宗青心裏,五十多歲的老一輩人,對傳統,對禮儀,是有自己的堅守。
陳宗青不僅出聲褒獎,還伸手輕輕鼓起掌來。
他鼓掌,像孫立軍這樣的弟子也跟著鼓掌了,弟子們鼓掌了,被弟子們帶來的學生自然也不得不鼓掌,最後的結局就是,全包廂的人為李華一個人鼓掌。
李華適時流露出恰當的反應,有小男生經不住誇的謙虛和表情不自然,更多的則是被大佬和眾人誇獎的興奮激動,和少年的意氣風發。
陳宗青還就喜歡這樣的同學,初經世事,心有見地,青春飛揚,他好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你叫李華是吧,是民大經濟學院的新生,就是我手下的新兵,來,我們碰一杯。”
“誒誒,你還小,可樂就行,別喝酒了。”
陳宗青不喜歡看見十八九歲的年輕學生喝酒。
他今天心情好,和李華喝完之後,又吆喝餐桌上眾人舉杯,一起碰杯,這場飯局才算是正式開始了。
有了剛才那個小插曲的“獨占鼇頭”,李華在飯桌上也不是無名之輩了,一些人主動地找李華搭話聊天,詢問他的情況。
李華微笑對答,舉止得體恰當,說話謙和有分寸,這個時候他又不像剛才那樣大膽表達,顯露鋒芒了。
因為這場飯局是陳宗青請客,方才李華大膽敢說,也是陳宗青支持的,整個飯局話題的導向是在陳宗青主導的。
自己一個來蹭飯的客人,說的太多,極力表達,容易把飯局話題中心扯到自己身上。
這樣就會混淆飯局的主次。
其實一般的聚餐,話題的中心,話題的主導不是那麽重要。
可陳宗青明顯是一個講究人,李華猜測他在心裏可能會注意這個,所以就順勢而為。
上流社會的這些大佬,有時候就很在意這些人際交往的細節。
李華旁邊坐了一個財大大三的學長,這位學長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
他似乎也是第一次被帶著來參加這種飯局,看見有大佬在場,就有些急於融入,急於表現自己。
無論是什麽話題,無論是他知道或者不知道的,都急急忙忙插上幾句,想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知識,自己的能力。
遇上兩位教授發言了,又換做一副極度吹捧,花式馬屁的諂媚態度。
他這樣就落入下乘了。
在場的這些學生,說句不好聽的,其實就是來陪教授吃飯的,心裏或多或少都有希望得到教授提攜,得到教授幫助的意思。
可是像這位學長這樣,目的性展示得太明顯,展示得太過分了,壓根就不會討人喜歡的。
人家祁同偉能說,“我太想進步了”,因為對麵的人是他老師高育良,熟門熟路,知根知底。
要是祁同偉在見高育良第一麵,腦門上就寫著“我太想進步了”,寫著“我就是來舔您”的這兩句話,人家高老師隻怕當場就讓他滾的遠遠的了。
這學長不是“你看,又急”了,而是急急急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