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諾西在車子上不停地說著:「義大利是一部世界建築史,你們一定要多看一看。」
龐貝是一座地下城,在公元1世紀時,它曾是一座非常繁華,有25000居民的美麗城市,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1時,沉睡了1500多年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灰一直吹到了羅馬和埃及,待火熄煙消,龐貝城已消失在火山灰下,變成一片廢墟。
他們沿著這座地下城的街道走著,街道很整齊,筆直寬廣,最寬處竟有10米左右,街道兩旁的建築,多是用石頭壘砌起來的,樓層則為木屋。塔諾西指點給他們看,哪兒是鞋店,哪兒是成衣店,哪兒是酒館,哪兒是銀莊。中心廣場的阿波羅神廟,還留著精美的石柱。許多室內還裝飾著壁畫,他們在一塊石頭上發現了一行斑駁不清的文字,塔諾西仔細辨認了一會兒,說那行字寫的是「5月31日角鬥士與野獸搏鬥」。
林徽因說:「一座城市壯烈地死去了,可是它卻以頑強的精神力量延續下去,它總是帶著這種精神語言流傳。思成,你說是嗎?」
梁思成點了點頭。
古羅馬角鬥場以另一種悲壯震撼著他們。
這座橢圓形的鬥獸場猶如兩個對接的半圓形舞台,柱子和牆身全部用大理石壘砌,總高48.5米,上下分為4層,全部用混凝土、凝灰岩、灰華石建造,雖然經過兩千年的風雨剝蝕,整個結構仍然十分堅固。
塔諾西對林徽因說:「你知道嗎?這個角鬥場可以容納8萬觀眾。古羅馬是以武功發跡崇武的國家,這種社會形態,也在建築中得到了反映,整個古羅馬的文化都可以在建築中找到投影。羅馬時代有好多進步的文化內容,其中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理論,主要受了羅馬古建築的影響。」
林徽因贊同地點了點頭:「我也這麽想過,羅馬最偉大的紀念物是角鬥場,是表現文化具體精神的東西,文藝復興以來,與以後的建築觀念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建築的紀念性。」
他們一直盤桓到傍晚,夕陽在鬥獸場的平台上塗上一層猩紅色的血光塔諾西是個很合格的嚮導,她帶著他們幾乎跑遍了羅馬全城,他們看了卡必多山上的建築群,馬西米府邸和維晉察的圓廳別墅,這些建築都很鮮明地表述了文藝復興的建築語言和文化形態,表現了建築與人的親切感他們還看了聖彼德大教堂和聖卡羅大教堂。
聖彼德大教堂建於於17世紀初,全部工期曾歷時120年,是整個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
塔諾西介紹說:「1505年,教皇朱裏阿二世想為自己建造一座宏大的墓室,就拆掉了一座老教堂,公開徵集設計方案,結果伯拉孟特十字形平麵方案中選,這項設計,參照了羅馬萬神廟,但增加燈塔形的窗戶和圍廊,後來又經拉裴爾、米開朗琪羅修改,最後定型,中央穹窿就是米開朗琪羅的遺作。」
他們登上了高達137米的頂點,羅馬全城盡收眼底,梁思成讚嘆著:「真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啊!」
塔諾西說:「這座教堂是羅馬全城的最高點,人說它可與埃及的吉薩金字塔相比。」
塔諾西是個十分熱情的姑娘,她建議林徽因和梁思成到米蘭去,因為那裏有一座全世界最大最有氣魄的教堂。
他們乘火車趕到米蘭。
米蘭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城市,因米蘭大教堂而馳名世界。
這座教堂讓他們瞠目結舌。遠遠看去,那是一片尖塔的森林,乳白色的大理石,在陽光下閃著玉一樣的光澤。阿爾卑斯山就在教堂的背景上,與教堂不分其高下,兩相爭雄,而教堂於巍峨之外,更添了不少莊嚴和神聖。
塔諾西叫著:「看呀!那兒就是我們的錦繡森林,你們看這些尖塔,整整135座,那塔上的雕像,有3615個之多,都和真人一樣大小。」
林徽因和梁思成也不停地讚嘆著。
塔諾西介紹說,米蘭大教堂從公元1385年開始建造,一直到19世紀才告完工,它是根據第一任米蘭大公加米西佐。維斯孔蒂的命令建造的,可容納4萬人做大彌撒。
這座大教堂有168米長,59米寬,4排柱子分開了一座宏偉的大廳,每根柱子高約26米,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4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10米,由大塊花崗石疊砌而成,外包大理石。所有的柱頭上都有小龕,內置工藝精美的雕像。
林徽因指點著教堂的環形花窗對梁思成說:「你看這玫瑰形的窗子多麽神奇嗬,它就像聖經中描述的永恆的玫瑰,但丁的詩中也說,玫瑰象徵著極樂的靈魂,在上帝身旁放出不斷的芬芳,歌頌上帝。」
梁思成贊同地說:「那玫瑰的葉子,一定是代表信徒們得救的心靈」
塔諾西笑了:「難怪看過這個教堂的人都說,這個玫瑰窗是傻子的聖經,因為它以象徵和隱喻的語言說出了基督的基本精神。你們再看看那柱子上的雕刻——」她用手指點著。
林徽因和梁思成舉頭望去,那些神像是工匠惡作劇的作品,故意雕得參差不齊。那些雕刻作品不是聖像,而是做彌撒的狼,對鴨子和雞傳道的狐狸,或者長著驢耳朵的神父等等。
一直到了水城威尼斯,他們還在興奮地議論著那些雕刻的寓意。林徽因認為,這些雕刻反映出中世紀人們,對當時社會形態和教會文化形態的不滿。梁思成則覺得,這是對宗教神權和禁欲主義的反諷。
龐貝是一座地下城,在公元1世紀時,它曾是一座非常繁華,有25000居民的美麗城市,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1時,沉睡了1500多年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灰一直吹到了羅馬和埃及,待火熄煙消,龐貝城已消失在火山灰下,變成一片廢墟。
他們沿著這座地下城的街道走著,街道很整齊,筆直寬廣,最寬處竟有10米左右,街道兩旁的建築,多是用石頭壘砌起來的,樓層則為木屋。塔諾西指點給他們看,哪兒是鞋店,哪兒是成衣店,哪兒是酒館,哪兒是銀莊。中心廣場的阿波羅神廟,還留著精美的石柱。許多室內還裝飾著壁畫,他們在一塊石頭上發現了一行斑駁不清的文字,塔諾西仔細辨認了一會兒,說那行字寫的是「5月31日角鬥士與野獸搏鬥」。
林徽因說:「一座城市壯烈地死去了,可是它卻以頑強的精神力量延續下去,它總是帶著這種精神語言流傳。思成,你說是嗎?」
梁思成點了點頭。
古羅馬角鬥場以另一種悲壯震撼著他們。
這座橢圓形的鬥獸場猶如兩個對接的半圓形舞台,柱子和牆身全部用大理石壘砌,總高48.5米,上下分為4層,全部用混凝土、凝灰岩、灰華石建造,雖然經過兩千年的風雨剝蝕,整個結構仍然十分堅固。
塔諾西對林徽因說:「你知道嗎?這個角鬥場可以容納8萬觀眾。古羅馬是以武功發跡崇武的國家,這種社會形態,也在建築中得到了反映,整個古羅馬的文化都可以在建築中找到投影。羅馬時代有好多進步的文化內容,其中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理論,主要受了羅馬古建築的影響。」
林徽因贊同地點了點頭:「我也這麽想過,羅馬最偉大的紀念物是角鬥場,是表現文化具體精神的東西,文藝復興以來,與以後的建築觀念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建築的紀念性。」
他們一直盤桓到傍晚,夕陽在鬥獸場的平台上塗上一層猩紅色的血光塔諾西是個很合格的嚮導,她帶著他們幾乎跑遍了羅馬全城,他們看了卡必多山上的建築群,馬西米府邸和維晉察的圓廳別墅,這些建築都很鮮明地表述了文藝復興的建築語言和文化形態,表現了建築與人的親切感他們還看了聖彼德大教堂和聖卡羅大教堂。
聖彼德大教堂建於於17世紀初,全部工期曾歷時120年,是整個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
塔諾西介紹說:「1505年,教皇朱裏阿二世想為自己建造一座宏大的墓室,就拆掉了一座老教堂,公開徵集設計方案,結果伯拉孟特十字形平麵方案中選,這項設計,參照了羅馬萬神廟,但增加燈塔形的窗戶和圍廊,後來又經拉裴爾、米開朗琪羅修改,最後定型,中央穹窿就是米開朗琪羅的遺作。」
他們登上了高達137米的頂點,羅馬全城盡收眼底,梁思成讚嘆著:「真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啊!」
塔諾西說:「這座教堂是羅馬全城的最高點,人說它可與埃及的吉薩金字塔相比。」
塔諾西是個十分熱情的姑娘,她建議林徽因和梁思成到米蘭去,因為那裏有一座全世界最大最有氣魄的教堂。
他們乘火車趕到米蘭。
米蘭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城市,因米蘭大教堂而馳名世界。
這座教堂讓他們瞠目結舌。遠遠看去,那是一片尖塔的森林,乳白色的大理石,在陽光下閃著玉一樣的光澤。阿爾卑斯山就在教堂的背景上,與教堂不分其高下,兩相爭雄,而教堂於巍峨之外,更添了不少莊嚴和神聖。
塔諾西叫著:「看呀!那兒就是我們的錦繡森林,你們看這些尖塔,整整135座,那塔上的雕像,有3615個之多,都和真人一樣大小。」
林徽因和梁思成也不停地讚嘆著。
塔諾西介紹說,米蘭大教堂從公元1385年開始建造,一直到19世紀才告完工,它是根據第一任米蘭大公加米西佐。維斯孔蒂的命令建造的,可容納4萬人做大彌撒。
這座大教堂有168米長,59米寬,4排柱子分開了一座宏偉的大廳,每根柱子高約26米,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4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10米,由大塊花崗石疊砌而成,外包大理石。所有的柱頭上都有小龕,內置工藝精美的雕像。
林徽因指點著教堂的環形花窗對梁思成說:「你看這玫瑰形的窗子多麽神奇嗬,它就像聖經中描述的永恆的玫瑰,但丁的詩中也說,玫瑰象徵著極樂的靈魂,在上帝身旁放出不斷的芬芳,歌頌上帝。」
梁思成贊同地說:「那玫瑰的葉子,一定是代表信徒們得救的心靈」
塔諾西笑了:「難怪看過這個教堂的人都說,這個玫瑰窗是傻子的聖經,因為它以象徵和隱喻的語言說出了基督的基本精神。你們再看看那柱子上的雕刻——」她用手指點著。
林徽因和梁思成舉頭望去,那些神像是工匠惡作劇的作品,故意雕得參差不齊。那些雕刻作品不是聖像,而是做彌撒的狼,對鴨子和雞傳道的狐狸,或者長著驢耳朵的神父等等。
一直到了水城威尼斯,他們還在興奮地議論著那些雕刻的寓意。林徽因認為,這些雕刻反映出中世紀人們,對當時社會形態和教會文化形態的不滿。梁思成則覺得,這是對宗教神權和禁欲主義的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