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爰盎拍馬的本事並不高,整段話完全是胡編亂造。他說的三條隻有第一條確實可以證明文帝做得不錯,其他兩條則都是湊數。劉恆當時來長安固然有些勇氣,但事前不但中尉宋昌給他分析過,說劉氏宗族強,大臣不敢造反,朝廷外不但有宗室諸侯王,朝廷內還有宗室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肯定沒問題。之後劉恆還專門占卜,得到了吉卦。就算這樣他還不放心,又派舅舅薄昭專門去長安和太尉周勃接洽,雙方交換過意見,確認是真心擁戴他為皇帝,這才出發來到長安的。而且他一入未央宮,馬上把郎中令和衛尉換成了自己的人,牢牢控製了京師的兵權,根本說不上有多麽勇敢。至於第三條誇他謙讓為帝,就更好笑了,既然他冒著危險也要來長安當皇帝,還謙讓什麽?那不過是一種禮儀,或者說是姿態,不要說他老爸劉邦當初即位時也這樣幹過,就包括以後強迫漢、魏禪位的曹丕、司馬炎哪個沒來過這麽一套?史書上說袁盎好“直諫”,種種情況分析,他其實是個慣常見風使舵的小人,他曾當過吳王劉濞的相,明明知道劉濞有造反跡象,但怕遭到劉濞暗害,偏偏報告長安說劉濞安分守己得要命,人品顯然是有問題的。晁錯為皇室計慮,是個不折不扣的忠臣,卻被袁盎這個偽善的傢夥害死,真要令人長嘆一聲:“倘所謂天道,是耶非耶?”
但是劉恆聽完袁盎這番巧佞之言後,馬上破涕為笑,史書上寫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筆法。他一聽自己的名聲不會受損,立刻就不悲傷了,可見他對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他問袁盎下一步怎麽辦。袁盎說:“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飯的官吏斬了,以謝天下。再以列侯的禮節安葬淮南王。”
劉恆拍拍腦袋:“是啊,我怎麽沒想到。”他吩咐手下,“你們趕快去辦,越快越好。”於是那些沿途的縣吏就成了劉恆的替罪羊,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政治鬥爭的險惡!
過了兩年,劉恆又封劉長的四個兒子全部為列侯,表示自己的仁厚。不過雖然如此,民間仍然流傳兒歌,說“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劉恆聽到後,嘆道:“難道天下百姓真的認為我貪圖淮南王的土地而殺害弟弟嗎?”又把城陽王遷徙到淮南,統治淮南原來的土地,表示漢朝並不想據有淮南。過了幾年,劉恆幹脆把劉長還活著的兒子又分別立為淮南王、恆山王和廬江王,搞得忠臣賈誼為此上書勸諫,說皇帝陛下不要因為愛好虛名而為後世留下禍患。因為淮南王的兒子一旦當了王,長大了之後一定會思量為父親報仇,給天下帶來動盪。但是劉恆不聽。
第6章 法律權威不可忘
小章:第一集
擺平周勃、幹掉劉長,充分證明了劉恆駕馭政權的手腕。但是這引起了他起先的寵臣賈誼的不滿。
賈誼憑什麽要不滿呢?難道因為劉恆為了撫慰周勃等人的情緒,而丟卒保車,把他貶到長沙當太傅?顯然不是,我們知道賈誼是個忠心耿耿的傢夥,就算劉恆要他死,他也會真心謝恩,不會有絲毫怨恨。他之所以對劉恆有意見,在於劉恆對文法吏的重用毀滅了他心中的政治理想。
雖然賈誼出自漢朝第一代文法吏廷尉吳公門下,深得吳公賞識。但賈誼究竟和吳公不同,他不是純粹的政客,而是一個有操守的知識分子,是講究尊嚴的士大夫,是充滿燦爛理想的文人,他的心靈和先秦貴族們息息相通。很顯然,這樣的人活在漢朝,是生錯了時代。
就在淮南王謀反發覺這一年,賈誼曾經被召回了長安,因為劉恆到底有些想他了。他風塵僕僕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劉恆坐在未央宮著名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很好,但同時也有點疑慮。因為祭祀完畢,他腦子裏不免胡思亂想:如此煞有介事地搞祭典,到底有沒有鬼神來享用祭品啊?正在這時,賈誼來了。劉恆當即想問問這位大漢最博學的小夥子有關鬼神的問題。
忠臣賈誼立刻認認真真地給劉恆做了最詳細的解答,這傢夥的腦子簡直像台電腦,口沫橫飛,旁徵博引,一直講到半夜。劉恆沒想到他這麽能說,都聽傻了,不知不覺身子往賈誼身邊移去,生怕耳朵裏漏掉了一個單詞。唐朝詩人李商隱曾經寫詩評論過這件事說:“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責備文帝不明事理,問鬼神之事而忽略百姓疾苦。這真是腐儒之談,要知道這世間除了政治之外,還有純粹不計功利的學問,劉恆問問鬼神,想探究自然世界的奧秘,有什麽不對呢?我們祖國不就因為一直缺乏這種探究純粹學問的精神才導致落後的嗎?
劉恆究竟是個很有自尊心的皇帝,雖然聽得過癮,但在賈誼走後,仍然目眩良久,悵然若失,嘆道:“唉!我好久都沒有見到賈誼,自以為學問可以超過他了,哪知道他媽的還是差得遠。”雖然很沮喪,但至少透露他一度是把能省的時間都省下來,相當用功學習,企圖超過賈誼的。這樣等賈誼來誇獎他的時候,就可以得意洋洋地說:“哪裏有什麽天才,我是把做愛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的。”保持刻苦學習的優良作風,這對一個身邊美女如雲的皇帝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容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嫉妒的原因,總之在這次談話後不久,文帝立刻又把賈誼貶到梁國,當梁孝王的太傅,五年後,賈誼死在梁國,再也沒有回到他忠心的皇帝身邊。有時候我想,如果賈誼能像爰盎那樣偶爾拍拍文帝的馬屁,不要把才華展露得太囂張,文帝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貶到外地做官。
但是劉恆聽完袁盎這番巧佞之言後,馬上破涕為笑,史書上寫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筆法。他一聽自己的名聲不會受損,立刻就不悲傷了,可見他對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他問袁盎下一步怎麽辦。袁盎說:“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飯的官吏斬了,以謝天下。再以列侯的禮節安葬淮南王。”
劉恆拍拍腦袋:“是啊,我怎麽沒想到。”他吩咐手下,“你們趕快去辦,越快越好。”於是那些沿途的縣吏就成了劉恆的替罪羊,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政治鬥爭的險惡!
過了兩年,劉恆又封劉長的四個兒子全部為列侯,表示自己的仁厚。不過雖然如此,民間仍然流傳兒歌,說“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劉恆聽到後,嘆道:“難道天下百姓真的認為我貪圖淮南王的土地而殺害弟弟嗎?”又把城陽王遷徙到淮南,統治淮南原來的土地,表示漢朝並不想據有淮南。過了幾年,劉恆幹脆把劉長還活著的兒子又分別立為淮南王、恆山王和廬江王,搞得忠臣賈誼為此上書勸諫,說皇帝陛下不要因為愛好虛名而為後世留下禍患。因為淮南王的兒子一旦當了王,長大了之後一定會思量為父親報仇,給天下帶來動盪。但是劉恆不聽。
第6章 法律權威不可忘
小章:第一集
擺平周勃、幹掉劉長,充分證明了劉恆駕馭政權的手腕。但是這引起了他起先的寵臣賈誼的不滿。
賈誼憑什麽要不滿呢?難道因為劉恆為了撫慰周勃等人的情緒,而丟卒保車,把他貶到長沙當太傅?顯然不是,我們知道賈誼是個忠心耿耿的傢夥,就算劉恆要他死,他也會真心謝恩,不會有絲毫怨恨。他之所以對劉恆有意見,在於劉恆對文法吏的重用毀滅了他心中的政治理想。
雖然賈誼出自漢朝第一代文法吏廷尉吳公門下,深得吳公賞識。但賈誼究竟和吳公不同,他不是純粹的政客,而是一個有操守的知識分子,是講究尊嚴的士大夫,是充滿燦爛理想的文人,他的心靈和先秦貴族們息息相通。很顯然,這樣的人活在漢朝,是生錯了時代。
就在淮南王謀反發覺這一年,賈誼曾經被召回了長安,因為劉恆到底有些想他了。他風塵僕僕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劉恆坐在未央宮著名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很好,但同時也有點疑慮。因為祭祀完畢,他腦子裏不免胡思亂想:如此煞有介事地搞祭典,到底有沒有鬼神來享用祭品啊?正在這時,賈誼來了。劉恆當即想問問這位大漢最博學的小夥子有關鬼神的問題。
忠臣賈誼立刻認認真真地給劉恆做了最詳細的解答,這傢夥的腦子簡直像台電腦,口沫橫飛,旁徵博引,一直講到半夜。劉恆沒想到他這麽能說,都聽傻了,不知不覺身子往賈誼身邊移去,生怕耳朵裏漏掉了一個單詞。唐朝詩人李商隱曾經寫詩評論過這件事說:“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責備文帝不明事理,問鬼神之事而忽略百姓疾苦。這真是腐儒之談,要知道這世間除了政治之外,還有純粹不計功利的學問,劉恆問問鬼神,想探究自然世界的奧秘,有什麽不對呢?我們祖國不就因為一直缺乏這種探究純粹學問的精神才導致落後的嗎?
劉恆究竟是個很有自尊心的皇帝,雖然聽得過癮,但在賈誼走後,仍然目眩良久,悵然若失,嘆道:“唉!我好久都沒有見到賈誼,自以為學問可以超過他了,哪知道他媽的還是差得遠。”雖然很沮喪,但至少透露他一度是把能省的時間都省下來,相當用功學習,企圖超過賈誼的。這樣等賈誼來誇獎他的時候,就可以得意洋洋地說:“哪裏有什麽天才,我是把做愛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的。”保持刻苦學習的優良作風,這對一個身邊美女如雲的皇帝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容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嫉妒的原因,總之在這次談話後不久,文帝立刻又把賈誼貶到梁國,當梁孝王的太傅,五年後,賈誼死在梁國,再也沒有回到他忠心的皇帝身邊。有時候我想,如果賈誼能像爰盎那樣偶爾拍拍文帝的馬屁,不要把才華展露得太囂張,文帝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貶到外地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