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氏凍得躬著腰縮成了一團。她趔趄蹣跚著,在一具女屍跟前停了下來——那死人身旁有一件被日軍剝下來的破棉襖!她猶豫片刻,忍不住還是伸手將那件凝固著硬梆梆血液的棉衣拾起來,披到了自己身上。
饑寒交迫,貧病交加,曠野裏祖孫六人迷失了方向。不知該到哪兒去,也不知出路在何方。新生兒發出小貓似的啼嚎,若涵和若嫣雖知不可能有吃的而強忍著不叫餓,然而幼小的體力已耗盡,她們拖不動了。
漸漸的有了山,漸漸的小路更窄了。
也不知在迷途上走了多遠,忽的若涵指了遠處道:「娘,你看,那裏有燈!」
蘭雪絨朝了那方向望去,果然有燈!有燈就有人家,有人家就可求救,起碼有個屋簷可以避避風寒。於是婆媳倆帶著孩子強打精神向那燈光走去。
忽隱忽現、七拐八彎,燈光漸漸大了。她們拖到跟前,原來是一座庵堂。上前敲門,裏麵燈熄了。可見庵內也怕禍亂。
被死人棉襖裏的虱子咬得難耐其癢的苗氏到了這等地步,哪還顧得以往的什麽矜持,她對了那門又拍又叫。許久,有一小尼姑來把門開了一條縫。見是兩個女人帶了幾個孩子來投宿,且小孩子又哭得厲害,說了一聲要稟報師太,又將門關了。半晌,那門方又打開,請女施主入內。
原來,這是一座小庵,隻有老少兩尼,近年已顯露出了衰落的跡象。雖因座落在山坳裏,,躲過了日軍殺戮一場;可是老尼卻患病日重,又為避災禍,終日緊閉山門,也隻得煎些草藥自己醫治。半夜裏見四處靜悄悄的並無了殺喊聲,才令徒兒大著膽子起來點燈熬藥,忽聽得有人叫門,真把她們嚇了個半死。後見是女人家,才放了進來。
小庵比起大樹洞來,好比人間天堂。有了火,孩子們可不受凍了;有了水,產婦、嬰兒都可洗洗幹淨;有了飯和湯,可以活命了!
苗氏領了雪絨去拜老尼,千感萬謝,倒把家破人亡的苦難埋藏在心裏。舉目一望,誰家不是如此?老尼念著「阿彌陀佛」回答施主。出家人慈悲為懷,在這苦難當頭的日子,她是強撐著身子也要救苦救難。
蘭雪絨一家在這裏一住就是半月,生命之虞雖無,可小庵漸漸地顯現出了柴米之憂,且病人康復之象總也不現。老尼和苗氏兩個病人,忙得小尼日日煽火爐煎藥,而且是自己到山坡上扯的幾把止痛、敗火的野草。
兩個嬰兒嗷嗷待哺,產婦的奶水已明顯不夠。她以前餵養四個孩兒奶水多得不曾請過奶娘,可那都是肉湯、雞湯、魚湯和補藥湯給催的,民間俗稱那叫「葷奶」。到了這吃素的佛處廟堂,上哪兒去找催奶的葷?就是能吃葷,在這兵燹之年又從哪兒來?且這次一胎雙兒兩張口,怎麽餵得飽?何況她的產房在那曠天野地的樹洞裏,不說痛失兩子、兩仆給她的刺激,就是幾天幾夜的冷凍和逃亡又能發出多少奶來?
蘭雪絨懷抱了若音、若鳴兩個小兒,默默流淚,實在想不出什麽法子來阻止他們的飢啼。
第四十四回 想雪蕊念雪瓶 大姐再思兩妹 送若音丟若鳴 慈母又失雙兒文 / 西陵梅園
責編:幽幽雨桐 更新:2008-8-27 20:40:23 本章:3632字 總點擊:32286 總收藏:21 總推薦:242
這一日,庵裏又來了一男一女夫妻倆和兩個僕人。老尼言及庵小,實在養活不了這多人;那夫妻倆就說日本已占領了山下,又殺到別處去了,他們是回原藉去的,隻住一夜明日便走。老尼方留了他們。
他們見了苗氏等人,就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從這一家人的言談舉止和膚色手腳看,絕對是闊戶人家的女人;但從那襤褸的衣衫、病恙恙的神態和啼飢號寒的孩子們看,又與路上的難民別無二樣。
那新投宿者見雪絨懷抱兩個嬰兒,便動了心。原來他夫婦二人已到中年卻膝下並無子女,男的早想納妾,可那女的就是不讓半分,以至拖到現在;如今跑日軍,更是不消想得討小之事。現見了雪絨懷中之嬰,又打聽得是男孩,眼看著就有養不活的可能,便想到了抱養。雖他們極有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後代,但在這小命難保之時,量那做娘的不會不考慮更大的事情。而且就他們來說,將來天南地北、生身父母不知在何方,那不跟個自己生養的一樣?
那夫妻二人向苗氏提了出來,誰知做祖母的一千個不幹、一萬個不幹。她才痛失了兩個孫子,現在又要被人抱走孫子,那不割了她的肉?倒是雪絨權衡再三,反了過來勸說婆母。
蘭雪絨心知肚明,別說若音、若鳴兩個孩子養不活,隻怕往後一個都不保。她這次生產落下了病根子,都半個月了,仍是惡露不止、且腰腹巨痛,不知何日才能恢復原狀。苗氏時清醒、時糊塗,病得不輕,如果客死他鄉,那她蘭雪絨怎麽對得起祖宗?怎麽對得起丈夫?就算人人健壯,可這大小六張嘴又拿什麽填飽?老住在這庵堂裏也不是事,眼見得糧盡米絕,往後怎麽過?往回走吧,家又在何方?這老的老、小的小,又怎麽走得回去?與其一家人死在一起,不如讓幼小的兒子逃一條命去!還有一點,她聽出那夫妻倆的口音也是蘄春縣的,這樣一來,就是把孩兒送了人,他也離不了多遠。
苗氏哭了一夜。哭她狠心的三個兒子不顧老娘;哭她家破人亡,流落他鄉;哭她人丁興旺的林家落泊到了把孩子送人的地步。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她又想,要是實在養活不了能不能把孫女兒送一個給人。可這念頭一冒出,她又痛哭不已。別說嬰兒無奶吃、別說人家點名要的是男孩,就是要女孩,那心肝寶貝看著長大的若涵和若嫣她又捨得哪一個?……
饑寒交迫,貧病交加,曠野裏祖孫六人迷失了方向。不知該到哪兒去,也不知出路在何方。新生兒發出小貓似的啼嚎,若涵和若嫣雖知不可能有吃的而強忍著不叫餓,然而幼小的體力已耗盡,她們拖不動了。
漸漸的有了山,漸漸的小路更窄了。
也不知在迷途上走了多遠,忽的若涵指了遠處道:「娘,你看,那裏有燈!」
蘭雪絨朝了那方向望去,果然有燈!有燈就有人家,有人家就可求救,起碼有個屋簷可以避避風寒。於是婆媳倆帶著孩子強打精神向那燈光走去。
忽隱忽現、七拐八彎,燈光漸漸大了。她們拖到跟前,原來是一座庵堂。上前敲門,裏麵燈熄了。可見庵內也怕禍亂。
被死人棉襖裏的虱子咬得難耐其癢的苗氏到了這等地步,哪還顧得以往的什麽矜持,她對了那門又拍又叫。許久,有一小尼姑來把門開了一條縫。見是兩個女人帶了幾個孩子來投宿,且小孩子又哭得厲害,說了一聲要稟報師太,又將門關了。半晌,那門方又打開,請女施主入內。
原來,這是一座小庵,隻有老少兩尼,近年已顯露出了衰落的跡象。雖因座落在山坳裏,,躲過了日軍殺戮一場;可是老尼卻患病日重,又為避災禍,終日緊閉山門,也隻得煎些草藥自己醫治。半夜裏見四處靜悄悄的並無了殺喊聲,才令徒兒大著膽子起來點燈熬藥,忽聽得有人叫門,真把她們嚇了個半死。後見是女人家,才放了進來。
小庵比起大樹洞來,好比人間天堂。有了火,孩子們可不受凍了;有了水,產婦、嬰兒都可洗洗幹淨;有了飯和湯,可以活命了!
苗氏領了雪絨去拜老尼,千感萬謝,倒把家破人亡的苦難埋藏在心裏。舉目一望,誰家不是如此?老尼念著「阿彌陀佛」回答施主。出家人慈悲為懷,在這苦難當頭的日子,她是強撐著身子也要救苦救難。
蘭雪絨一家在這裏一住就是半月,生命之虞雖無,可小庵漸漸地顯現出了柴米之憂,且病人康復之象總也不現。老尼和苗氏兩個病人,忙得小尼日日煽火爐煎藥,而且是自己到山坡上扯的幾把止痛、敗火的野草。
兩個嬰兒嗷嗷待哺,產婦的奶水已明顯不夠。她以前餵養四個孩兒奶水多得不曾請過奶娘,可那都是肉湯、雞湯、魚湯和補藥湯給催的,民間俗稱那叫「葷奶」。到了這吃素的佛處廟堂,上哪兒去找催奶的葷?就是能吃葷,在這兵燹之年又從哪兒來?且這次一胎雙兒兩張口,怎麽餵得飽?何況她的產房在那曠天野地的樹洞裏,不說痛失兩子、兩仆給她的刺激,就是幾天幾夜的冷凍和逃亡又能發出多少奶來?
蘭雪絨懷抱了若音、若鳴兩個小兒,默默流淚,實在想不出什麽法子來阻止他們的飢啼。
第四十四回 想雪蕊念雪瓶 大姐再思兩妹 送若音丟若鳴 慈母又失雙兒文 / 西陵梅園
責編:幽幽雨桐 更新:2008-8-27 20:40:23 本章:3632字 總點擊:32286 總收藏:21 總推薦:242
這一日,庵裏又來了一男一女夫妻倆和兩個僕人。老尼言及庵小,實在養活不了這多人;那夫妻倆就說日本已占領了山下,又殺到別處去了,他們是回原藉去的,隻住一夜明日便走。老尼方留了他們。
他們見了苗氏等人,就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從這一家人的言談舉止和膚色手腳看,絕對是闊戶人家的女人;但從那襤褸的衣衫、病恙恙的神態和啼飢號寒的孩子們看,又與路上的難民別無二樣。
那新投宿者見雪絨懷抱兩個嬰兒,便動了心。原來他夫婦二人已到中年卻膝下並無子女,男的早想納妾,可那女的就是不讓半分,以至拖到現在;如今跑日軍,更是不消想得討小之事。現見了雪絨懷中之嬰,又打聽得是男孩,眼看著就有養不活的可能,便想到了抱養。雖他們極有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後代,但在這小命難保之時,量那做娘的不會不考慮更大的事情。而且就他們來說,將來天南地北、生身父母不知在何方,那不跟個自己生養的一樣?
那夫妻二人向苗氏提了出來,誰知做祖母的一千個不幹、一萬個不幹。她才痛失了兩個孫子,現在又要被人抱走孫子,那不割了她的肉?倒是雪絨權衡再三,反了過來勸說婆母。
蘭雪絨心知肚明,別說若音、若鳴兩個孩子養不活,隻怕往後一個都不保。她這次生產落下了病根子,都半個月了,仍是惡露不止、且腰腹巨痛,不知何日才能恢復原狀。苗氏時清醒、時糊塗,病得不輕,如果客死他鄉,那她蘭雪絨怎麽對得起祖宗?怎麽對得起丈夫?就算人人健壯,可這大小六張嘴又拿什麽填飽?老住在這庵堂裏也不是事,眼見得糧盡米絕,往後怎麽過?往回走吧,家又在何方?這老的老、小的小,又怎麽走得回去?與其一家人死在一起,不如讓幼小的兒子逃一條命去!還有一點,她聽出那夫妻倆的口音也是蘄春縣的,這樣一來,就是把孩兒送了人,他也離不了多遠。
苗氏哭了一夜。哭她狠心的三個兒子不顧老娘;哭她家破人亡,流落他鄉;哭她人丁興旺的林家落泊到了把孩子送人的地步。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她又想,要是實在養活不了能不能把孫女兒送一個給人。可這念頭一冒出,她又痛哭不已。別說嬰兒無奶吃、別說人家點名要的是男孩,就是要女孩,那心肝寶貝看著長大的若涵和若嫣她又捨得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