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是秦孝公。他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是從魏國到秦國的。商鞅變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麵貌,使秦國強大起來,奠定了秦統一的基礎。李斯的原話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裏,至今治強。


    意思是:孝公推行商鞅的變法之策,改變了秦國落後的風俗,人民因此殷盛,國家因此富強,百姓甘心為國效力,諸侯各國歸附聽命;又大敗楚、魏兩國的軍隊,攻取了千裏土地,至今還鞏固地統治著。


    第三位是秦惠王,他任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意思是:秦惠王採用張儀的連橫之計,攻占了洛陽一帶的地方;往西吞併了巴、蜀,往北獲取了上郡,往南奪取了漢中,併吞了九夷的土地,控製住楚地鄢、郢;往東占據險要的虎牢,占領了肥沃的土地。於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使他們都向西事奉秦國,功效一直延續到今天。(圖片:張儀像)


    第38節:第二講 力諫逐客 陷害韓非(3)


    張儀魏國貴族後裔,學縱橫之術,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入秦,憑藉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秦國國勢日益強盛。


    第四位是秦昭王。李斯寫道:“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意思是 昭王得到雎範,廢掉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增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麵,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


    秦昭王在位時間最長,達56年。他通過改革穩定了秦國的政治;又通過成功的外交策略和淩厲的軍事打擊,使秦疆域擴大,昭王時,秦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逆轉,這個時代是秦的強盛期和決勝期,


    秦昭王禮賢下士非常有名,他引進範睢的故事是歷史上重視人才的美談。據《史記·範睢列傳》記載:範睢是魏國人,精通兵法,很有謀略,他到秦國遊說,受到秦昭王重視,為了得到他的強秦計策,秦昭王驅車前往拜訪範睢,竟在範睢麵前五次下跪。第一次,秦昭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下跪,對範睢說:“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未置可否。過了一會兒,秦昭王第二次下跪,又說:“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還是範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秦昭王第三次又跪,說:“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這第三跪打動了範睢,道出自己不願進言的重重顧慮。秦昭王聽後,第四次下跪,說道:“先生不要有什麽顧慮,更不要對我懷有疑慮,我是真心向您請教。”範睢還是不放心,就試探道:“大王的用計也有失敗的時候。”秦昭王對此指責並沒有發怒,並領悟到範睢可能要進言了,於是,第五次跪下,說:“我願意聽先生說其詳”。言辭更加懇切,態度更加恭敬。這一次範睢也覺得時機成熟,便答應輔佐秦昭王,幫他統一六國。後來,範睢鞠躬盡瘁地輔佐秦昭王成就霸業,而秦昭王五跪得範睢的典故,千百年來被人們所稱譽,成為引才納賢的楷模。(圖片:範睢像)


    李斯在歷數了秦國歷史上大力引進人才,使秦國強盛的實例後,指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意思是,這四位國君,都是由於任用客卿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客卿們有什麽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土而不用,這就不會使秦得到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第三層意思是,李斯為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舉出生活中的現實事例,說明秦王喜用別國的珍寶、音樂、美色。而在用人問題上排斥別國的客卿,這重物輕人的做法與秦王想統一天下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李斯說:現在大王您羅致崑山的美玉,得到隨侯之珠、和氏之璧,掛著明月珠,佩著太阿劍,駕著纖離馬,豎著翠鳳旗,擺著靈鼉鼓。以上這些寶物,並沒有一樣是秦國出產的,但陛下您非常喜愛它們,這是為什麽呢?若是一定要秦國所產然後才使用的話,那麽夜光之璧就不能用來裝飾朝廷,犀角象牙製品就不能為您所賞玩,鄭國、衛國的美女也不能列於您的後宮之中,駃剔良馬也不能填滿您的馬棚。江南的金錫也不該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應用來當顏料。您用來裝飾後宮、充當姬妾、賞心樂意、怡目悅耳的,一定要出自秦國然後才用的話,那麽,用宛地珍珠裝飾的簪子,璣珠鑲嵌的耳墜,東阿白絹縫製的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品,就不能進獻在您的麵前,那時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靜的趙國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邊。而那些敲打瓦壇瓦罐、彈著秦箏、拍著大腿、嗚嗚叫喊以滿足欣賞要求的,這才是正宗的秦國音樂。象《鄭》、《衛》、《桑間》、《昭》、《虞》、《武》、《象》這些樂曲,則是其他國家的音樂。現在您拋棄敲打瓦壇瓦罐這一套秦國音樂而聽《鄭》、《衛》之聲,不去聽彈箏而欣賞《昭》、《虞》之曲,這是什麽原因呢?說穿了,隻不過是圖眼前快樂,以滿足耳目觀賞需求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立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立群並收藏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