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示意圖表明,迂迴的彎曲度越小,迂迴者和被迂迴者通過的空間差別就越小。但是,這種好處遠非總是現實的。要獲得這樣的好處就要大縱深發展進攻,那樣會遇到變故,所需時間會更長並不斷遞增,從而出現諸多矛盾,使被迂迴者更易於躲避突擊,迂迴者則行動受阻。
通過合圍敵人達到消滅敵人的最大概率需要哪些理論上的前提呢?其中一個前提就是在全正麵實施牽製,並對便於達成合圍的那部分正麵實施數個或一個主要突擊。突破地段的準備要絕對秘密地進行,以使突破和隨後的迂迴行動完全出敵不意。但是這還不夠。還必須十分周密地準備突擊,使被衝擊地段的敵人不是被擊退,而是被消滅、瓦解。隻有在各迂迴縱隊以很大的兵力兵器優勢實施首次突擊後,能夠不停頓和迅速地發展其勝利的條件下,才可能真正合圍敵人。各突擊集團應該高指標地裝備壓製兵器。對於炮兵型集團軍的兵力兵器計算,特裏安達菲洛夫同誌在《現代集團軍戰役的特點》一書中1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闡述,對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去重複。必須考慮到的是,突擊集團的力量不僅應該用於突破,而且更大程度上應該用於實施迂迴。迂迴計劃不僅應該考慮到正麵被擊退敵人殘餘的抵抗,不僅應該考慮到被迂迴兩翼的反迂迴和防禦,而且應該考慮到敵人縱深梯次配置的預備隊的抵抗。即便考慮了殺傷敵軍的次序——即首先殺傷突破地段正麵之敵,爾後逐次殺傷陸續開到的預備隊——仍然必須對各迂迴集團的兵力進行預先計劃,使其能夠迅速突破敵人調集的預備隊僥倖建立的正麵,同時實施迂迴,對占領被迂迴正麵的敵軍實施最後的打擊。
1本書已經選譯該書重要章節。——譯者注
各突擊集團的迂迴行動應該得到正麵衝擊的支援,而且隻要敵人企圖減少正麵的兵力,這些衝擊就應以新的突破對其構成實實在在的威脅。隻有正麵和翼側的兵力進行密切和協調一致的協同行動,才能拖住和俘虜被合圍的敵人集團。上文闡述的觀點說明,對兩翼實施迂迴可以獲得很大好處,但是這樣做也需要更多兵力,因為每一個集團都不僅應該具備突破正麵的能力,而且應該能夠獨立迂迴和殺傷敵人開到的預備隊。如果達不到這一條件,那麽進行巧妙機動的敵人能夠在其中一個進攻集團前設置障礙地帶,用半環形防禦削弱這個集團,同時對另一個迂迴集團翼側實施堅決的反突擊,使其遭到局部殺傷。
敵人被迂迴的正麵越大,用來擊潰該正麵的兵力就越要不斷增加。如果正麵縮小,這一需求就會稍微降低,因為迂迴本身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敵人在這段時間難以及時調遣必要的預備隊。
如果能夠從一翼對敵集團實施衝擊和迂迴,並將其擠壓到某個無法通過的障礙物,如大海、沼澤地、中立國國界等旁邊,那麽消滅這個集團就會簡單得多(如下圖所示)。
發展這種戰役的原則大致與迂迴兩翼時一樣:絕密準備,突然突破,實施與正麵頑強衝擊相結合的迂迴。當敵對雙方的兵力大致相等時,那麽此種行動方法通常最有利,也經常被採用。如能很好利用地形,就可給敵人造成慘重損失。
不言而喻,通過使用航空摩托機械化兵器甚至隻是航空兵,可以使迂迴行動具有比以前堅決得多的性質。在保持突然性的情況下,使用能夠對兩翼實施迅速和殲滅性迂迴的機械化兵團(在“組織”一章講過這種兵團),可使這種迂迴戰役具有難以擊退的性質,同時不能不指出,在此條件下擁有戰區土壤結構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掌握的兵力兵器不足以對敵人實施決定性殺傷的條件下,仍然可以通過在不同正麵地段再次和突然對敵人實施短促突擊的方法,大大削弱其力量。在短時間內迂迴和消滅一些集團,可以減少敵人的總人數,動搖他們的自信心,為更具有決定性的衝突準備有利條件。
如果我們去分析1914—1918年戰爭,就會看到,上麵列舉的戰役計算方法也被採用過,但當時的現實和裝備編製的發展經常推翻這些方法,即便是在運動戰階段也是如此。
在國內戰爭中,由於各個正麵的機槍密度極小,向縱深機動發展戰役要容易得多,把握性也大得多。勝利概率理論很明確。
現在情況更複雜了,過去的計算方法已經不管用。不能擺脫這些方法的一方,將受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件和現象的支配。“裝備”、“戰鬥”、“交戰”、“戰役牽製”等幾章已研究了一些計算要素,這些要素迫使人們重新考慮和改變以前的方法。
從理論上可以如何思考使用新兵器後殺傷敵人的概率呢?
首先必須考慮上麵已經說過的狀況,就是敵人主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在戰線上防守。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正麵衝擊的寬度越大,壓製兵器的準備越周密,發起衝擊越突然,對敵防禦軍隊的殺傷率就越大,敵人就越可能遭到同時突擊。
假如德國人1914年13月在更寬的正麵發起衝擊,並以必要數量的火炮和迫擊炮實施保障,那麽英國人和法國人未必能夠恢復被擊潰的正麵。事實上,從3月21日至29日,英國人和法國人在遭德軍衝擊的正麵將兵力由22個師增至74個師,亦即從預備隊擁有的63個師中投入了52個師。另一方麵,德軍在戰役頭幾日就投入了62個師,到戰役結束前增至91個師。十分明顯,假如德軍一開始就投入91個師,並加寬衝擊正麵,那麽法軍和英軍的第一道防線就會遭到很大損失,並在很寬的正麵被瓦解,那樣,即便英法聯軍將所有預備隊都投人也未必能夠恢復態勢。預備隊的63個師能在80公裏被擊潰正麵恢復堅守態勢,但是,假如正麵被擊潰110—120公裏,他們就守不住了。
通過合圍敵人達到消滅敵人的最大概率需要哪些理論上的前提呢?其中一個前提就是在全正麵實施牽製,並對便於達成合圍的那部分正麵實施數個或一個主要突擊。突破地段的準備要絕對秘密地進行,以使突破和隨後的迂迴行動完全出敵不意。但是這還不夠。還必須十分周密地準備突擊,使被衝擊地段的敵人不是被擊退,而是被消滅、瓦解。隻有在各迂迴縱隊以很大的兵力兵器優勢實施首次突擊後,能夠不停頓和迅速地發展其勝利的條件下,才可能真正合圍敵人。各突擊集團應該高指標地裝備壓製兵器。對於炮兵型集團軍的兵力兵器計算,特裏安達菲洛夫同誌在《現代集團軍戰役的特點》一書中1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闡述,對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去重複。必須考慮到的是,突擊集團的力量不僅應該用於突破,而且更大程度上應該用於實施迂迴。迂迴計劃不僅應該考慮到正麵被擊退敵人殘餘的抵抗,不僅應該考慮到被迂迴兩翼的反迂迴和防禦,而且應該考慮到敵人縱深梯次配置的預備隊的抵抗。即便考慮了殺傷敵軍的次序——即首先殺傷突破地段正麵之敵,爾後逐次殺傷陸續開到的預備隊——仍然必須對各迂迴集團的兵力進行預先計劃,使其能夠迅速突破敵人調集的預備隊僥倖建立的正麵,同時實施迂迴,對占領被迂迴正麵的敵軍實施最後的打擊。
1本書已經選譯該書重要章節。——譯者注
各突擊集團的迂迴行動應該得到正麵衝擊的支援,而且隻要敵人企圖減少正麵的兵力,這些衝擊就應以新的突破對其構成實實在在的威脅。隻有正麵和翼側的兵力進行密切和協調一致的協同行動,才能拖住和俘虜被合圍的敵人集團。上文闡述的觀點說明,對兩翼實施迂迴可以獲得很大好處,但是這樣做也需要更多兵力,因為每一個集團都不僅應該具備突破正麵的能力,而且應該能夠獨立迂迴和殺傷敵人開到的預備隊。如果達不到這一條件,那麽進行巧妙機動的敵人能夠在其中一個進攻集團前設置障礙地帶,用半環形防禦削弱這個集團,同時對另一個迂迴集團翼側實施堅決的反突擊,使其遭到局部殺傷。
敵人被迂迴的正麵越大,用來擊潰該正麵的兵力就越要不斷增加。如果正麵縮小,這一需求就會稍微降低,因為迂迴本身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敵人在這段時間難以及時調遣必要的預備隊。
如果能夠從一翼對敵集團實施衝擊和迂迴,並將其擠壓到某個無法通過的障礙物,如大海、沼澤地、中立國國界等旁邊,那麽消滅這個集團就會簡單得多(如下圖所示)。
發展這種戰役的原則大致與迂迴兩翼時一樣:絕密準備,突然突破,實施與正麵頑強衝擊相結合的迂迴。當敵對雙方的兵力大致相等時,那麽此種行動方法通常最有利,也經常被採用。如能很好利用地形,就可給敵人造成慘重損失。
不言而喻,通過使用航空摩托機械化兵器甚至隻是航空兵,可以使迂迴行動具有比以前堅決得多的性質。在保持突然性的情況下,使用能夠對兩翼實施迅速和殲滅性迂迴的機械化兵團(在“組織”一章講過這種兵團),可使這種迂迴戰役具有難以擊退的性質,同時不能不指出,在此條件下擁有戰區土壤結構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掌握的兵力兵器不足以對敵人實施決定性殺傷的條件下,仍然可以通過在不同正麵地段再次和突然對敵人實施短促突擊的方法,大大削弱其力量。在短時間內迂迴和消滅一些集團,可以減少敵人的總人數,動搖他們的自信心,為更具有決定性的衝突準備有利條件。
如果我們去分析1914—1918年戰爭,就會看到,上麵列舉的戰役計算方法也被採用過,但當時的現實和裝備編製的發展經常推翻這些方法,即便是在運動戰階段也是如此。
在國內戰爭中,由於各個正麵的機槍密度極小,向縱深機動發展戰役要容易得多,把握性也大得多。勝利概率理論很明確。
現在情況更複雜了,過去的計算方法已經不管用。不能擺脫這些方法的一方,將受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件和現象的支配。“裝備”、“戰鬥”、“交戰”、“戰役牽製”等幾章已研究了一些計算要素,這些要素迫使人們重新考慮和改變以前的方法。
從理論上可以如何思考使用新兵器後殺傷敵人的概率呢?
首先必須考慮上麵已經說過的狀況,就是敵人主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在戰線上防守。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正麵衝擊的寬度越大,壓製兵器的準備越周密,發起衝擊越突然,對敵防禦軍隊的殺傷率就越大,敵人就越可能遭到同時突擊。
假如德國人1914年13月在更寬的正麵發起衝擊,並以必要數量的火炮和迫擊炮實施保障,那麽英國人和法國人未必能夠恢復被擊潰的正麵。事實上,從3月21日至29日,英國人和法國人在遭德軍衝擊的正麵將兵力由22個師增至74個師,亦即從預備隊擁有的63個師中投入了52個師。另一方麵,德軍在戰役頭幾日就投入了62個師,到戰役結束前增至91個師。十分明顯,假如德軍一開始就投入91個師,並加寬衝擊正麵,那麽法軍和英軍的第一道防線就會遭到很大損失,並在很寬的正麵被瓦解,那樣,即便英法聯軍將所有預備隊都投人也未必能夠恢復態勢。預備隊的63個師能在80公裏被擊潰正麵恢復堅守態勢,但是,假如正麵被擊潰110—120公裏,他們就守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