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書的出版填補了國內出版界的一項空白,為中國軍人和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套了解世界軍事理論的基礎性著作,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但同時也留下了遺憾。
進入21世紀之後,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我們從2002年起將這套書重新修訂、編輯、出版。這次修訂的主要工作是:(1)調整選編書目,增補更有代表性的著作。(2)修訂原稿中人名、地名、戰爭名、武器名中不準確、不統一的譯法,修改錯別字詞及標點符號。(3)重新設計圖書的版式、字號字體、封麵裝幀。(4)適當增加某些圖書的背景材料的介紹,增加歷史照片,幫助讀者閱讀。我們力求將這套書做成內容經典、裝幀精美、編校精細、品位高雅的精品書,受到一代一代中國軍人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喜愛。
《大縱深戰役理淪》是本叢書中新增加的一本書。大縱深戰役理論是蘇聯在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創立的一種軍事理論,這種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經受了檢驗,為蘇聯贏得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在蘇聯和俄羅斯,這一理論並未有以專著的形式傳播開來,眾多這一理論的創立者隻是寫了很多文章、條例加以闡述,僅發表於多科書刊雜誌上。為了便於人們了解、學習這一軍事歷史上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我社組織有關人員,收集、篩選、翻譯、整理成比較係統、完整反映這一理論的專著,供人們學習研究。
我們衷心感謝以往對出版這套叢書給予支持與幫助的各界人士,我們也衷心希望得到廣大讀者對本叢書的寶貴意見。
二○○六年十二月
孔府藏書
發表時間: 2010-4-6 14:56:55
第一篇總論
圖哈切夫斯基與大縱深戰鬥理論
c.c.比留佐夫
譯者按:本文為c.c.比留佐夫1964年在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任上為《圖哈切夫斯基選集》所寫的序言中的有關部分,選譯自蘇聯國防部軍事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圖哈切夫斯基選集》第1卷第10—18頁,題目為譯者所加。
作者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1904—1964),蘇聯元帥(1955),蘇聯英雄(1958)。1922年參加紅軍,曾長期擔任分隊指揮員。1926年畢業於軍事學校。1937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同年起歷任師參謀長、軍區作戰部長、師長。衛國戰爭中歷任集團軍參謀長、方麵軍參謀長、集團軍司令員。戰後歷任中央軍隊集群(駐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軍)總司令、國土防空軍總司令、戰略火箭軍總司令。1963出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1964年10月率蘇聯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時,在南上空因飛機失事遇難。主要著作有:《火炮轟鳴的時候》、《嚴酷的年代(1941—1945)》等。
在節選的這部分序言中,作者介紹了圖哈切夫斯基在國內戰爭結束後的主要歷程,重點講他對蘇軍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貢獻,明確指出他“製定了大縱深戰鬥理論,並為在軍隊教育和訓練實踐中貫徹這一理論做了大量工作”。作者還援引當時重要軍事領導人的話作為佐證,並指出:“現實完全證明了圖哈切夫斯基結論的正確性。他製定的大縱深戰鬥理論成為工農紅軍戰術訓練的基礎,並在以後的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比留佐夫元帥的這篇序言寫於蘇聯共產黨第20次、22次代表大會公開否定和批判史達林1之後,某些敘述帶有“非史達林化”的痕跡(其他作者在1964年前後寫成的文章也是如此),請讀者注意鑑別。
1此後先後受到批判和處理的還有當時蘇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布爾加寧和伏羅希洛夫等。——譯者注
國內戰爭結束後,m.h.圖哈切夫斯基2為紅軍在新的技術基礎上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知道,雖然國內戰爭已經勝利結束,但是不能放下武器和安於取得的勝利。鞏固紅軍是所有蘇聯人民,首先是武裝力量指揮人員和政治工作人員神聖的革命職責。
2m.h.圖哈切夫斯基的生平見本書《戰爭——武裝鬥爭的一個問題》譯者按。——譯者注
圖哈切夫斯基深刻理解未來戰爭作為發動機戰爭1的特點,為完成黨和政府製定的鞏固國防、整編武裝力量並對其進行技術裝備的計劃,進行了極其繁重的組織工作。
1又譯摩托戰爭。——譯者注
1921年7月25日,圖哈切夫斯基被任命為當時訓練高級和上級指揮人員2的唯一機構——工農紅軍軍事學院的院長兼政委。1922年1月,他再次被任命為西方麵軍司令員。校)、中級(少尉至大尉)和初級(軍士)。1943年後簡化,將指揮人員區分為軍士、軍官和將軍。——譯者注
1924年5月起,圖哈切夫斯基先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助理(當時的參謀長是m.b.伏龍芝3),隨後任副參謀長。同時,圖哈切夫斯基繼續兼任工農紅軍軍事學院戰略部門的主要領導人。
3m.b.伏龍芝(1885—1925),蘇軍創建者之一。早年因參加革命被沙俄兩次判處死刑,後改為終身流放,逃出後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十月革命勝利後任省軍事委員、軍區政委等職。國內戰爭中歷任集團軍、方麵軍司令員。1924年任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副陸海軍人民委員,同時還兼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和軍事學院院長。1925年1月取代托洛茨基任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兼陸海軍人民委員。其軍事實踐和理論對蘇軍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譯者注
進入21世紀之後,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我們從2002年起將這套書重新修訂、編輯、出版。這次修訂的主要工作是:(1)調整選編書目,增補更有代表性的著作。(2)修訂原稿中人名、地名、戰爭名、武器名中不準確、不統一的譯法,修改錯別字詞及標點符號。(3)重新設計圖書的版式、字號字體、封麵裝幀。(4)適當增加某些圖書的背景材料的介紹,增加歷史照片,幫助讀者閱讀。我們力求將這套書做成內容經典、裝幀精美、編校精細、品位高雅的精品書,受到一代一代中國軍人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喜愛。
《大縱深戰役理淪》是本叢書中新增加的一本書。大縱深戰役理論是蘇聯在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創立的一種軍事理論,這種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經受了檢驗,為蘇聯贏得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在蘇聯和俄羅斯,這一理論並未有以專著的形式傳播開來,眾多這一理論的創立者隻是寫了很多文章、條例加以闡述,僅發表於多科書刊雜誌上。為了便於人們了解、學習這一軍事歷史上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我社組織有關人員,收集、篩選、翻譯、整理成比較係統、完整反映這一理論的專著,供人們學習研究。
我們衷心感謝以往對出版這套叢書給予支持與幫助的各界人士,我們也衷心希望得到廣大讀者對本叢書的寶貴意見。
二○○六年十二月
孔府藏書
發表時間: 2010-4-6 14:56:55
第一篇總論
圖哈切夫斯基與大縱深戰鬥理論
c.c.比留佐夫
譯者按:本文為c.c.比留佐夫1964年在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任上為《圖哈切夫斯基選集》所寫的序言中的有關部分,選譯自蘇聯國防部軍事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圖哈切夫斯基選集》第1卷第10—18頁,題目為譯者所加。
作者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1904—1964),蘇聯元帥(1955),蘇聯英雄(1958)。1922年參加紅軍,曾長期擔任分隊指揮員。1926年畢業於軍事學校。1937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同年起歷任師參謀長、軍區作戰部長、師長。衛國戰爭中歷任集團軍參謀長、方麵軍參謀長、集團軍司令員。戰後歷任中央軍隊集群(駐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軍)總司令、國土防空軍總司令、戰略火箭軍總司令。1963出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1964年10月率蘇聯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時,在南上空因飛機失事遇難。主要著作有:《火炮轟鳴的時候》、《嚴酷的年代(1941—1945)》等。
在節選的這部分序言中,作者介紹了圖哈切夫斯基在國內戰爭結束後的主要歷程,重點講他對蘇軍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貢獻,明確指出他“製定了大縱深戰鬥理論,並為在軍隊教育和訓練實踐中貫徹這一理論做了大量工作”。作者還援引當時重要軍事領導人的話作為佐證,並指出:“現實完全證明了圖哈切夫斯基結論的正確性。他製定的大縱深戰鬥理論成為工農紅軍戰術訓練的基礎,並在以後的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比留佐夫元帥的這篇序言寫於蘇聯共產黨第20次、22次代表大會公開否定和批判史達林1之後,某些敘述帶有“非史達林化”的痕跡(其他作者在1964年前後寫成的文章也是如此),請讀者注意鑑別。
1此後先後受到批判和處理的還有當時蘇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布爾加寧和伏羅希洛夫等。——譯者注
國內戰爭結束後,m.h.圖哈切夫斯基2為紅軍在新的技術基礎上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知道,雖然國內戰爭已經勝利結束,但是不能放下武器和安於取得的勝利。鞏固紅軍是所有蘇聯人民,首先是武裝力量指揮人員和政治工作人員神聖的革命職責。
2m.h.圖哈切夫斯基的生平見本書《戰爭——武裝鬥爭的一個問題》譯者按。——譯者注
圖哈切夫斯基深刻理解未來戰爭作為發動機戰爭1的特點,為完成黨和政府製定的鞏固國防、整編武裝力量並對其進行技術裝備的計劃,進行了極其繁重的組織工作。
1又譯摩托戰爭。——譯者注
1921年7月25日,圖哈切夫斯基被任命為當時訓練高級和上級指揮人員2的唯一機構——工農紅軍軍事學院的院長兼政委。1922年1月,他再次被任命為西方麵軍司令員。校)、中級(少尉至大尉)和初級(軍士)。1943年後簡化,將指揮人員區分為軍士、軍官和將軍。——譯者注
1924年5月起,圖哈切夫斯基先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助理(當時的參謀長是m.b.伏龍芝3),隨後任副參謀長。同時,圖哈切夫斯基繼續兼任工農紅軍軍事學院戰略部門的主要領導人。
3m.b.伏龍芝(1885—1925),蘇軍創建者之一。早年因參加革命被沙俄兩次判處死刑,後改為終身流放,逃出後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十月革命勝利後任省軍事委員、軍區政委等職。國內戰爭中歷任集團軍、方麵軍司令員。1924年任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副陸海軍人民委員,同時還兼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和軍事學院院長。1925年1月取代托洛茨基任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兼陸海軍人民委員。其軍事實踐和理論對蘇軍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