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關係史上,領土控製是大多數政治衝突的焦點。自從民族主義掘起以來,大多數血腥戰爭不是起源於同擴大領土有關的民族自我滿足感,就是起源於因喪失“神聖”領土而產生的民族的被剝奪感。可以毫不過分地說,領土要求一直是驅使民族國家採取侵略行動的主要衝動。精心策劃奪取和占據重要地理資產,如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或新加坡,也曾是建立帝國的途徑。這種地理資產在帝國控製的體係中起著關鍵的樞紐作用。
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是民族主義與領土占有之間的聯繫的兩個最極端的例子。建立“千年帝國”的目標遠不止是在政治上重新統一所有講德語的各國人民,它還包括控製烏克蘭“大糧倉”和其他斯拉夫國家,讓那裏的人民為帝國提供廉價的奴隸勞動力。日本人也同樣堅信隻有直接占領滿洲領土,而後占領重要的石油產地荷屬東印度群島,才能實現日本增強民族力量和取得全球地位的目標。同樣,俄國幾個世紀來一直把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同領土的占有等同起來。甚至到了二十世紀末,俄國仍堅持認為必須繼續控製車臣人。後者不是俄羅斯人,但有一條重要的石油管道從他們居住的地區通過。俄國的理由是:控製車臣是保住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必要條件。
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係的基本單位。盡管大國民族主義的減退和意識形態的淡化已減少了全球政治中的情感成分,核武器又大大地限製了武力的使用,基於領土考慮的競爭仍在世界事務中占主導地位,隻是現在的方式往往比過去文明了一些。在這種競爭中,地理位置仍是規定民族國家對外政策優先目標的出發點。國家領土麵積的大小也仍是衡量其地位和力量的主要標準。
但對於多數民族國家來說,領土占有問題的重要性近來已有所下降。雖然領土爭端仍是決定一些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但這種爭端更多地表現為據說被剝奪了加入“祖國”的權利的民族兄弟對不能實行自決的不滿,或少數民族由於他們所稱的受到鄰居的粗暴對待而產生的怨恨,而不是一種通過領土擴張提高民族地位的要求。
處於統治地位的民族精英越來越認識到,一些與領土無關的因素更能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高低或國際影響的大小。經濟才能及其向技術發明的轉換也可以是一種判斷實力大小的重要標準,在這方麵日本是個極好的例子。盡管如此,地理位置往往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近期優先目標。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力量越強,它在重要地緣政治利益、影響和參與方麵超越其近鄰的覆蓋麵也就越大。
直到最近為止,有影響的地緣政治分析家們還在爭論陸地力量是否比海洋力量更重要,以及歐亞大陸的哪個具體地區對控製整個大陸最為關鍵。最有名的分析家之一哈羅德。麥克金德是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的先驅。他在本世紀初就提出一些相連的歐亞“支軸地區”(據說包括全部西伯利亞和大部分中亞地區)概念,稍後又提出中東歐“中心地帶”概念。這些地區被認為是取得歐亞大陸主宰地位的重要跳板。他的中心地帶概念通過以下著名格言得到廣泛傳播:誰統治了東歐誰就可以控製中心地帶;誰統治了中心地帶誰就能控製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能控製世界。
一些著名的德國政治地理學家也用地緣政治學為他們國家的“dragna chosten”——向東進軍政策辯護,特別是卡爾。豪斯霍費爾根據德國的戰略需要調整了麥克金德的概念。阿道夫。希特勒在強調德國人民對“生存空間”的需要時,也使用了這個概念的一種粗俗化說法。在本世紀的前半時,另一些歐洲思想家曾預料地緣政治重心將向東轉移,而太平洋地區,具體地說是美國和日本,將取代日益衰落的歐洲成為世界的主宰者。為了防止重心東移的發生,法國政治地理學家保羅。德芒戎和其他一些法國地緣政治學者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提倡歐洲國家更緊密地聯合起來。
今天,地緣政治問題已不再是歐亞的哪個地理部分是控製整個大陸的出發點,或陸地力量是否比海洋力量更重要。隨著控製整個歐亞大陸成為取得全球主導地位的主要基礎,地緣政治已從地區問題擴大到全球範圍。目前來自歐亞大陸之外的美國擁有世界的首要地位,美國的力量直接部署在歐亞大陸的三個周邊地區,並從那裏對處於歐亞大陸內陸地區的國家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但正是在歐亞大陸這個全球最重要的競賽場上,美國的一個潛在對手可能在某一天崛起。因此,在為長期掌管美國在歐亞的地緣政治利益製定美國的地緣戰略時,出發點必須是特別注意最重要的賽手並恰當地評估這一地區的情勢。
為此需要採取兩個基本步驟:首先,認明在地緣戰略方麵有活力和有能力引起國際力量分配發生潛在重要變化的歐亞國家,並弄清它們各自的政治精英的基本對外政策目標,以及謀求這些目標可能造成的後果;確定具有地緣政治重要性的歐亞國家是哪些,這類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或存在的本身,對更活躍的地緣戰略國家或對地區的狀況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第二,製訂美國的具體政策,抗衡上述國家的影響,有選擇地吸收它們加入聯盟,和/或控製它們,以便維護和促進美國的重要利益,同時形成更全麵的地緣戰略概念,在全球範圍把較為具體的美國政策互相聯結起來。
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是民族主義與領土占有之間的聯繫的兩個最極端的例子。建立“千年帝國”的目標遠不止是在政治上重新統一所有講德語的各國人民,它還包括控製烏克蘭“大糧倉”和其他斯拉夫國家,讓那裏的人民為帝國提供廉價的奴隸勞動力。日本人也同樣堅信隻有直接占領滿洲領土,而後占領重要的石油產地荷屬東印度群島,才能實現日本增強民族力量和取得全球地位的目標。同樣,俄國幾個世紀來一直把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同領土的占有等同起來。甚至到了二十世紀末,俄國仍堅持認為必須繼續控製車臣人。後者不是俄羅斯人,但有一條重要的石油管道從他們居住的地區通過。俄國的理由是:控製車臣是保住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必要條件。
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係的基本單位。盡管大國民族主義的減退和意識形態的淡化已減少了全球政治中的情感成分,核武器又大大地限製了武力的使用,基於領土考慮的競爭仍在世界事務中占主導地位,隻是現在的方式往往比過去文明了一些。在這種競爭中,地理位置仍是規定民族國家對外政策優先目標的出發點。國家領土麵積的大小也仍是衡量其地位和力量的主要標準。
但對於多數民族國家來說,領土占有問題的重要性近來已有所下降。雖然領土爭端仍是決定一些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但這種爭端更多地表現為據說被剝奪了加入“祖國”的權利的民族兄弟對不能實行自決的不滿,或少數民族由於他們所稱的受到鄰居的粗暴對待而產生的怨恨,而不是一種通過領土擴張提高民族地位的要求。
處於統治地位的民族精英越來越認識到,一些與領土無關的因素更能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高低或國際影響的大小。經濟才能及其向技術發明的轉換也可以是一種判斷實力大小的重要標準,在這方麵日本是個極好的例子。盡管如此,地理位置往往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近期優先目標。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力量越強,它在重要地緣政治利益、影響和參與方麵超越其近鄰的覆蓋麵也就越大。
直到最近為止,有影響的地緣政治分析家們還在爭論陸地力量是否比海洋力量更重要,以及歐亞大陸的哪個具體地區對控製整個大陸最為關鍵。最有名的分析家之一哈羅德。麥克金德是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的先驅。他在本世紀初就提出一些相連的歐亞“支軸地區”(據說包括全部西伯利亞和大部分中亞地區)概念,稍後又提出中東歐“中心地帶”概念。這些地區被認為是取得歐亞大陸主宰地位的重要跳板。他的中心地帶概念通過以下著名格言得到廣泛傳播:誰統治了東歐誰就可以控製中心地帶;誰統治了中心地帶誰就能控製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能控製世界。
一些著名的德國政治地理學家也用地緣政治學為他們國家的“dragna chosten”——向東進軍政策辯護,特別是卡爾。豪斯霍費爾根據德國的戰略需要調整了麥克金德的概念。阿道夫。希特勒在強調德國人民對“生存空間”的需要時,也使用了這個概念的一種粗俗化說法。在本世紀的前半時,另一些歐洲思想家曾預料地緣政治重心將向東轉移,而太平洋地區,具體地說是美國和日本,將取代日益衰落的歐洲成為世界的主宰者。為了防止重心東移的發生,法國政治地理學家保羅。德芒戎和其他一些法國地緣政治學者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提倡歐洲國家更緊密地聯合起來。
今天,地緣政治問題已不再是歐亞的哪個地理部分是控製整個大陸的出發點,或陸地力量是否比海洋力量更重要。隨著控製整個歐亞大陸成為取得全球主導地位的主要基礎,地緣政治已從地區問題擴大到全球範圍。目前來自歐亞大陸之外的美國擁有世界的首要地位,美國的力量直接部署在歐亞大陸的三個周邊地區,並從那裏對處於歐亞大陸內陸地區的國家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但正是在歐亞大陸這個全球最重要的競賽場上,美國的一個潛在對手可能在某一天崛起。因此,在為長期掌管美國在歐亞的地緣政治利益製定美國的地緣戰略時,出發點必須是特別注意最重要的賽手並恰當地評估這一地區的情勢。
為此需要採取兩個基本步驟:首先,認明在地緣戰略方麵有活力和有能力引起國際力量分配發生潛在重要變化的歐亞國家,並弄清它們各自的政治精英的基本對外政策目標,以及謀求這些目標可能造成的後果;確定具有地緣政治重要性的歐亞國家是哪些,這類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或存在的本身,對更活躍的地緣戰略國家或對地區的狀況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第二,製訂美國的具體政策,抗衡上述國家的影響,有選擇地吸收它們加入聯盟,和/或控製它們,以便維護和促進美國的重要利益,同時形成更全麵的地緣戰略概念,在全球範圍把較為具體的美國政策互相聯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