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政策上全麵採取黃老政策,清淨無為,不幹涉百姓,讓他們安心生產,以恢復長久戰爭所帶來的破壞。所謂“黃老政策”的“黃老”,指“黃帝”和“老子”,我們知道,先秦諸子中的《老子》就是闡發讓統治者清淨無為的思想,而老子的思想相傳和遠古的黃帝是一脈相承的,所以黃帝和老子合起來的思想稱為“黃老之術”,這個詞幾乎成了歷史上清淨無為政策的代稱。
可以說,惠帝和呂後的政策是非常成功,他們管宮裏的事,外麵的政事,隻要不觸及他們的權力和利益,都交給丞相等主管官員,蕭何當丞相,繼而是曹參,繼而是王陵,都是劉邦生前安排好的。中國的老百姓一般來說比較刻苦耐勞,一旦沒有戰亂,沒有政府過多的管束,經濟就能很快回復。所以在惠帝在位的七年之間,大漢朝的物質產品逐漸積累,人口逐漸增長,國勢蒸蒸日上,顯示出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後世很多皇帝都喜歡自我吹噓,說自己很“勤政”,殊不知國家的繁盛與否,和皇帝是否勤政絲毫不成正比。說不定正是因為有的皇帝過於勤政,事事都管,反而讓老百姓束手束腳,發展不了經濟呢。
小章:第七集
除了這些方麵,還有些小插曲可以略微說說。
惠帝三年的春天,在農閑季節,朝廷徵發了長安附近六百裏內的百姓十四萬人修築長安外城,一個月之後再解散。六月份,老百姓要幹農活了,又徵發了諸侯王、列侯的徒屬一萬人築長安外城。這說明新的漢王朝在體恤民力上的確做得比較好了。
修築長安城牆也透露了這麽一個信息,大漢已經度過了四處征伐的戰爭時期,開始進入到落實鞏固自身政權的階段。按照古人的解釋,先秦乃至更早以前,是不講究修築城牆的。都城也一般隻有宮牆,沒有城牆,這樣在抵禦外敵的時候,就缺乏必要的屏障。有城郭外城的城邑是從春秋才發展起來的。公元前519年,楚國的令尹(相當於丞相)囊瓦為了防備吳國的進攻,開始修築國都郢的外城牆,遭到了貴族沈尹戍的批評,理由是如果不把整個國家治理好,光給都城修築城牆是沒有用的。這個看法非常有道理,假使一個國家境內到處民不聊生,外敵來時一觸即潰,光把都城修得像鐵桶一樣,的確也沒有什麽用。戰國時齊國的靖郭君田嬰(有名的孟嚐君的老爸)原先在齊國當丞相,後來齊王不喜歡他了,免了他的官職,他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他擔心自己的安全,想在薛邑修建高大的城牆,有人就勸他說:“老田啊,你當初之所以聞名天下,都在於你是齊國的丞相,沒有齊國,你就什麽都不是。你現在最要緊的,還是把自己在齊國的地位重新奪回來,否則,你就是把薛邑的城牆築到天那麽高,又有什麽用?”東漢末年割據幽州的公孫瓚也曾經給自己築了一座塢堡,裏麵藏了三十年的糧食,他自以為有金城湯池之固,可是不久就被袁紹擊破,身死國亡。可見光是修建城牆用處是不大的,以攻為守,才是最好的辦法。
但年輕的大漢王朝卻有不得已的苦衷,它現在危機重重,潛在的敵人就有兩個:山東的諸侯王和匈奴。
諸侯王的威脅我們在後麵會詳細談談,而且那些諸侯王現在大部分還正忙著身體發育,暫時沒有時間和漢王朝進行對抗,而匈奴的壓力則迫在眉睫。
這一年,呂後曾經找了一個宗室的女子冒充公主,嫁給匈奴單於,希望匈奴能高抬貴手,不要對漢朝逼得太緊。
可是這點小利益顯然無法打發匈奴的胃口。這就好比一個強盜,如果能輕易地搶到更多的財物,一點小小的賄賂是不可能讓他洗心革麵的。
匈奴是漢王朝的一個夢魘般的勁敵,即便在後來的一百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開疆萬裏,仍無法讓這個在草原上飛馬馳騁引弓射鵰的民族臣服。正如他們自稱,匈奴是天之驕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他們生來就要讓全世界的農耕民族們頭疼的。
作為身經百戰的漢高祖劉邦,曾經自以為可以一舉擊滅匈奴,在漢七年(前200),帶著自己三十二萬攻城野戰勢同破竹的精銳部隊,浩浩蕩蕩地北伐,卻不料在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三十萬騎兵分割包圍得水泄不通,最後用了陳平的計策,用金銀賄賂匈奴閼氏(皇後),七天之後,單於才放了劉邦一條生路。倘若不是匈奴閼氏的貪財和擔心單於愛上漢地美女,劉邦可能要把白登山當成自己的埋骨之地,再也不可能躺在長陵的地下宮殿舒舒服服地安享萬世的寧靜了。
對這麽一個勁敵,呂後和惠帝能不怕嗎?
他們隻能加緊修築長安城牆,以期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惠帝五年的春天正月,又徵發長安周圍六百裏內百姓十四萬人築長安外城,一個月才結束。之後又徵發列侯徒屬繼續勞作,終於在九月,長安外城修築成功。
第二年也就是惠帝六年的春天,呂後接到了匈奴冒頓單於的書信,讀完那封書信,呂後氣得七竅生煙,那封信是這麽寫的:
我是一個可憐的君主,沒有老婆,自幼生長在濕潤的草野藻澤之中,和平原上的牛馬共舞。所以屢次徘徊於漢朝的邊境,很想到中原內地參觀參觀。聽說您的丈夫也不幸早逝,您自己孤苦伶仃,無人疼愛,和我的情況真是有得一比。既然我們兩人都是單身,孤苦伶仃,很不快樂,不如幹脆結成一對,互通有無,男歡女愛,豈不美哉!
可以說,惠帝和呂後的政策是非常成功,他們管宮裏的事,外麵的政事,隻要不觸及他們的權力和利益,都交給丞相等主管官員,蕭何當丞相,繼而是曹參,繼而是王陵,都是劉邦生前安排好的。中國的老百姓一般來說比較刻苦耐勞,一旦沒有戰亂,沒有政府過多的管束,經濟就能很快回復。所以在惠帝在位的七年之間,大漢朝的物質產品逐漸積累,人口逐漸增長,國勢蒸蒸日上,顯示出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後世很多皇帝都喜歡自我吹噓,說自己很“勤政”,殊不知國家的繁盛與否,和皇帝是否勤政絲毫不成正比。說不定正是因為有的皇帝過於勤政,事事都管,反而讓老百姓束手束腳,發展不了經濟呢。
小章:第七集
除了這些方麵,還有些小插曲可以略微說說。
惠帝三年的春天,在農閑季節,朝廷徵發了長安附近六百裏內的百姓十四萬人修築長安外城,一個月之後再解散。六月份,老百姓要幹農活了,又徵發了諸侯王、列侯的徒屬一萬人築長安外城。這說明新的漢王朝在體恤民力上的確做得比較好了。
修築長安城牆也透露了這麽一個信息,大漢已經度過了四處征伐的戰爭時期,開始進入到落實鞏固自身政權的階段。按照古人的解釋,先秦乃至更早以前,是不講究修築城牆的。都城也一般隻有宮牆,沒有城牆,這樣在抵禦外敵的時候,就缺乏必要的屏障。有城郭外城的城邑是從春秋才發展起來的。公元前519年,楚國的令尹(相當於丞相)囊瓦為了防備吳國的進攻,開始修築國都郢的外城牆,遭到了貴族沈尹戍的批評,理由是如果不把整個國家治理好,光給都城修築城牆是沒有用的。這個看法非常有道理,假使一個國家境內到處民不聊生,外敵來時一觸即潰,光把都城修得像鐵桶一樣,的確也沒有什麽用。戰國時齊國的靖郭君田嬰(有名的孟嚐君的老爸)原先在齊國當丞相,後來齊王不喜歡他了,免了他的官職,他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他擔心自己的安全,想在薛邑修建高大的城牆,有人就勸他說:“老田啊,你當初之所以聞名天下,都在於你是齊國的丞相,沒有齊國,你就什麽都不是。你現在最要緊的,還是把自己在齊國的地位重新奪回來,否則,你就是把薛邑的城牆築到天那麽高,又有什麽用?”東漢末年割據幽州的公孫瓚也曾經給自己築了一座塢堡,裏麵藏了三十年的糧食,他自以為有金城湯池之固,可是不久就被袁紹擊破,身死國亡。可見光是修建城牆用處是不大的,以攻為守,才是最好的辦法。
但年輕的大漢王朝卻有不得已的苦衷,它現在危機重重,潛在的敵人就有兩個:山東的諸侯王和匈奴。
諸侯王的威脅我們在後麵會詳細談談,而且那些諸侯王現在大部分還正忙著身體發育,暫時沒有時間和漢王朝進行對抗,而匈奴的壓力則迫在眉睫。
這一年,呂後曾經找了一個宗室的女子冒充公主,嫁給匈奴單於,希望匈奴能高抬貴手,不要對漢朝逼得太緊。
可是這點小利益顯然無法打發匈奴的胃口。這就好比一個強盜,如果能輕易地搶到更多的財物,一點小小的賄賂是不可能讓他洗心革麵的。
匈奴是漢王朝的一個夢魘般的勁敵,即便在後來的一百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開疆萬裏,仍無法讓這個在草原上飛馬馳騁引弓射鵰的民族臣服。正如他們自稱,匈奴是天之驕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他們生來就要讓全世界的農耕民族們頭疼的。
作為身經百戰的漢高祖劉邦,曾經自以為可以一舉擊滅匈奴,在漢七年(前200),帶著自己三十二萬攻城野戰勢同破竹的精銳部隊,浩浩蕩蕩地北伐,卻不料在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三十萬騎兵分割包圍得水泄不通,最後用了陳平的計策,用金銀賄賂匈奴閼氏(皇後),七天之後,單於才放了劉邦一條生路。倘若不是匈奴閼氏的貪財和擔心單於愛上漢地美女,劉邦可能要把白登山當成自己的埋骨之地,再也不可能躺在長陵的地下宮殿舒舒服服地安享萬世的寧靜了。
對這麽一個勁敵,呂後和惠帝能不怕嗎?
他們隻能加緊修築長安城牆,以期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惠帝五年的春天正月,又徵發長安周圍六百裏內百姓十四萬人築長安外城,一個月才結束。之後又徵發列侯徒屬繼續勞作,終於在九月,長安外城修築成功。
第二年也就是惠帝六年的春天,呂後接到了匈奴冒頓單於的書信,讀完那封書信,呂後氣得七竅生煙,那封信是這麽寫的:
我是一個可憐的君主,沒有老婆,自幼生長在濕潤的草野藻澤之中,和平原上的牛馬共舞。所以屢次徘徊於漢朝的邊境,很想到中原內地參觀參觀。聽說您的丈夫也不幸早逝,您自己孤苦伶仃,無人疼愛,和我的情況真是有得一比。既然我們兩人都是單身,孤苦伶仃,很不快樂,不如幹脆結成一對,互通有無,男歡女愛,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