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的妙處是使女人的雙乳猛挺,蓋不猛挺不行,不猛挺則非摔筋鬥不可。而且一旦挺出,直指臭男人雙目,使臭男人油然生出捧而咬之之念。這非關猥褻,女人們的目的就是如此,臭男人們的希望也是如此。你不如此,女人說你木頭,同類說你木瓜也。而小腳則達不到此目的焉,試看哪個老太太走路,不是八字斜擰,百美全失乎?
女人穿高跟鞋,風度翩翩,走起路來噔噔噔噔作響,能把臭男人的心都要敲碎。迄今為止,男人有橡膠底鞋,而女人一直沒有,恐怕有其心理作用在焉。哪個漂亮女人昂然而過時,不想惹人多看幾眼,而寧願默默無聞耶?
但在腳的美化上,中國人的腦筋似乎有點僵硬;尤其是在高跟鞋上,中國人更不可原諒。古時女人穿的是木屐,為了漂亮變花樣時,不是高其跟,而是腳尖腳跟一齊高,看一看日本的木屐便可恍然大悟,蓋前麵有一齒,後麵也有一齒,穿到腳上,仍平平如故,與平底鞋無啥異也。後來到了宋王朝,大概金兵南下,國勢殆危,木屐全部運到日本傳種,(以目前情形看,準是如此。)中國人才改穿鞋子。但在高跟方麵,仍無特別貢獻;頂多鞋底加上一塊木板,以取其響,並用二色相雜,名之曰「錯到底」,以取其艷,如此而已。其實,這種鞋子,閉起眼睛一想,恐怕實在沒有啥了不起。
清王朝的滿洲人士,比較進步,在女鞋底下弄了一根柱子。問題是,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搞的,沒有把那根柱子弄到腳跟底下,而竟弄到腳掌底下,和木屐恰恰相反,成了腳尖腳踵兩不著地的奇景。結果是高則高矣,其平照舊,除了走路怕跌倒,不得不小心一點,因而顯得嬌小可人外,別無其他苗頭。嗚呼,我們五千年傳統文化,在鞋子上竟大敗於洋大人,真教人傷心落淚也。
無論承認不承認,洋大人的穿鞋文化確確實實已把黃帝子孫征服無誤,我們如果不趕緊想出別的花樣,恐怕萬世不得翻身。正人君子不信的話,不妨到街上瞜瞜,準叫你油然而生「試看今日域中,竟是誰家鞋的天下」之感。不要說穿中國固有的「靴」和「鳳頭韁」啦,便是穿大陸上還流行的布幫鞋,有幾人耶?即令有人大膽穿出,其土豹子之相,也將笑掉假牙。
高跟鞋已成為不可抗拒之物,縱是義和團諸同誌從墳墓裏揭竿而起,都沒有用。這玩藝既屬舶來,自然被洋大人牽著鼻子走,洋大人鞋頭尖,中國人也尖之。洋大人鞋頭圓,中國人也圓之。洋大人穿五寸高者,中國人也五寸高之。洋大人在鞋上繡些珠寶,中國人無珠寶,玻璃片是有的,也掛上一串,以閃閃發光之。俗語稱落後地區的老百姓為「老趕」,指誇父追日,老在屁股後趕之謂也。五千年傳統文化,到女人腳上,先轟然而垮,恐怕還要氣喘如牛的趕一些時也。
以小看大,鞋的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個環節,鞋的文化既垮,其他文化自然站不住,非被搞得稀裏嘩啦不可。中國女人纏足之術,不太高雅,從五六歲纏起,受盡各式各樣的酷刑和痛苦,才能達到「美」的境界,(現在看起來美不美,那是另一回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美的標準,說不定後人看我們現在的高跟鞋亦頗可笑,甚至還十分噁心也。)未免本錢下得太大,而且往往纏成粽子腳,成了四不像,與原意相違,那就更慘。然而主要的缺點還是怎麽洗也洗不幹淨,永遠奇臭,便是灑上十桶八桶巴黎香水,都不能使它香噴噴和噴噴香。
高跟鞋的優點便在於此,隨時隨地可以穿將起來,婀娜婀娜。遇到上山上坡,一點也不假的能夠如履平地;遇到空襲警報,或涉水過河,也可脫了下來提之抱之,拔腿就跑。纏足的美人兒,便無此項便利也。何況穿高跟鞋的腳,還有辦法避免臭味乎。不過,話又說回來,女人乃十分奇怪而又十分奧秘的動物,為了漂亮,什麽可怕的事都做得出,自殘身體的纏足便是一例,西崽先生們可能說這是中國人賤,其實洋人也同樣有此賤病,很多女明星為了使玉腳穿到高跟鞋裏看起來消瘦,以便男人們興起「不勝盈握」的蕩漾之情,硬把小腳趾割掉,(當然是請醫生安安全全的割掉,不會自己用斧頭砍下,我們大可放心。)你說愛美這玩藝兒,害人不害人哉。
鞋文化的精華集中在「高跟」上麵,高跟的妙處在於它可以使女人那雙雪白的玉腿俏伶伶地抖著,那一抖真不可抗。想當年木馬屠城記,說不定就是海倫女士穿高跟鞋的玉腳抖出來的。而現在到處選美,恐怕那股抖勁也占重要地位。中國小姐在英倫一舉而名震世界,是不是跟這俏伶伶的抖著有關,報紙上沒有報導,我們也不知道,但我想她的雙腿如果像木棍一樣插在那裏,恐怕不致如此光彩。
跟越高而那種抖也越美,也越抖得男人的心髒大鳴大放,它所引起的愛情力量,連火車頭都開得動,這一點很重要,此所以高跟鞋的跟,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細也。抗戰時,中國流行穿滿高跟之鞋,那是從巴黎傳來的樣式,早已落伍,因海運被日本切斷,洋風吹不進來,所以一直保持了八年之久。等到抗戰勝利,一看細跟的早已出籠,不禁大急,慌忙趕上,已土豹子了多時矣。
高跟鞋後跟之高而且細,曾在世界上造成嚴重威脅,很多名貴的地毯,女人走過,步步蓮花,一個坑跟一個坑,坑得主人叫苦連天。而且全身重量全部壓到一根細柱之上,它也吃不消,不是今天斷啦,便是明天禿啦,煩得要命。於是,就在去年(一九六○)冬季,來一個大大的反動,出現了酒杯跟,當時柏楊先生就斷定它流行不起來,無他,粗似一塊焦炭,女人穿上,隻能穩如泰山,不能俏伶伶的抖,誰還喜歡它也。
女人穿高跟鞋,風度翩翩,走起路來噔噔噔噔作響,能把臭男人的心都要敲碎。迄今為止,男人有橡膠底鞋,而女人一直沒有,恐怕有其心理作用在焉。哪個漂亮女人昂然而過時,不想惹人多看幾眼,而寧願默默無聞耶?
但在腳的美化上,中國人的腦筋似乎有點僵硬;尤其是在高跟鞋上,中國人更不可原諒。古時女人穿的是木屐,為了漂亮變花樣時,不是高其跟,而是腳尖腳跟一齊高,看一看日本的木屐便可恍然大悟,蓋前麵有一齒,後麵也有一齒,穿到腳上,仍平平如故,與平底鞋無啥異也。後來到了宋王朝,大概金兵南下,國勢殆危,木屐全部運到日本傳種,(以目前情形看,準是如此。)中國人才改穿鞋子。但在高跟方麵,仍無特別貢獻;頂多鞋底加上一塊木板,以取其響,並用二色相雜,名之曰「錯到底」,以取其艷,如此而已。其實,這種鞋子,閉起眼睛一想,恐怕實在沒有啥了不起。
清王朝的滿洲人士,比較進步,在女鞋底下弄了一根柱子。問題是,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搞的,沒有把那根柱子弄到腳跟底下,而竟弄到腳掌底下,和木屐恰恰相反,成了腳尖腳踵兩不著地的奇景。結果是高則高矣,其平照舊,除了走路怕跌倒,不得不小心一點,因而顯得嬌小可人外,別無其他苗頭。嗚呼,我們五千年傳統文化,在鞋子上竟大敗於洋大人,真教人傷心落淚也。
無論承認不承認,洋大人的穿鞋文化確確實實已把黃帝子孫征服無誤,我們如果不趕緊想出別的花樣,恐怕萬世不得翻身。正人君子不信的話,不妨到街上瞜瞜,準叫你油然而生「試看今日域中,竟是誰家鞋的天下」之感。不要說穿中國固有的「靴」和「鳳頭韁」啦,便是穿大陸上還流行的布幫鞋,有幾人耶?即令有人大膽穿出,其土豹子之相,也將笑掉假牙。
高跟鞋已成為不可抗拒之物,縱是義和團諸同誌從墳墓裏揭竿而起,都沒有用。這玩藝既屬舶來,自然被洋大人牽著鼻子走,洋大人鞋頭尖,中國人也尖之。洋大人鞋頭圓,中國人也圓之。洋大人穿五寸高者,中國人也五寸高之。洋大人在鞋上繡些珠寶,中國人無珠寶,玻璃片是有的,也掛上一串,以閃閃發光之。俗語稱落後地區的老百姓為「老趕」,指誇父追日,老在屁股後趕之謂也。五千年傳統文化,到女人腳上,先轟然而垮,恐怕還要氣喘如牛的趕一些時也。
以小看大,鞋的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個環節,鞋的文化既垮,其他文化自然站不住,非被搞得稀裏嘩啦不可。中國女人纏足之術,不太高雅,從五六歲纏起,受盡各式各樣的酷刑和痛苦,才能達到「美」的境界,(現在看起來美不美,那是另一回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美的標準,說不定後人看我們現在的高跟鞋亦頗可笑,甚至還十分噁心也。)未免本錢下得太大,而且往往纏成粽子腳,成了四不像,與原意相違,那就更慘。然而主要的缺點還是怎麽洗也洗不幹淨,永遠奇臭,便是灑上十桶八桶巴黎香水,都不能使它香噴噴和噴噴香。
高跟鞋的優點便在於此,隨時隨地可以穿將起來,婀娜婀娜。遇到上山上坡,一點也不假的能夠如履平地;遇到空襲警報,或涉水過河,也可脫了下來提之抱之,拔腿就跑。纏足的美人兒,便無此項便利也。何況穿高跟鞋的腳,還有辦法避免臭味乎。不過,話又說回來,女人乃十分奇怪而又十分奧秘的動物,為了漂亮,什麽可怕的事都做得出,自殘身體的纏足便是一例,西崽先生們可能說這是中國人賤,其實洋人也同樣有此賤病,很多女明星為了使玉腳穿到高跟鞋裏看起來消瘦,以便男人們興起「不勝盈握」的蕩漾之情,硬把小腳趾割掉,(當然是請醫生安安全全的割掉,不會自己用斧頭砍下,我們大可放心。)你說愛美這玩藝兒,害人不害人哉。
鞋文化的精華集中在「高跟」上麵,高跟的妙處在於它可以使女人那雙雪白的玉腿俏伶伶地抖著,那一抖真不可抗。想當年木馬屠城記,說不定就是海倫女士穿高跟鞋的玉腳抖出來的。而現在到處選美,恐怕那股抖勁也占重要地位。中國小姐在英倫一舉而名震世界,是不是跟這俏伶伶的抖著有關,報紙上沒有報導,我們也不知道,但我想她的雙腿如果像木棍一樣插在那裏,恐怕不致如此光彩。
跟越高而那種抖也越美,也越抖得男人的心髒大鳴大放,它所引起的愛情力量,連火車頭都開得動,這一點很重要,此所以高跟鞋的跟,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細也。抗戰時,中國流行穿滿高跟之鞋,那是從巴黎傳來的樣式,早已落伍,因海運被日本切斷,洋風吹不進來,所以一直保持了八年之久。等到抗戰勝利,一看細跟的早已出籠,不禁大急,慌忙趕上,已土豹子了多時矣。
高跟鞋後跟之高而且細,曾在世界上造成嚴重威脅,很多名貴的地毯,女人走過,步步蓮花,一個坑跟一個坑,坑得主人叫苦連天。而且全身重量全部壓到一根細柱之上,它也吃不消,不是今天斷啦,便是明天禿啦,煩得要命。於是,就在去年(一九六○)冬季,來一個大大的反動,出現了酒杯跟,當時柏楊先生就斷定它流行不起來,無他,粗似一塊焦炭,女人穿上,隻能穩如泰山,不能俏伶伶的抖,誰還喜歡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