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集團軍需要一係列輔助軍隊為其服務。因此,在集團軍範圍實施交戰,應在距敵人兩個行程前定下兵力部署的最後決心。在衝擊號令中應規定偵察手段,以保障及時獲取必要的敵情報告。集團軍偵察航空兵的數量,應保障每天正常實施偵察,每晝夜至少出動三次(包括夜間飛行)。應該認為,一個突擊集團軍應得到至少兩個偵察機大隊的保障。


    不能僅僅指望航空兵偵察。第一,它十分依賴大氣條件。第二,飛行實踐尚未證明它能夠看到需要看到的一切。1918年,德國人發動三月進攻前在西線大規模集中軍隊,英軍和法軍的航空兵盡管幾乎每天都正常出動1,卻連如此大規模的軍隊集中都沒有發現。最後,就算它在某處發現了敵人,也無法提供有關某一部隊隸屬關係及兵力部署等更詳細的情報。因此,除航空兵偵察外,集團軍司令員還應組織可靠的地麵偵察。


    1德軍雖然在未來戰役地區集中了大量航空兵,但為了實施偽裝,其航空兵直至戰鬥行動直前才開始飛行。這樣,英法聯軍航空兵就有可能幾乎每天都出動。(參見巴紮列夫斯基:《戰局》,1918年版。)——作者注


    集團軍行動地帶寬度大致為50—75—100公裏。為了保障在如此寬的正麵實施偵察,集團軍必須編有一個、最好是兩個得到航空兵、快速坦克和自行車部隊加強的騎兵師。


    突擊集團軍擁有如此強大的兵力,其防空要求除編有隊屬高射兵器外,還須編有至少4—5個殲擊機大隊2。此外,為了掩護後方最重要的目標(終點卸載站、機場、橋樑等),還須要有專門的高射兵器。應該認為,每個防衛點至少應有1—2個高射炮兵營。


    2一個殲擊機大隊能保障12公裏正麵。(參見梅熱尼諾夫:《戰爭與戰役中的空軍》,第66頁)突擊集團軍的進攻正麵為50—75公裏。應該認為,某些在森林地區開進的軍依靠自己的高射炮兵就足夠了。——作者注


    在江河障礙眾多的地區行動時,要求集團軍編有若幹舟橋部隊,每個突擊軍至少編有一座重型橋。


    為了對如此強大的兵力實施通信保障,要求編有為數眾多的通信兵。


    突擊集團軍在多數情況下可能得到轟炸航空兵的加強(輕型和重型)。由於這一種類的航空兵通常要大量集中使用,所以其編成將相當大。該集團軍所擁有的全部或大部分戰鬥航空兵可能使用在這裏。在任何情況下,此種航空兵都不會少於2—3個航空兵旅,以便能夠既對敵軍又對其淺近後方實施連續攻擊。


    最後,突擊集團軍可能得到化學兵器的加強。化學炮彈平時不歸屬炮兵。它們由統帥部掌握,供應遂行突擊任務的那些集團軍。在戰線穩定時,裝備毒氣彈和毒氣施放器的化學連最終要分配下去。轟炸航空兵擁有的航空炸彈通常不限數量。個別大隊將要適應自如噴灑毒劑的要求。


    當然,上麵列舉的數字沒有絕對性,這些數字當然也不可能在一切情況下都適用。集團軍任務的性質、己方和敵方軍隊的素質、地形條件和其他情況,總會使這些數字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但是有一點很清楚:不能根據“靈感”,不能根據某個首長的“奇想”來確定集團軍所屬兵團的編成。這一工作,特別是涉及壓製兵器的部分,要求進行計算,而且可能要精確計算。我們隻想在這裏談談戰役工作者在對規模巨大、持續時間長的戰役進行計算時必須接觸的計算方法。


    那些沒有足夠的壓製兵器和其他技術兵器的國家,在編組應該遂行突擊任務的集團軍時,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製。缺乏補加壓製兵器,將迫使他們降低以壓製兵器保障每公裏正麵的標準,迫使他們隻以這些補加兵器保障突擊集團軍編成內最重要的幾個軍,或者依靠降低次要地段各軍、師的標準,勉強集中炮兵兵器。在壓製兵器不足的集團軍中,現有坦克、補加炮兵或戰鬥航空兵將會被更加緊張地使用,其所屬兵力將加緊作戰,這些部隊將比正常使用他們時更快被削弱。


    由於這一切,進攻的步兵為進行戰鬥將處於十分艱苦的境地。他們要對尚未被完全打亂陣腳和遭到壓製的防禦實施衝擊,他們要緊張地利用自己的火器去壓製防禦的敵人。高素質和訓練有素的步兵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也能取得勝利,特別是與來不及構築工事或戰鬥力薄弱的敵人作戰時更是這樣。但是,損失自然要比擁有足夠壓製兵器的集團軍大。不成功和受挫的衝擊比例也高。在壓製兵器保障不足的情況下實施的戰役,將使有生力量遭到更大的犧牲和消耗。


    向戰場開進


    集團軍在其戰役展開前進行的遠距離行軍(這種移動主要藉助於鐵路實施),現在雖然已經失去意義,但是,集團軍在戰役實施過程中仍不得不進行所屬全部兵力的大規模移動。在遭遇戰役條件下,不管所選擇的戰役展開地區距敵人多麽近,由該地區到與敵人主力發生衝突的地區總還需要走幾個行程,在戰爭初期更是如此。在向防禦的敵人實施進攻時,可能在距敵防禦陣地很近的地區實施戰役展開,因此,對於初始戰役而言,採取那些措施的必要性將消失。不過,對爾後戰役而言,一切戰役展開都要以行軍方式實施,而且為了保持突擊的不間斷性,全部兵力都要實施。在現代條件下,由於軍隊編製日益龐大,來自空中的危險不斷增強,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移動變得十分困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縱深戰役理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前蘇聯]多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前蘇聯]多人並收藏大縱深戰役理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