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陽心裏也沒有底,他帶著梁孝王給他的重金,首先回了一趟家鄉,找到了自己的老鄉王先生,向他討教。齊國是當時的智力庫,到處是能人。王先生當時八十多歲,以善出奇計而聞名,但是聽了鄒陽說的這件事,麵露難色:“難啊!主子心中積蘊了私怨憤怒,想殺某個人,實在很難勸解。以太後之尊,骨肉之親,都無計可施,何況我們這些小癟三呢?當年秦始皇對太後心懷怨恨,群臣為此勸諫而死了十多個人,最後因為茅焦的話才感悟,這還不是因為茅焦的話有多大道理,而是因為沒有辦法,茅焦當年其實和死亡是擦肩而過,這麽難的活,你都敢接,簡直瘋了。”
王先生舉的茅焦那個例子,的確很典型。當年秦始皇因為自己的母親和嫪毐私通,生了兩個私生子,而且意欲發動政變,差點把自己害了,非常生氣,殺了嫪毐和兩個假弟弟之後,猶不解恨,還把母親也趕到外地。秦國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不懂禮儀,而且崇尚殺人為樂,群臣本來覺得自己國家的國際形象就不大好,如果國君再幹出這種大不孝的事,一定會被視為流氓國家,人人喊打,於是紛紛勸諫。秦始皇不聽,連殺了十來個勸諫的。後來茅焦勸道:“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把兩個弟弟裝在布袋裏摔死,有不慈之名;把母親遷到外地,有不孝之行,希望陛下慎重考慮自己的形象。”秦始皇隻好聽從勸諫,把母親迎了回來。人類的道德法則既然豎立,對任何人都有束縛作用。暴虐如秦始皇,何等無法無天,可是仍舊怕別人說自己不孝。顯然,秦始皇並不是打心眼裏覺得茅焦的話多麽有理,隻是懾於悠悠眾口,無可奈何罷了。
鄒陽看王先生沒有辦法,就說:“鄒魯地方的人喜歡讀經,齊楚地方的人擅長辯論,有智慧。韓魏地方的人有過人的節義,我一個個去問問看罷。”
王先生說:“好吧,去長安之前,再來見我一次。”
鄒陽滿地亂轉,跑了一個多月,見了一批批的名人,結果沒有一個給出有效的辦法,隻好灰溜溜回來重見王先生,說:“臣將去長安了,可是心中一點沒譜,到底怎麽辦啊。”
王先生笑道:“當初你來找我的時候,我就打算說出我的想法,隻是擔心自己的想法太幼稚,怕耽誤了你獲得更好計策的機會。現在既然如此,我就發發自己的一得之愚罷。我的意見是,如果你去長安,一定要首先拜見王長君,這個人很牛逼,一定可以解決你的難題。”
鄒陽是個聰明人,聽王先生這麽一點撥,當即恍然大悟。其實先前王先生給鄒陽講茅焦的事,就已經在點撥鄒陽。要辦好這件棘手的事,隻能充分利用大人物們的弱點。秦始皇因為怕被人罵不孝,所以雖然恨母親,也隻有假裝大度的樣子,把母親接回來。劉啟自以為是明君,當然更會在意母親竇太後的看法。要殺梁王,竇太後不高興,他就不敢殺。所以隻要從竇太後可能的反應來考慮,就可以解決問題。
王長君就是王皇後的哥哥王信,後來封為蓋侯的。鄒陽火速奔往長安,去拜見王信。開始王信身邊都有人,鄒陽沒有機會說話,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私下的機會,鄒陽趕緊說:“臣來見長君,不是因為長君身邊缺少僕役,臣其實是為了長君的安危來的啊。”
王信趕忙長跪道:“幸甚!請先生明示。”
鄒陽道:“臣竊聞長君的妹妹得到皇帝陛下寵幸,天下無比,而長君您所做的事卻多有一些不合法律的地方。如今袁盎被殺的事馬上就要結案,梁王也許會判死罪,一旦如此,太後必定憂憤泣血,不找個人來發泄鬱悶誓不罷休。皇帝殺了她的親兒子,她也要殺皇帝的一個寵臣來報復。長君的妹妹有幸皇帝,長君自己也是皇帝的貴臣,臣認為長君的處境危如累卵,很快會成為太後報復泄憤的對象啊。臣因此偷偷為長君感到憂慮。”
王信也嚇得滿頭大汗:“那先生說怎麽辦?”
鄒陽道:“長君如果能夠在皇帝麵前勸諫,不要再追究梁王的案件,太後一定會感謝長君,深入骨髓。而長君的妹妹也會因為太後的喜歡,而永遠受到皇帝寵愛。至於長君自己,當然更會因為這件事博取聲名,留名天下,希望長君好好考慮。
王信喜道:“好是好,不過我用什麽理由去說呢?皇帝會聽我的嗎?”
鄒陽道:“我教您就是了。當年,舜的弟弟象天天想殺舜,後來舜立為天子,沒有追究象的過錯,反而把象封為諸侯。仁人對於兄弟,沒有積藏的憤怒,也沒有隔宿的仇恨,所以後世稱頌。魯國公子慶父指使僕人扈樂殺死了國君的太子子盤,慶父的弟弟季友為執政大臣,將兇手扈樂處死,沒有追究慶父的責任,因為獄有所歸,已經找到了替死鬼。慶父後來又殺了國君魯閔公然後出奔,季友也沒有派人追趕,《春秋公羊傳》讚揚了這種坐法,認為是親親之道。魯國的哀薑淫亂,參與了殺閔公的陰謀,又逃回娘家齊國,齊桓公把她殺了向魯國謝罪。孔子批評說齊桓公不顧親情,過於殘忍。長君按照我的話去勸說皇帝,皇帝或許會聽從,從此不再考問梁王的案件。”
王信大喜,馬上入宮,對劉啟複述了鄒陽的說法。劉啟一聽,原來經書上都講親親之道啊,自己要是堅決殺梁王,實在違背傳統道德。正巧這時田叔他們查清案件後,也返回長安了。劉啟馬上召見田叔,問問情況。
王先生舉的茅焦那個例子,的確很典型。當年秦始皇因為自己的母親和嫪毐私通,生了兩個私生子,而且意欲發動政變,差點把自己害了,非常生氣,殺了嫪毐和兩個假弟弟之後,猶不解恨,還把母親也趕到外地。秦國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不懂禮儀,而且崇尚殺人為樂,群臣本來覺得自己國家的國際形象就不大好,如果國君再幹出這種大不孝的事,一定會被視為流氓國家,人人喊打,於是紛紛勸諫。秦始皇不聽,連殺了十來個勸諫的。後來茅焦勸道:“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把兩個弟弟裝在布袋裏摔死,有不慈之名;把母親遷到外地,有不孝之行,希望陛下慎重考慮自己的形象。”秦始皇隻好聽從勸諫,把母親迎了回來。人類的道德法則既然豎立,對任何人都有束縛作用。暴虐如秦始皇,何等無法無天,可是仍舊怕別人說自己不孝。顯然,秦始皇並不是打心眼裏覺得茅焦的話多麽有理,隻是懾於悠悠眾口,無可奈何罷了。
鄒陽看王先生沒有辦法,就說:“鄒魯地方的人喜歡讀經,齊楚地方的人擅長辯論,有智慧。韓魏地方的人有過人的節義,我一個個去問問看罷。”
王先生說:“好吧,去長安之前,再來見我一次。”
鄒陽滿地亂轉,跑了一個多月,見了一批批的名人,結果沒有一個給出有效的辦法,隻好灰溜溜回來重見王先生,說:“臣將去長安了,可是心中一點沒譜,到底怎麽辦啊。”
王先生笑道:“當初你來找我的時候,我就打算說出我的想法,隻是擔心自己的想法太幼稚,怕耽誤了你獲得更好計策的機會。現在既然如此,我就發發自己的一得之愚罷。我的意見是,如果你去長安,一定要首先拜見王長君,這個人很牛逼,一定可以解決你的難題。”
鄒陽是個聰明人,聽王先生這麽一點撥,當即恍然大悟。其實先前王先生給鄒陽講茅焦的事,就已經在點撥鄒陽。要辦好這件棘手的事,隻能充分利用大人物們的弱點。秦始皇因為怕被人罵不孝,所以雖然恨母親,也隻有假裝大度的樣子,把母親接回來。劉啟自以為是明君,當然更會在意母親竇太後的看法。要殺梁王,竇太後不高興,他就不敢殺。所以隻要從竇太後可能的反應來考慮,就可以解決問題。
王長君就是王皇後的哥哥王信,後來封為蓋侯的。鄒陽火速奔往長安,去拜見王信。開始王信身邊都有人,鄒陽沒有機會說話,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私下的機會,鄒陽趕緊說:“臣來見長君,不是因為長君身邊缺少僕役,臣其實是為了長君的安危來的啊。”
王信趕忙長跪道:“幸甚!請先生明示。”
鄒陽道:“臣竊聞長君的妹妹得到皇帝陛下寵幸,天下無比,而長君您所做的事卻多有一些不合法律的地方。如今袁盎被殺的事馬上就要結案,梁王也許會判死罪,一旦如此,太後必定憂憤泣血,不找個人來發泄鬱悶誓不罷休。皇帝殺了她的親兒子,她也要殺皇帝的一個寵臣來報復。長君的妹妹有幸皇帝,長君自己也是皇帝的貴臣,臣認為長君的處境危如累卵,很快會成為太後報復泄憤的對象啊。臣因此偷偷為長君感到憂慮。”
王信也嚇得滿頭大汗:“那先生說怎麽辦?”
鄒陽道:“長君如果能夠在皇帝麵前勸諫,不要再追究梁王的案件,太後一定會感謝長君,深入骨髓。而長君的妹妹也會因為太後的喜歡,而永遠受到皇帝寵愛。至於長君自己,當然更會因為這件事博取聲名,留名天下,希望長君好好考慮。
王信喜道:“好是好,不過我用什麽理由去說呢?皇帝會聽我的嗎?”
鄒陽道:“我教您就是了。當年,舜的弟弟象天天想殺舜,後來舜立為天子,沒有追究象的過錯,反而把象封為諸侯。仁人對於兄弟,沒有積藏的憤怒,也沒有隔宿的仇恨,所以後世稱頌。魯國公子慶父指使僕人扈樂殺死了國君的太子子盤,慶父的弟弟季友為執政大臣,將兇手扈樂處死,沒有追究慶父的責任,因為獄有所歸,已經找到了替死鬼。慶父後來又殺了國君魯閔公然後出奔,季友也沒有派人追趕,《春秋公羊傳》讚揚了這種坐法,認為是親親之道。魯國的哀薑淫亂,參與了殺閔公的陰謀,又逃回娘家齊國,齊桓公把她殺了向魯國謝罪。孔子批評說齊桓公不顧親情,過於殘忍。長君按照我的話去勸說皇帝,皇帝或許會聽從,從此不再考問梁王的案件。”
王信大喜,馬上入宮,對劉啟複述了鄒陽的說法。劉啟一聽,原來經書上都講親親之道啊,自己要是堅決殺梁王,實在違背傳統道德。正巧這時田叔他們查清案件後,也返回長安了。劉啟馬上召見田叔,問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