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有過如1919—1920年西部戰線出現過的那種情況,即整個社會政治形勢迫使紅軍進行極度緊張的戰鬥,疲憊的跡象十分嚴重。不管怎樣,總的說來可以斷言,在國內戰爭中,工人階級由於建立了革命的階級政權機關,能夠相對輕鬆地把大片國土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從而鞏固了自己的後方(除一些特別敵對的地區外)。這種後方在農民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雖然也經常處於動搖之中,卻仍然得到了十分迅速的政治改造。1920年與白色波蘭的戰爭使紅軍麵臨複雜得多困難得多的任務,其原因是要將戰爭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的領土。


    國內戰爭的國際主義目標和階級目標,與波蘭農民甚至部分追隨社會變節政黨的工人階級的民族主義情緒發生了碰撞。波蘭國家剛剛誕生的現實和沙皇製度的長期壓迫——在波蘭農民的意識裏,這種壓迫經常與所有“俄國人”聯繫在一起——造就了在很大程度上敵視紅軍及其口號的一個社會階層。


    不過,即使在這裏,盡管存在一係列不利因素,也第一次顯現了無產階級國家革命戰爭的特別標誌。這些標誌我們在白俄羅斯,在西烏克蘭,在波蘭境內也看到了。在這次戰爭中,可以找到確定未來革命戰爭性質的特徵。


    征服戰爭和防禦戰爭。根據戰爭目的和進程與國土的相互關係,戰爭可能是征服性的,也可能是防禦性的,還可能將兩種戰爭樣式——征服與防禦結合起來。帝國主義國家慣用的征服戰爭會給國家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必須擊潰敵軍,要對奪取的領土進行占領,消除占領區居民的民族仇恨,修復被破壞的交通線,使自己的武裝力量保持必要的戰鬥力,在人員和物源大量減少、國內階級鬥爭尖銳化的條件下,不顧所有這些困難,準備在敵國生命攸關的中心最後戰勝敵人。


    我們在過去和現實的很多戰例中可以看到征服的條件有多麽困難。1870年德軍向巴黎勝利進軍,還在巴黎城外就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1918年德軍占領烏克蘭,盡管有許多有利因素,仍然要求它調遣大量兵力去保障後方,從而對爾後戰事產生了消極影響。1921年日軍占領遠東西伯利亞,則顯得力不從心。西班牙人和法國人占領摩洛哥無論過去和現在都遇到了極大困難。


    當遭到侵略的國家存在尖銳的階級矛盾或民族矛盾時,占領會變得相對容易,例如,世界大戰1期間德國人對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占領,日本對滿洲的占領,等等。


    但是,帝國主義占領行動中的所有這些困難不可能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帝國主義不對世界進行新的瓜分就不可能存在,因為正如列寧所說,現在資本家不僅要用戰爭來爭奪東西,而且為了保存資本主義,他們非打仗不可,因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不用暴力手段來重新瓜分殖民地,就不能得到比較老的(又比較弱的)帝國主義列強現在享有的那些特權。2


    1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本書分論中所選絕大多數著作、文章都寫於20世紀20—30年代,所以文中所有“世界大戰”都指第一次世界大戰。——譯者注


    2此段引文引自《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作者未加引號,也省略了幾處著重號。參見《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第2卷第892頁。——譯者注


    在此情況下,為了最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武裝力量不可能不被堅決地投入作戰,因為戰爭的花費使這樣做成為必然。在許多情況下,當計劃周密、占領組織良好時,被占領區社會各界的抵抗,武裝力量的衰竭,可能因獲取新的物源甚至兵源而得到彌補。


    國家在本土進行防禦戰爭,有時可以指望得到與敵方的進一步強盛沒有利害關係的各中立國某種形式的支援。武裝力量在採取積極行動時,甚至可以不遭遇與交通線隔絕或交通線過長的危險。供應和補充兵員的困難會大大減少。廣大居民會比侵略他國時更自覺地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國土。如此等等。


    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防禦的戰爭樣式會導致進行戰爭的條件惡化。如果各主要經濟中心離邊界近,那麽,盡管交通線上的工作因其縮短而相對便利,但這些工作可能在源頭就被現代戰爭工具破壞或完全癱瘓,亦即軍事經濟和軍事工業成分被破壞,從而導致保持防禦能力的基本條件喪失。德軍在簽訂凡爾賽和約後組織的萊茵河防禦可能造成難以避免的災難,但是無論如何不能被認為是對德國最好和最強有力的戰爭樣式。


    政治形勢的複雜性和兩麵性、工業區工業發展和地理狀況的特殊性,以及一係列其他條件,不允許確立適合一切情況的、最好和最強有力的戰爭樣式。實際上,歷史告訴我們,戰爭是由許多複雜的進攻性和防禦性戰役組成的。七年戰爭1對普魯士而言似乎是防禦戰的經典戰例,其實它是作為征服戰爭開始的,後來普魯士人是在已經奪取的資源較豐富的基地進行防禦。德國在1914—1918年發動了極具進攻性的戰爭,並建立了廣泛的戰爭基礎。它隨後轉人防禦,假如沒有占領比利時、法國工業區、波蘭、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未必能夠堅持三年。


    1七年戰爭是1756—1763年奧地利、法國、俄國、西班牙、薩克森、瑞典為一方,普魯士、英國、葡萄牙為另一方,為爭奪北美洲和東印度殖民地及歐洲霸權進行的戰爭。這場進行了七年的混戰以普魯士入侵薩克森開始,參戰俄軍曾先後攻克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柏林,迫使普魯士轉入防禦。但隨後俄於1762年退出戰爭,並與普魯士結盟,使普轉危為安。英法在海上和殖民地進行了激戰,以英國勝利告終。1763年,英法簽訂《巴黎和約》、普、奧、薩簽訂《胡貝圖斯堡和約》。英國獲得了法屬加拿大和法屬印度,從此成為海上霸主。此次戰爭暴露了以切斷交通線為主的“機動”戰略和線式戰術的弊端。——譯者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縱深戰役理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前蘇聯]多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前蘇聯]多人並收藏大縱深戰役理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