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的話很有些誇張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政客本性,為達到目的不計手段,可謂狡詐。其實這時候的齊國早就不是漢初的齊國,早已分裂為齊、濟北、菑川、膠東、膠西、濟南六個國家,所轄國土比當年的齊國小多了,六國各自為政,實力大減。楚國隻有三十六個城邑,這還不包括那些位於楚國境內的列侯封邑,實際上也遠不到晁錯所說的四十個城邑。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算當時天下所有諸侯王的土地加起來,按照膠西王群臣的分析,也不過僅占漢朝麵積的五分之一,不可三家就能占到二分之一。可以說,晁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採取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至於晁錯為什麽要這麽做,一則有向皇帝表忠心的因素,二則有博取政治資本的因素。三則,當然,也有可能他覺得廢除諸侯王製度,確實有益於天下蒼生。
說起來,這世上專製製度的發展,都和奴才們自覺的忠心有關。有時獨裁者根本想不到的統治絕招,往往有奴才們主動想好了,給獨裁者奉上。商鞅不是奴才嗎,吳起不是奴才嗎,韓非不是奴才嗎?嘔心瀝血給主子獻策,最後卻死在主子刀下。奴才們必須清楚,等到他們忠心愛戴的獨裁者主子把異己分子消滅光之後,也就輪到了他自己,但那時已經沒有人能救他了。這就叫“作法自斃”。秦國的商鞅,首先建立了殘酷的法家政治,後來他自己被秦王通緝出逃,逃到一個旅館,欲歇宿一夜再跑,不想旅館問他要身份證,理由是:“商君之法,沒有身份證的,各旅店一律不許留宿,發現可疑人立刻報警,否則連坐。”商鞅隻能哀嘆:“老子製定的法律,竟然害死了老子自己。”文革時,一些文痞的表演和害人伎倆,估計也很多是他們的主子所想不到的,都是類似於商鞅和晁錯的表演。
《漢書》的作者班固對於晁錯的表演,是持認可態度的,因為他是東漢人,大一統的專製君主製已經建立,他沒有表示異議的權力。而成熟的專製君主製,也是一直伴隨著他成長的,就像人入了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他不可能意識到自己處境的可悲。但《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晁錯的表演卻頗有微辭,在贊語裏評價說:“晁錯擅權,對政事多所變更。七國舉兵的時候,晁錯不好好謀劃退兵之策,反而想因此殺袁盎以報私仇,弄得自己被殺。諺語裏說‘變古亂常,不死則亡’,這就是說晁錯的罷。”而班固的評語卻是:“晁錯一心想著為國家的長遠謀劃,從來不考慮自己。最後遭到族誅的待遇,真是忠心耿耿,可惜啊!”
很顯然,作為去古未遠的司馬遷對君主專製的大一統政體並不欣賞,他欣賞的是以前的封建製度,因為封建製度下,皇帝受到諸侯王勢力的掣肘,而不能為所欲為,個人不需要直接赤裸裸地麵對專製朝廷的擠壓,也因此能保留更大的自由空間,這和西方國家的聯邦製大國是有著相似之處的,層累的宗法製度構成了級級的分權,君主之下的大夫和公族有不可小覷的私家武裝,所以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封建製度是民主的重要保證。”司馬遷曾經深刻感受到專製對自己的戕害,所以對晁錯的行為不能不抱著批判態度。
總之,因為晁錯一向以善辯聞名,死的也能說成活的,劉啟覺得他都言之有理,劉濞的兒子是被自己打死的,自己作為皇儲,打死他一個兒子,算得了什麽?他竟然因此懷恨在心,這他媽的算什麽?他決定立刻解決這件事,晁錯說得對啊,諸侯王坐大,是漢朝的心腹大患,將來必定會造反。這場風波遲早要來,是漢朝的大氣候和諸侯王自己的小氣候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晚來不如早來。是徹底解決這件事的時候了。
三年的十月冬天,新年。楚王劉戊到長安朝拜新年,晁錯立刻劾奏楚王劉戊在為自己母親薄太後(楚王太後)服喪期間,在服喪的居室和婢女性交,違背禮製,應當斬首。劉啟裝作寬宏大量,赦免了劉戊的死罪,但是削除了楚國的東海郡和薛郡以為懲罰。楚國本來就隻轄有東海、薛、彭城三個郡,這麽一來,等於削除了三分之二,大國立刻變成了撮爾小國,反正夠狠的。
這次新年朝會上,不單楚王,趙王和膠西王也因為被晁錯挑出過錯而削除了郡縣。前者被削除了常山郡,後者被削除了六個縣邑,都搞得血本無歸。
這些削除郡縣的提案被劉啟拿到朝廷上,讓大家討論,朝中群臣知道晁錯的厲害,沒有人敢於提出異議。隻有一個叫竇嬰的宗室堅決反對,晁錯冷眼看著他,把他深深記在腦海裏。如果不是很快晁錯遭自己倒了黴,我敢說,竇嬰的下場一定好不了哪裏去。
晁錯的建議在朝中順利通過,楚王、趙王、膠西王灰溜溜的,肉疼得要命,在場的其他諸侯王也都驚駭萬分,等他們回到自己國家,整個東方頓時炸開了鍋,諸侯王恨不能生吃了晁錯的肉才能解恨。
吳王劉濞首先坐不住了,他雖然沒去長安朝會,但也聽到了漢朝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削除自己的封地,於是派自己的中大夫應高去見膠西王劉卬,首先表達了慰問,然後問:“我們吳王鄙陋不肖,心裏有些憂慮,不敢瞞著你老人家,特意派我來轉達他的肺腑之言。”
劉卬客氣地說:“敬聞教誨!”
說起來,這世上專製製度的發展,都和奴才們自覺的忠心有關。有時獨裁者根本想不到的統治絕招,往往有奴才們主動想好了,給獨裁者奉上。商鞅不是奴才嗎,吳起不是奴才嗎,韓非不是奴才嗎?嘔心瀝血給主子獻策,最後卻死在主子刀下。奴才們必須清楚,等到他們忠心愛戴的獨裁者主子把異己分子消滅光之後,也就輪到了他自己,但那時已經沒有人能救他了。這就叫“作法自斃”。秦國的商鞅,首先建立了殘酷的法家政治,後來他自己被秦王通緝出逃,逃到一個旅館,欲歇宿一夜再跑,不想旅館問他要身份證,理由是:“商君之法,沒有身份證的,各旅店一律不許留宿,發現可疑人立刻報警,否則連坐。”商鞅隻能哀嘆:“老子製定的法律,竟然害死了老子自己。”文革時,一些文痞的表演和害人伎倆,估計也很多是他們的主子所想不到的,都是類似於商鞅和晁錯的表演。
《漢書》的作者班固對於晁錯的表演,是持認可態度的,因為他是東漢人,大一統的專製君主製已經建立,他沒有表示異議的權力。而成熟的專製君主製,也是一直伴隨著他成長的,就像人入了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他不可能意識到自己處境的可悲。但《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晁錯的表演卻頗有微辭,在贊語裏評價說:“晁錯擅權,對政事多所變更。七國舉兵的時候,晁錯不好好謀劃退兵之策,反而想因此殺袁盎以報私仇,弄得自己被殺。諺語裏說‘變古亂常,不死則亡’,這就是說晁錯的罷。”而班固的評語卻是:“晁錯一心想著為國家的長遠謀劃,從來不考慮自己。最後遭到族誅的待遇,真是忠心耿耿,可惜啊!”
很顯然,作為去古未遠的司馬遷對君主專製的大一統政體並不欣賞,他欣賞的是以前的封建製度,因為封建製度下,皇帝受到諸侯王勢力的掣肘,而不能為所欲為,個人不需要直接赤裸裸地麵對專製朝廷的擠壓,也因此能保留更大的自由空間,這和西方國家的聯邦製大國是有著相似之處的,層累的宗法製度構成了級級的分權,君主之下的大夫和公族有不可小覷的私家武裝,所以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封建製度是民主的重要保證。”司馬遷曾經深刻感受到專製對自己的戕害,所以對晁錯的行為不能不抱著批判態度。
總之,因為晁錯一向以善辯聞名,死的也能說成活的,劉啟覺得他都言之有理,劉濞的兒子是被自己打死的,自己作為皇儲,打死他一個兒子,算得了什麽?他竟然因此懷恨在心,這他媽的算什麽?他決定立刻解決這件事,晁錯說得對啊,諸侯王坐大,是漢朝的心腹大患,將來必定會造反。這場風波遲早要來,是漢朝的大氣候和諸侯王自己的小氣候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晚來不如早來。是徹底解決這件事的時候了。
三年的十月冬天,新年。楚王劉戊到長安朝拜新年,晁錯立刻劾奏楚王劉戊在為自己母親薄太後(楚王太後)服喪期間,在服喪的居室和婢女性交,違背禮製,應當斬首。劉啟裝作寬宏大量,赦免了劉戊的死罪,但是削除了楚國的東海郡和薛郡以為懲罰。楚國本來就隻轄有東海、薛、彭城三個郡,這麽一來,等於削除了三分之二,大國立刻變成了撮爾小國,反正夠狠的。
這次新年朝會上,不單楚王,趙王和膠西王也因為被晁錯挑出過錯而削除了郡縣。前者被削除了常山郡,後者被削除了六個縣邑,都搞得血本無歸。
這些削除郡縣的提案被劉啟拿到朝廷上,讓大家討論,朝中群臣知道晁錯的厲害,沒有人敢於提出異議。隻有一個叫竇嬰的宗室堅決反對,晁錯冷眼看著他,把他深深記在腦海裏。如果不是很快晁錯遭自己倒了黴,我敢說,竇嬰的下場一定好不了哪裏去。
晁錯的建議在朝中順利通過,楚王、趙王、膠西王灰溜溜的,肉疼得要命,在場的其他諸侯王也都驚駭萬分,等他們回到自己國家,整個東方頓時炸開了鍋,諸侯王恨不能生吃了晁錯的肉才能解恨。
吳王劉濞首先坐不住了,他雖然沒去長安朝會,但也聽到了漢朝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削除自己的封地,於是派自己的中大夫應高去見膠西王劉卬,首先表達了慰問,然後問:“我們吳王鄙陋不肖,心裏有些憂慮,不敢瞞著你老人家,特意派我來轉達他的肺腑之言。”
劉卬客氣地說:“敬聞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