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老百姓包括在座的朋友們似乎都意識到我們有一種追尋文化的記憶,有一種文化回歸的感覺,現實生活給我們提出的問題太多了,有人浮躁有人悲觀,我們如何對待現實中的問題,比如貧富差別,比如現實中的一些東西,歷史上是怎麽樣對待這個問題的?那些人們是怎麽樣走自己的人生路的?“百家講壇”在一部分節目中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


    去年我講了幾個人,一個是戰國到秦朝的呂不韋,一個是春秋戰國之際的範蠡。從呂不韋、李斯到範蠡,他們的所作所為、價值觀、人生觀和他們人生的結局距我們並不遙遠,古往今來做人的道理是一個,要麽做一個君子,要麽做一個小人,要麽做一個對社會做過貢獻又背叛自己走向人生反麵的人,這種人在歷史上不計其數。要走好人生路你應當怎麽樣去做?把這幾個人拿出來做一個比較做一個鑑別,平心而論,我自己都感到震撼。


    我發現在現代社會應該反思歷史研究歷史人物,除了那些風雲人物,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秦皇漢武、朱元璋、康熙,更和我們生活接近的不是帝王將相,帝王將相離我們太遙遠了,更和我們接近的是那些做具體事的人,這些人起步的時候就是平常人,隻是後來隨著他們能量的釋放潛能的發揮,他們逐漸變成了我們說的能夠進入正史的人物。大家知道古代寫書很難,司馬遷那個時代沒有紙,要把字寫在竹片上,寫完之後捆上成一卷一卷的,所以那時惜字如金。他要寫誰、要把誰寫到什麽程度,都是三思而行的,我們在《史記》裏讀到了《呂不韋列傳》、《李斯列傳》,還有在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傳記裏麵寫經濟史時寫到了範蠡。凡是《史記》寫的人物一定是有影響的,是司馬遷對他有特殊看法的。現在我們看這幾個人物,對我們今天的人應該說很有震撼力。


    他們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一定意義上講他們都成功了,而且都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對社會對歷史都做出傑出貢獻,這是他們能夠入司馬遷筆下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沒有貢獻是不值得一提的人,司馬遷絕對不會寫。他們有很多個人的東西,這三個人中有兩個人沒有走好人生的後半程,在最輝煌的時候跌下來了,人沒有走好人生的後半程或者說沒有保持晚節,在今天大家所見所知的太多了,比如昔日的勞動模範、英雄後來變成階下囚,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委員跌下來,道理都是一個,就是沒有走好自己關鍵的幾步,而呂不韋、李斯就是這樣的人。


    漫談先秦歷史人物(2)


    我們還原到他們年輕的時候,會發現這幾個人之所以有自己的光輝成功,他們都有自己的誌向,我們常說青年人不立誌不能成材,但是立什麽樣的誌要因人而異。我們今天也是這樣,不是想幹什麽都能夢想成真,沒有那麽容易,如果都能夢想成真做個夢就都發財了。要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實際能量,定位一個恰如其分、能夠操作的、能夠到達的目標。我們現在如果攀比,別人怎麽有那麽多錢,越比心裏越浮躁,我們常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但也不是說不比,心裏要有個定數,要知道如何做能夠成功。


    呂不韋


    呂不韋和李斯就不一樣,在一般人看來,可能覺得呂不韋很低下,因為他緋聞纏身、謎團很多,其實還原一下看這個人,會發現這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這是從戰國到秦這個階段中最有目標的人,而且不光有目標,還敢想敢幹。呂不韋生於商人之家,他的父親是經商能手,《史記》記載呂不韋的父親家產萬金,非常富有,他父親到底是怎麽富的,《史記》中沒有說。呂不韋也經商,在他父親的薰陶下他也有一套經商的本領,《史記》說呂不韋“販賤賣貴,家富千金”,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搞長途販運,這種商人在古代非常多,因為各地經濟水平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戰國時期販運是非常多的,但經營不久就家富千金,表示呂不韋年輕且聰明,如果他繼續經商成為大富翁肯定沒有問題,但他到邯鄲突然決定不經商了要從政,呂不韋的誌向是棄商從政,為什麽他要棄商從政呢?他看到商人隻富不貴,隻有錢但社會地位不行,戰國時各國對商人的態度不一樣,有的國家重農抑商,使得商人可以發財但受到很大限製,在社會上沒有地位。那時候商人是很冤枉的,一方麵為社會做了貢獻,但很多王朝壓抑商人,我國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發展慢與此有關。秦朝、漢朝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秦始皇規定發現商人就像對待罪人一樣,把秦朝的政策放大到全國,抓苦役興修工程就抓這些商人,漢朝也規定商人不許騎馬不許穿絲綢衣服。那麽如何棄商從政呢?呂不韋獨出心裁,他想定立國君,所以我說呂不韋是古往今來敢想敢幹的第一人。在這一點上,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有誌向,但呂不韋的誌向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他有算計有謀略,他看到秦國王室的公子異人在邯鄲當人質很委屈很無奈,人質是戰國時的抵押品,如果秦國背信棄義發動戰爭,會先殺掉人質。呂不韋要用異人做賭注用他來達到目的,呂不韋說“此奇貨可居也”,呂不韋是商人的價值觀,拿異人當商品來投機。為了驗證這樣做行不行,呂不韋回老家見父親,和父親探討這件事。這在《戰國策》有記載,呂布韋問父親“耕田之利幾倍?”父親說十倍,他又問“珠寶之贏幾倍?”父親說百倍,經商比種地要富,他又問父親“定立國君幾倍?”父親真不知道了,他父親是個大商人,很明白“利”的概念,但無法回答,說“無數”,意思是“你幹吧,這個玩兒成了那就可以得天下了”。呂不韋接著說“我現在辛苦幹事業,隻能得到溫飽,但如果我定立國君成功,不僅自己榮華富貴還可以澤及後代”。他告別父親回到邯鄲開始運作這件事。呂不韋的誌向可以說是心比天高,胃口極大,一般人很難實現,甚至連做夢都做不到。呂不韋就敢說自己可以定立國君,他身上有商人的氣質,他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起自於他對社會的關注。照一般人理解,他要活動的國家是秦國,秦國是一個經過商鞅變法走上了法家治國的國家,法家治國的特點是“獎勵耕戰,嚴刑峻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唐精神:直麵歷史與經典的13堂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文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文忠等並收藏漢唐精神:直麵歷史與經典的13堂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