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後,西太後對袁世凱一方麵是十分重視的,幾年功夫把他由直隸按察使提到直隸總督、外務部尚書,恩遇之隆,漢族大臣中過去隻有曾、胡、左、李才數得上。另一方麵,西太後對這個統率著北洋新軍並且善於投機的漢族大臣,並不放心。當她聽說袁世凱向貪財如命的慶王那裏大量地送銀子時,就警惕起來了。
西太後曾經打過主意,要先把奕劻開缺。她和軍機大臣瞿鴻囗露出了這個意思,誰知這位進士出身後起的軍機,太沒閱歷,竟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太。這位太太有位親戚在一家外文報館做事,於是這個消息便輾轉傳到了外國記者的耳朵裏,北京還沒有別人知道,倫敦報紙上就登出來了。英國駐北京的公使據此去找外務部,訊問有無此事。西太後不但不敢承認,而且派鐵良和鹿傳霖追查,結果,瞿鴻囗被革了職。
西太後倒奕劻不成,同時因奕劻有聯絡外國人的用途,所以也就不再動他,但對於袁世凱,她沒有再猶豫。光緒三十三年,內調袁為外務部尚書,參加軍機。明是重用,實際是解除了他的兵權。袁世凱心裏有數,不等招呼,即主動交出了北洋新軍的最高統帥權。
西太後明白,袁對北洋軍的實際控製能力,並非立時就可以解除,袁和奕劻的關係也不能馬上斬斷。正在籌劃著名下一個步驟的時候,她自己病倒了,這時又忽然聽到這個驚人消息:袁世凱準備廢掉光緒,推戴奕劻的兒子載振為皇帝。不管奕劻如何會辦外交和會奉承,不管袁世凱過去對她立過多大的功,也不管他們這次動手的目標正是被她痛恨的光緒,這個以袁世凱為主角的陰謀,使她馬上意識到了一種可怕的厄運——既是愛新覺羅皇朝的厄運,也是她個人的厄運。因此她斷然地做出了一項決定。為了實現這個決定,她先把奕劻調開,讓他去東陵查看工程,然後把北洋軍段祺瑞1的第六鎮全部調出北京,開往深水,把陸軍部尚書鐵良統轄的第一鎮調進來接防。等到奕劻回來,這裏一切大事已定:慈禧宣布了立我為嗣,封我父親為攝政王。但是為了繼續籠絡住這位有八國朋友的慶王,給了他親王世襲罔替的思榮。
1段祺瑞(1864—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袁世凱創辦的北洋軍的得力將領。在民國後成為北洋軍閥皖係首領。袁世凱死後,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數度把持北京政權,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後又企圖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組織華北漢奸政權,旋被拋棄,不久被蔣介石軟禁在上海,一直到死。
關於袁、慶的陰謀究竟確不確,陰謀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麽,我說不清。但是我有一位親戚親自聽鐵良事後說起過西太後的這次安排。鐵良說,為了穩定段祺瑞的第六鎮北洋軍,開拔之先發給了每名士兵二兩銀子,一套新裝和兩雙新鞋。另外,我還聽見一個叫李長安的老太監說起光緒之死的疑案。照他說,光緒在死的前一天還是好好的,隻是因為用了一劑藥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醫開的藥方都要分抄給內務府大臣們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還要抄給每位軍機大臣一份。據內務府某大臣的一位後人告訴我,光緒死前不過是一般的感冒,他看過那些藥方,脈案極為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還看到他像好人一樣,站在屋裏說話,所以當人們聽到光緒病重的消息時都很驚異。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傳出不過兩個時辰,就聽說已經「晏駕」了。總之光緒是死得很可疑的。如果太監李長安的說法確實的話,那麽更印證了袁慶確曾有過一個陰謀,而且是相當周密的陰謀。
還有一種傳說,是西太後自知病將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緒前麵,所以下了毒手。這也是可能的。但是我更相信的是她在宣布我為嗣皇帝的那天,還不認為自己會一病不起。光緒死後兩個小時,她還授命監國攝政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到次日,才說:「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須請皇太後(指光緒的皇後,她的侄女那拉氏)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麵請施行。」她之所以在發現了來自袁世凱那裏的危險之後,或者她在確定了光緒的最後命運之後,從宗室中單單挑選了這樣的一個攝政王和這樣一個嗣皇帝,也正是由於當時她還不認為自己會死得這麽快。在她來說當了太皇太後固然不便再替皇帝聽政,但是在她與小皇帝之間有個聽話的攝政王,一樣可以為所欲為。
當然,她也不會認為自己老活下去。在她看來,她這個決定總算為保全愛新覺羅的寶座而盡了力。她甚至會認為,這個決定之正確,就在於她選定的攝政王是光緒的親兄弟。因為按常情說,隻有這樣的人,才不至於上袁世凱的當。
我的前半生--四 攝政王監國
四 攝政王監國
我做皇帝、我父親做攝政王的這三年間,我是在最後一年才認識自己的父親的。那是我剛在毓慶宮讀書不久,他第一次照章來查看功課的時候。有個太監進來稟報說:「王爺來了。」老師立刻緊張起來,趕忙把書桌整理一下,並且把見王爺時該做什麽,指點了給我,然後告訴我站立等候。過了一會,一個頭戴花翎、嘴上沒鬍鬚的陌生人出現在書房門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麵前,這就是我的父親。我按家禮給他請了安,然後一同落坐。坐好,我拿起書按老師的指示念起來:
西太後曾經打過主意,要先把奕劻開缺。她和軍機大臣瞿鴻囗露出了這個意思,誰知這位進士出身後起的軍機,太沒閱歷,竟把這件事告訴了太太。這位太太有位親戚在一家外文報館做事,於是這個消息便輾轉傳到了外國記者的耳朵裏,北京還沒有別人知道,倫敦報紙上就登出來了。英國駐北京的公使據此去找外務部,訊問有無此事。西太後不但不敢承認,而且派鐵良和鹿傳霖追查,結果,瞿鴻囗被革了職。
西太後倒奕劻不成,同時因奕劻有聯絡外國人的用途,所以也就不再動他,但對於袁世凱,她沒有再猶豫。光緒三十三年,內調袁為外務部尚書,參加軍機。明是重用,實際是解除了他的兵權。袁世凱心裏有數,不等招呼,即主動交出了北洋新軍的最高統帥權。
西太後明白,袁對北洋軍的實際控製能力,並非立時就可以解除,袁和奕劻的關係也不能馬上斬斷。正在籌劃著名下一個步驟的時候,她自己病倒了,這時又忽然聽到這個驚人消息:袁世凱準備廢掉光緒,推戴奕劻的兒子載振為皇帝。不管奕劻如何會辦外交和會奉承,不管袁世凱過去對她立過多大的功,也不管他們這次動手的目標正是被她痛恨的光緒,這個以袁世凱為主角的陰謀,使她馬上意識到了一種可怕的厄運——既是愛新覺羅皇朝的厄運,也是她個人的厄運。因此她斷然地做出了一項決定。為了實現這個決定,她先把奕劻調開,讓他去東陵查看工程,然後把北洋軍段祺瑞1的第六鎮全部調出北京,開往深水,把陸軍部尚書鐵良統轄的第一鎮調進來接防。等到奕劻回來,這裏一切大事已定:慈禧宣布了立我為嗣,封我父親為攝政王。但是為了繼續籠絡住這位有八國朋友的慶王,給了他親王世襲罔替的思榮。
1段祺瑞(1864—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袁世凱創辦的北洋軍的得力將領。在民國後成為北洋軍閥皖係首領。袁世凱死後,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數度把持北京政權,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後又企圖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組織華北漢奸政權,旋被拋棄,不久被蔣介石軟禁在上海,一直到死。
關於袁、慶的陰謀究竟確不確,陰謀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麽,我說不清。但是我有一位親戚親自聽鐵良事後說起過西太後的這次安排。鐵良說,為了穩定段祺瑞的第六鎮北洋軍,開拔之先發給了每名士兵二兩銀子,一套新裝和兩雙新鞋。另外,我還聽見一個叫李長安的老太監說起光緒之死的疑案。照他說,光緒在死的前一天還是好好的,隻是因為用了一劑藥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醫開的藥方都要分抄給內務府大臣們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還要抄給每位軍機大臣一份。據內務府某大臣的一位後人告訴我,光緒死前不過是一般的感冒,他看過那些藥方,脈案極為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還看到他像好人一樣,站在屋裏說話,所以當人們聽到光緒病重的消息時都很驚異。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傳出不過兩個時辰,就聽說已經「晏駕」了。總之光緒是死得很可疑的。如果太監李長安的說法確實的話,那麽更印證了袁慶確曾有過一個陰謀,而且是相當周密的陰謀。
還有一種傳說,是西太後自知病將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緒前麵,所以下了毒手。這也是可能的。但是我更相信的是她在宣布我為嗣皇帝的那天,還不認為自己會一病不起。光緒死後兩個小時,她還授命監國攝政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到次日,才說:「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須請皇太後(指光緒的皇後,她的侄女那拉氏)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麵請施行。」她之所以在發現了來自袁世凱那裏的危險之後,或者她在確定了光緒的最後命運之後,從宗室中單單挑選了這樣的一個攝政王和這樣一個嗣皇帝,也正是由於當時她還不認為自己會死得這麽快。在她來說當了太皇太後固然不便再替皇帝聽政,但是在她與小皇帝之間有個聽話的攝政王,一樣可以為所欲為。
當然,她也不會認為自己老活下去。在她看來,她這個決定總算為保全愛新覺羅的寶座而盡了力。她甚至會認為,這個決定之正確,就在於她選定的攝政王是光緒的親兄弟。因為按常情說,隻有這樣的人,才不至於上袁世凱的當。
我的前半生--四 攝政王監國
四 攝政王監國
我做皇帝、我父親做攝政王的這三年間,我是在最後一年才認識自己的父親的。那是我剛在毓慶宮讀書不久,他第一次照章來查看功課的時候。有個太監進來稟報說:「王爺來了。」老師立刻緊張起來,趕忙把書桌整理一下,並且把見王爺時該做什麽,指點了給我,然後告訴我站立等候。過了一會,一個頭戴花翎、嘴上沒鬍鬚的陌生人出現在書房門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麵前,這就是我的父親。我按家禮給他請了安,然後一同落坐。坐好,我拿起書按老師的指示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