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日韓間的真正和解,將為朝鮮的任何最終統一提供更為穩定的地區環境而作出重要貢獻。日韓間的真正和解將緩解由於朝鮮重新一體化所帶來的種種複雜的國際問題,並導致在兩國間建立日益具有合作性質和約束力的政治關係。美國在促進這一和解方麵能夠發揮關鍵性的作用。許多首先被用於推進德-法和解,後來又被用於推進德國和波蘭和解的具體步驟(例如,從提出聯合大學方案直到建立聯合軍團)也可在這裏適用。全麵且有利於地區穩定的日韓夥伴關係,反過來也許使美國甚至在朝鮮統一之後也更容易在遠東繼續存在下去。
同日本保持密切的政治關係符合美國的全球地緣戰略利益,這一點幾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日本是否成為美國的附庸、對手或者夥伴,則取決於美國人和日本人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即更加明確地闡述兩國應尋求的共同國際目標,和更加清楚地劃分美國在遠東的地緣戰略使命和日本所希望扮演的全球角色之間的界線。對於日本來說,盡管國內對日本的外交政策有爭論,但同美國的關係依然是主導它的國際方向感的主要燈塔。日本迷失方向,或者走上重新武裝的道路,或者單獨同中國搞妥協,都會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用壽終正寢,並將排除美、日、中在地區內穩定的三角安排出現的可能性。這也將排除在整個歐亞大陸建立由美國安排的政治均勢的可能性。
簡而言之,一個迷失方向的日本,猶如一條在沙灘上擱淺的鯨魚:無助地四處拍打,十分危險。這將破壞亞洲的穩定,卻不能提供可以取代所需的美日中穩定均勢的另一種可行的選擇。美國隻有通過同日本的密切聯盟才能適應中國的地區抱負,並製約其表現。隻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構築一種錯綜複雜的三方相互適應的關係。這種關係涉及美國的全球力量,中國在地區裏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日本的國際領導地位。
根據前述情況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削減美軍在日本(並由此延伸到韓國)存在的現有水平是不可取的。可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任何在重要意義上擴大日本軍事努力的地緣政治範圍和實際規模,也是不可取的。在令人不安地迷失戰略方向的情況下,美國大規模撤軍很可能引起日本推出大規模武裝計劃,而美國要日本擔當更大的軍事作用隻能損害地區穩定的前景,阻礙在更廣泛的區域範圍同大中華達成妥協,導致日本不再承擔更具建設性的國際使命,並因此使得在整個歐亞大陸推進穩定的地緣政治多元化的努力變得更加複雜。
還有一條合乎邏輯的結論是,如果日本不再麵向亞洲而是麵向全世界的話,必須給它有意義的鼓勵和某種特殊的地位,以較好地照顧日本的民族利益。中國可以首先成為地區大國,而後再謀求成為全球性大國。日本則與中國不同,它可以用迴避追求地區大國地位的辦法來贏得全球性影響。但是,這使日本更有必要認識到,日本是美國在全球使命中的特殊夥伴。而這一全球使命使日本在政治上感到滿足,在經濟上有利可圖。為此目的,美國應考慮締結一項美日自由貿易協定,以開創美日的共同經濟空間。這一步驟把美日之間日益增長的經濟聯繫正式固定下來,並為美國在遠東的繼續存在和日本建設性地參與全球事務提供地緣政治基礎庫爾特。董發表在1996-1997年冬季號《外交政策》季刊的文章《使美國對日政策革命化》為這一計劃作出了有力的論述,其中指出了這一計劃在經濟上的互利性……
結論:對美國來說,在建立日益具有合作性和滲透性的全球合作體製中,日本應該成為美國的第一位重要夥伴;而在以向中國舉足輕重的地區地位挑戰為目標的任何地區安排中,不是主要依靠日本作為美國的軍事同盟國發揮作用。實際上,日本應該是美國在處理世界事務新議程中的全球性夥伴,地區內舉足輕重的中國則應該成為美國的遠東之錨,由此促使歐亞大陸出現一種力量均勢。在這個方麵歐亞大陸東部的大中華與歐亞大陸西部日益擴大的歐洲,作用同等重要。
第七章 結論現在該是美國為整個歐亞大陸製定和實施一項完整、全麵和長期的地緣戰略的時候了。這一需要產生於兩大根本現實之間的相互作用:美國是目前唯一的全球性超級大國,而歐亞大陸是全球的中心舞台。因此,歐亞大陸力量分配的變化,對美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和美國的歷史遺產,都將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美國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就其範圍和性質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一種新型的霸權,反映了美國民主製度的眾多特點:多元性、滲透性和靈活性。美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獲得了這一霸權,其主要的地緣政治表現是美國在歐亞大陸所發揮的前所未有的作用。迄今為止,以往所有的全球性大國地位爭奪者都來自這一大陸。美國現在則是歐亞大陸的仲裁者。歐亞所有的重大問題,沒有美國的參與或有悖於美國的利益,都無法得到解決。
美國如何巧妙地處理同歐亞棋盤上的重要地緣戰略棋手的關係,以及美國如何同歐亞大陸那些關鍵性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打交道,這對於美國長久和穩固地保持其在全球的首要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在歐洲,最主要的棋手仍將是法國和德國。美國的中心目標應是加強和擴大在歐亞大陸西部現有的民主陣地。在歐亞大陸的遠東地區,中國可能將越來越重要。除非美中兩國能成功地就地緣戰略達成共識,否則美國在亞洲大陸將失去政治立足點。歐亞大陸的中部,即在日益擴大的歐洲和在地區內日益倔起的中國之間,將仍是一個地緣政治的黑洞。至少在俄羅斯內部圍繞後帝國時期自我定位的爭鬥見分曉之前這一狀況不會改變。而俄羅斯以南的地區,即歐亞大陸的巴爾於,則有可能成為種族衝突和大國角逐集中的場所。
同日本保持密切的政治關係符合美國的全球地緣戰略利益,這一點幾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日本是否成為美國的附庸、對手或者夥伴,則取決於美國人和日本人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即更加明確地闡述兩國應尋求的共同國際目標,和更加清楚地劃分美國在遠東的地緣戰略使命和日本所希望扮演的全球角色之間的界線。對於日本來說,盡管國內對日本的外交政策有爭論,但同美國的關係依然是主導它的國際方向感的主要燈塔。日本迷失方向,或者走上重新武裝的道路,或者單獨同中國搞妥協,都會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用壽終正寢,並將排除美、日、中在地區內穩定的三角安排出現的可能性。這也將排除在整個歐亞大陸建立由美國安排的政治均勢的可能性。
簡而言之,一個迷失方向的日本,猶如一條在沙灘上擱淺的鯨魚:無助地四處拍打,十分危險。這將破壞亞洲的穩定,卻不能提供可以取代所需的美日中穩定均勢的另一種可行的選擇。美國隻有通過同日本的密切聯盟才能適應中國的地區抱負,並製約其表現。隻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構築一種錯綜複雜的三方相互適應的關係。這種關係涉及美國的全球力量,中國在地區裏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日本的國際領導地位。
根據前述情況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削減美軍在日本(並由此延伸到韓國)存在的現有水平是不可取的。可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任何在重要意義上擴大日本軍事努力的地緣政治範圍和實際規模,也是不可取的。在令人不安地迷失戰略方向的情況下,美國大規模撤軍很可能引起日本推出大規模武裝計劃,而美國要日本擔當更大的軍事作用隻能損害地區穩定的前景,阻礙在更廣泛的區域範圍同大中華達成妥協,導致日本不再承擔更具建設性的國際使命,並因此使得在整個歐亞大陸推進穩定的地緣政治多元化的努力變得更加複雜。
還有一條合乎邏輯的結論是,如果日本不再麵向亞洲而是麵向全世界的話,必須給它有意義的鼓勵和某種特殊的地位,以較好地照顧日本的民族利益。中國可以首先成為地區大國,而後再謀求成為全球性大國。日本則與中國不同,它可以用迴避追求地區大國地位的辦法來贏得全球性影響。但是,這使日本更有必要認識到,日本是美國在全球使命中的特殊夥伴。而這一全球使命使日本在政治上感到滿足,在經濟上有利可圖。為此目的,美國應考慮締結一項美日自由貿易協定,以開創美日的共同經濟空間。這一步驟把美日之間日益增長的經濟聯繫正式固定下來,並為美國在遠東的繼續存在和日本建設性地參與全球事務提供地緣政治基礎庫爾特。董發表在1996-1997年冬季號《外交政策》季刊的文章《使美國對日政策革命化》為這一計劃作出了有力的論述,其中指出了這一計劃在經濟上的互利性……
結論:對美國來說,在建立日益具有合作性和滲透性的全球合作體製中,日本應該成為美國的第一位重要夥伴;而在以向中國舉足輕重的地區地位挑戰為目標的任何地區安排中,不是主要依靠日本作為美國的軍事同盟國發揮作用。實際上,日本應該是美國在處理世界事務新議程中的全球性夥伴,地區內舉足輕重的中國則應該成為美國的遠東之錨,由此促使歐亞大陸出現一種力量均勢。在這個方麵歐亞大陸東部的大中華與歐亞大陸西部日益擴大的歐洲,作用同等重要。
第七章 結論現在該是美國為整個歐亞大陸製定和實施一項完整、全麵和長期的地緣戰略的時候了。這一需要產生於兩大根本現實之間的相互作用:美國是目前唯一的全球性超級大國,而歐亞大陸是全球的中心舞台。因此,歐亞大陸力量分配的變化,對美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和美國的歷史遺產,都將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美國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就其範圍和性質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一種新型的霸權,反映了美國民主製度的眾多特點:多元性、滲透性和靈活性。美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獲得了這一霸權,其主要的地緣政治表現是美國在歐亞大陸所發揮的前所未有的作用。迄今為止,以往所有的全球性大國地位爭奪者都來自這一大陸。美國現在則是歐亞大陸的仲裁者。歐亞所有的重大問題,沒有美國的參與或有悖於美國的利益,都無法得到解決。
美國如何巧妙地處理同歐亞棋盤上的重要地緣戰略棋手的關係,以及美國如何同歐亞大陸那些關鍵性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打交道,這對於美國長久和穩固地保持其在全球的首要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在歐洲,最主要的棋手仍將是法國和德國。美國的中心目標應是加強和擴大在歐亞大陸西部現有的民主陣地。在歐亞大陸的遠東地區,中國可能將越來越重要。除非美中兩國能成功地就地緣戰略達成共識,否則美國在亞洲大陸將失去政治立足點。歐亞大陸的中部,即在日益擴大的歐洲和在地區內日益倔起的中國之間,將仍是一個地緣政治的黑洞。至少在俄羅斯內部圍繞後帝國時期自我定位的爭鬥見分曉之前這一狀況不會改變。而俄羅斯以南的地區,即歐亞大陸的巴爾於,則有可能成為種族衝突和大國角逐集中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