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章:第六集
原來酈寄和呂祿的私人關係非常好,可以說是割頭換頸的鐵哥們,他們的友誼聞名天下,天下人有想結拜為兄弟的,都要以他們兩個人為榜樣,就像現在的黑社會搞拜把子要以劉、關、張為榜樣一樣。
史書上說,周勃、陳平派人劫持了酈商,想以此威脅酈寄去遊說欺騙呂祿,讓呂祿放棄兵權。
實際上這裏也有疑點,我們分析一下,可以懷疑這是周勃、陳平和酈商等人玩得一出雙簧和苦肉計。
酈商本來就是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在大漢功勞簿上排行第六。我們知道,漢朝立國獎賞功臣的辦法,仍是按照秦朝的那一套,講究以實際戰功排列名次。秦朝的李斯為丞相,可謂勞苦功高,可是始終沒有封侯,得到封侯的都是王翦、王賁等一些親自率兵打仗的人,秦朝有個“首級俱樂部”製度,是按照斬獲首級的數量多少來計算功勞的,非常殘酷。所有的人都必須在戰場上斬到足夠的人頭,才能獲得這個俱樂部的高級會員資格,才有望封侯。漢承秦製,同樣也是如此。功勞簿上排行在前的基本上都是武將,文官不管出了多少計策,起了多大的作用,名次都得通通靠後。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丞相蕭何是文官,他排行第一,是因為他不但是劉邦的故人,早先對劉邦有恩,而且確實在戰爭後勤方麵發揮了極大作用,可以說沒有他,漢朝早就支撐不下去了。所以劉邦才硬把他擢拔為第一。就這,當時群臣還多有意見呢,因為他們覺得曹參才該排第一,因為曹參是親自上陣打仗,身上的傷口密密麻麻有七十多處,蕭何脫光汗衫隻看見一身無暇的白肉,憑什麽排第一啊?
除了蕭何的特殊情況之外,曾經受到劉邦親口讚揚的三傑之一張良才排行六十二位,六出奇計的陳平也僅僅排行四十七,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親冒矢石上過前線,僅僅是個謀臣。酈商的輩分和周勃一樣,在功勞簿上名次也緊緊相挨,周勃、陳平有什麽能力劫持他?何況劉邦剛死的時候,呂後正是因為酈商的警告才斷了盡殺功臣的念頭的。酈商顯然和周勃也是合穿同一條內褲的人。
而所以史書上這麽說,顯然是為酈寄找個藉口,因為酈寄將要做的行徑是有違於當時的道德規範的。
自古以來,朋友就是五倫之一。漢代中期以後,朋友們之間互相請假赴喪甚至都是很充足的請假理由,官府必須準假。出賣朋友則會讓天下人笑話,就像有名的張耳、陳餘,當年曾是刎頸之交,後來為了打天下分贓不均,馬上互相攻擊,變得你死我活,成為為天下人茶餘飯後的笑料。酈寄要出賣呂祿,非得有個好的藉口不可,否則這輩子聲名就算毀了。
而假裝劫持他父親顯然是個較好的藉口。
因為,為了父親的安危,不得不出賣朋友,這是情有可原的。按照儒家的倫理,父親的地位一般比君王還要重要,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家”,是那時最重要的理念,漢代的基本大法《孝經》裏說:“資於事父而事君。”意思是說,父親是這天下第一值得尊敬的人,不知道尊崇父親的人,根本就不懂得怎麽尊崇君王,無藥可救,就連漢代皇帝每個人的諡號前還要加上個“孝”字呢。“忠”的理論來源於“孝”。所以在“孝”麵前,朋友這倫就隻好靠邊了。由此可見,後來的禦用史官們為了鼓吹周勃等人發動政變的正當性,在意識形態上真可謂煞費苦心。
至於酈寄是不是早就知道父親和周勃在施苦肉計,不好說,估計是知道,但這無關宏旨。因為酈寄顯然沒有能力去對抗意識形態,對抗龐大的功臣利益集團。
總之酈寄立刻去勸呂祿了:“大哥,我知道你現在心裏很慌張,其實呢,你這也是自尋煩惱。你想想,你們呂氏立了三個諸侯王,當初都是大臣們首先提議的,朝廷上下也都是心服口服的,所以你們大可不必擔心大臣們有怨恨情緒。我倒是有一句忠言要跟大哥你說說,現在太後已經駕崩,皇帝又年幼,你們兄弟還仍舊手握長安重兵,大臣們倒是因此要懷疑你們想篡位了。不如你和梁王相國呂產兩個都交還兵權,辭去所有的官職,和功臣們盟誓,就可以消除功臣們的疑慮,然後立即回到自己的封地,遠離長安這個是非之地,富貴也可以長保。”
呂祿素來胸無大誌,也不敢有什麽大誌,覺得這番話很有道理,而且看見自己割頭換頸的兄弟這麽語重心長地勸諫,心裏湧過一陣暖流,當即一口答應,並立刻回去和呂產和其他族人溝通。但族人們的腦子顯然比呂祿這個窩囊廢好使,他們都認為這個想法太簡單、太幼稚、太天真,齊齊反對,於是事情暫時擱置下來。
酈寄有些失望,但並沒有死心,一有機會就粘著呂祿,像個唐僧一樣,不停地在呂祿耳邊嘮叨。呂祿的耳根子再硬,隻怕也敵不過他的嘴巴這般攪拌機似的轟擊,再說他本來就沒什麽主心骨,於是再次被酈寄說動了。這天他和酈寄出遊,順便去拜訪姑姑呂嬃,大概想順便聽聽她的意見。
呂嬃畢竟是從革命炮火中成長起來的,深知“槍桿子裏麵出政權”,一聽呂祿竟然想放棄兵權,當即氣得發抖,破口大罵道:“啊,你他媽的說什麽?你身為將軍,竟然他媽的想拋棄軍隊?世界上有你這樣的傻瓜嗎?啊?天哪!看來我們呂氏要族滅了。”她轉身跑進房間,瘋狂地把家裏的財寶全部砸個稀巴爛,扔到堂下,說:“反正我們呂家的人都要死個精光,何必為他人守護財寶。”
原來酈寄和呂祿的私人關係非常好,可以說是割頭換頸的鐵哥們,他們的友誼聞名天下,天下人有想結拜為兄弟的,都要以他們兩個人為榜樣,就像現在的黑社會搞拜把子要以劉、關、張為榜樣一樣。
史書上說,周勃、陳平派人劫持了酈商,想以此威脅酈寄去遊說欺騙呂祿,讓呂祿放棄兵權。
實際上這裏也有疑點,我們分析一下,可以懷疑這是周勃、陳平和酈商等人玩得一出雙簧和苦肉計。
酈商本來就是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在大漢功勞簿上排行第六。我們知道,漢朝立國獎賞功臣的辦法,仍是按照秦朝的那一套,講究以實際戰功排列名次。秦朝的李斯為丞相,可謂勞苦功高,可是始終沒有封侯,得到封侯的都是王翦、王賁等一些親自率兵打仗的人,秦朝有個“首級俱樂部”製度,是按照斬獲首級的數量多少來計算功勞的,非常殘酷。所有的人都必須在戰場上斬到足夠的人頭,才能獲得這個俱樂部的高級會員資格,才有望封侯。漢承秦製,同樣也是如此。功勞簿上排行在前的基本上都是武將,文官不管出了多少計策,起了多大的作用,名次都得通通靠後。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丞相蕭何是文官,他排行第一,是因為他不但是劉邦的故人,早先對劉邦有恩,而且確實在戰爭後勤方麵發揮了極大作用,可以說沒有他,漢朝早就支撐不下去了。所以劉邦才硬把他擢拔為第一。就這,當時群臣還多有意見呢,因為他們覺得曹參才該排第一,因為曹參是親自上陣打仗,身上的傷口密密麻麻有七十多處,蕭何脫光汗衫隻看見一身無暇的白肉,憑什麽排第一啊?
除了蕭何的特殊情況之外,曾經受到劉邦親口讚揚的三傑之一張良才排行六十二位,六出奇計的陳平也僅僅排行四十七,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親冒矢石上過前線,僅僅是個謀臣。酈商的輩分和周勃一樣,在功勞簿上名次也緊緊相挨,周勃、陳平有什麽能力劫持他?何況劉邦剛死的時候,呂後正是因為酈商的警告才斷了盡殺功臣的念頭的。酈商顯然和周勃也是合穿同一條內褲的人。
而所以史書上這麽說,顯然是為酈寄找個藉口,因為酈寄將要做的行徑是有違於當時的道德規範的。
自古以來,朋友就是五倫之一。漢代中期以後,朋友們之間互相請假赴喪甚至都是很充足的請假理由,官府必須準假。出賣朋友則會讓天下人笑話,就像有名的張耳、陳餘,當年曾是刎頸之交,後來為了打天下分贓不均,馬上互相攻擊,變得你死我活,成為為天下人茶餘飯後的笑料。酈寄要出賣呂祿,非得有個好的藉口不可,否則這輩子聲名就算毀了。
而假裝劫持他父親顯然是個較好的藉口。
因為,為了父親的安危,不得不出賣朋友,這是情有可原的。按照儒家的倫理,父親的地位一般比君王還要重要,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家”,是那時最重要的理念,漢代的基本大法《孝經》裏說:“資於事父而事君。”意思是說,父親是這天下第一值得尊敬的人,不知道尊崇父親的人,根本就不懂得怎麽尊崇君王,無藥可救,就連漢代皇帝每個人的諡號前還要加上個“孝”字呢。“忠”的理論來源於“孝”。所以在“孝”麵前,朋友這倫就隻好靠邊了。由此可見,後來的禦用史官們為了鼓吹周勃等人發動政變的正當性,在意識形態上真可謂煞費苦心。
至於酈寄是不是早就知道父親和周勃在施苦肉計,不好說,估計是知道,但這無關宏旨。因為酈寄顯然沒有能力去對抗意識形態,對抗龐大的功臣利益集團。
總之酈寄立刻去勸呂祿了:“大哥,我知道你現在心裏很慌張,其實呢,你這也是自尋煩惱。你想想,你們呂氏立了三個諸侯王,當初都是大臣們首先提議的,朝廷上下也都是心服口服的,所以你們大可不必擔心大臣們有怨恨情緒。我倒是有一句忠言要跟大哥你說說,現在太後已經駕崩,皇帝又年幼,你們兄弟還仍舊手握長安重兵,大臣們倒是因此要懷疑你們想篡位了。不如你和梁王相國呂產兩個都交還兵權,辭去所有的官職,和功臣們盟誓,就可以消除功臣們的疑慮,然後立即回到自己的封地,遠離長安這個是非之地,富貴也可以長保。”
呂祿素來胸無大誌,也不敢有什麽大誌,覺得這番話很有道理,而且看見自己割頭換頸的兄弟這麽語重心長地勸諫,心裏湧過一陣暖流,當即一口答應,並立刻回去和呂產和其他族人溝通。但族人們的腦子顯然比呂祿這個窩囊廢好使,他們都認為這個想法太簡單、太幼稚、太天真,齊齊反對,於是事情暫時擱置下來。
酈寄有些失望,但並沒有死心,一有機會就粘著呂祿,像個唐僧一樣,不停地在呂祿耳邊嘮叨。呂祿的耳根子再硬,隻怕也敵不過他的嘴巴這般攪拌機似的轟擊,再說他本來就沒什麽主心骨,於是再次被酈寄說動了。這天他和酈寄出遊,順便去拜訪姑姑呂嬃,大概想順便聽聽她的意見。
呂嬃畢竟是從革命炮火中成長起來的,深知“槍桿子裏麵出政權”,一聽呂祿竟然想放棄兵權,當即氣得發抖,破口大罵道:“啊,你他媽的說什麽?你身為將軍,竟然他媽的想拋棄軍隊?世界上有你這樣的傻瓜嗎?啊?天哪!看來我們呂氏要族滅了。”她轉身跑進房間,瘋狂地把家裏的財寶全部砸個稀巴爛,扔到堂下,說:“反正我們呂家的人都要死個精光,何必為他人守護財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