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德國國家高速公路(reichsautobahn)德國戰備公路。1924 年開始建 造,1932 年完成科隆至波思路段。1933 年 9 月,希特勒下令建造總長 11748 公裏的四車道高速公路網,以應付東、西兩線作戰的需要。公路工程由*托特 主管。參加施工的人員自 3 萬漸增至 7 萬;工程經費自 1932 年的 8.05 億馬 克增至 1935 年的 18.6 億馬克。193s 年完成四分之一的路段,大戰期間工程 進展緩慢,遠未完成預定計劃。
德國經濟經營公司(deutschewirtscbaftsbetriebe,縮寫 dwb)德國* 黨衛隊的控股公司。1942 年由黨衛隊中央經濟管理總處處長、黨衛隊地區總 隊長波爾(os-waldpoh1,1892—1951)建立,受黨衛隊中央經濟管理總處管 轄。內含 4 大企業:德國土石工程有限公司,下設 14 家花崗石、磚瓦和鋼化 磚瓦工廠,1943 年總營業額 1482.2 萬馬克;德國裝備有限公司,下轄各集 中營加工工廠(場),1943 年總營業額為 2320.4 萬馬克;德國糧食和給養 實驗所,下轄各集中營的草藥園、農場、林業企業和養魚場;紡織品和皮革 製品有限公司,下設*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的武裝黨衛隊軍服工廠,1943 年 息營業額為 900 萬馬克以上。
德國經濟總委員會 即“德國經濟總會”。
德國食品管理總會(reichsrahrstand)亦譯“德國農業局”或“德國 糧食局”。納粹德國控製農業及與農業有關的經濟部門的政府機構。1933 年 9 月設立,由*達裏主管。下轄勞力總管理處、農場總管理處和市場總管理處。 通過地區性和職能性下屬機構,控製包括林業、狩獵、漁業、麵包製造、釀 酒、製糖、養蜂等行業的農業生產者、加工者和銷售者。有權頒布法令,調 節生產和分配,規定工資和價格,以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證德國糧食自給 並嚴格控製農業經濟,為納粹德國發動戰爭創造條件。
德國航空體育協會(luftsportverband)即德國民間飛行和滑翔俱樂部 的聯合會。1933—1935 年被戈林用於掩蓋對軍用飛機駕駛員的訓練。僅 1933 年即訓練出 3200 名飛行員和 1.7 萬名滑翔機運動員,為納粹德國空軍的擴建 創造了條件。
德國第一坦克集群(panzergruppe1)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法蘭西 之戰後為發動侵蘇戰爭,由“克菜斯特坦克集群”改組而成。司令為*克萊斯 特,1941 年 4 月曾被調往參加巴爾於之戰,從保加利亞的索非亞西北向南斯 拉夫的貝爾格勒方向進攻,並進入希臘的雅典和羅馬尼亞。同年 6 月進攻 蘇聯時,轄 5 個坦克師和 4 個摩托化步兵師,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曾參加 基輔會戰和頓巴斯戰役。同年 10 月 6 日改編為*德國第一坦克集團軍。
德國第一坡步兵師 大戰開始時德國陸軍現役的基幹步兵師。1933 年 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高速擴軍,兵源和裝備不足。為了保證野戰部隊的質量, 德國陸軍按 1939—1940 年動員計劃,把戰時動員的步兵基本戰術兵團 85 個 步兵師,分為吐波。其中的第一波 35 個師,主要由現役部隊(占百分之七十 八)編組,每師 17734 人,機槍 516 挺,火飽和迫擊炮 308 門,編成後即可 投入戰鬥。
德國第二坦克集群(panzergruppe2)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1940 年 11 月為發動反蘇戰爭而組建。司令為*古德裏安。1941 年 6 月下轄第二十四、 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坦克軍,共 5 個坦克師、3 個摩托化步兵師、1 個騎兵師 和 1 個步兵師,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與*德國第三坦克集群協同作戰,對 蘇軍實施鉗形突擊。1941 年 6 月 22 日從布列斯特地區出發,先後在明斯克 和斯摩棱斯克合圍蘇軍。同年 8 月 8 日起南下,9 月 15 日在洛赫維察(Лoxb nцa)協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基輔地區蘇軍。9 月底起參加莫斯科會戰。 10 月 6 日改編為*德國第二坦克集團軍。
德國第二波步兵師 大戰開始時德國陸軍由一級預備役人員編組的基 幹步兵師。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高速擴軍,兵源和裝備不足。為了保 證野戰部隊的質量。德國陸軍按 1939—1940 年動員計劃,把戰時動員的基本 戰術兵團 85 個步兵師,分為 4 波。其中的第二波 16 個師,主要由服過 1 年 以上兵役的一級預備役人員(占百分之八十三)編組,每師 15273 人,機槍 459 挺,火炮 1.49 門,編成後基本上能馬上投入戰鬥。
德國第三坦克集群(panzergruppe3)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蘇德戰 爭爆發前組建。司令為霍特(her-mannhoth,1895—1971]1941.6—1941.10) 和菜因哈特([georg-hansreinhardt)1887—1963]1941。10—1941.12)。 下轄 2 個坦克軍,共 4 個坦克師和 3 個摩托化步兵師,配置在東普魯士蘇瓦 烏基地區。蘇德戰爭初期與德國第二坦克集群協同作戰,對蘇軍實施鉗形突 擊,先後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合圍蘇軍。同年 8 月下旬北上,協同*北方集 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9 月底起參加莫斯科會戰。1942 年 1 月 1 日改編為德 國第三坦克集團軍。
德國第三波步兵師 大戰開始時德國陸軍由二級預備役人員編組的步 兵師。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高速擴軍,兵源和裝備不足。為了保證野 戰部隊的質量,德國陸軍按 1939—1940 年動員計劃,把戰時動員的基本戰術 兵團 85 個步兵師,分為 4 波。其中的第三波 20 個師,主要由隻受過 2—3 個月短訓的二級預備役人員(占百分之四十六)和 35—45 歲的老兵(占百分 之四十二)編組,每師 17901 人,機槍 709 挺,火炮 149 門,編成後須經一 段時間強化訓練才能投入戰鬥。
德國經濟經營公司(deutschewirtscbaftsbetriebe,縮寫 dwb)德國* 黨衛隊的控股公司。1942 年由黨衛隊中央經濟管理總處處長、黨衛隊地區總 隊長波爾(os-waldpoh1,1892—1951)建立,受黨衛隊中央經濟管理總處管 轄。內含 4 大企業:德國土石工程有限公司,下設 14 家花崗石、磚瓦和鋼化 磚瓦工廠,1943 年總營業額 1482.2 萬馬克;德國裝備有限公司,下轄各集 中營加工工廠(場),1943 年總營業額為 2320.4 萬馬克;德國糧食和給養 實驗所,下轄各集中營的草藥園、農場、林業企業和養魚場;紡織品和皮革 製品有限公司,下設*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的武裝黨衛隊軍服工廠,1943 年 息營業額為 900 萬馬克以上。
德國經濟總委員會 即“德國經濟總會”。
德國食品管理總會(reichsrahrstand)亦譯“德國農業局”或“德國 糧食局”。納粹德國控製農業及與農業有關的經濟部門的政府機構。1933 年 9 月設立,由*達裏主管。下轄勞力總管理處、農場總管理處和市場總管理處。 通過地區性和職能性下屬機構,控製包括林業、狩獵、漁業、麵包製造、釀 酒、製糖、養蜂等行業的農業生產者、加工者和銷售者。有權頒布法令,調 節生產和分配,規定工資和價格,以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證德國糧食自給 並嚴格控製農業經濟,為納粹德國發動戰爭創造條件。
德國航空體育協會(luftsportverband)即德國民間飛行和滑翔俱樂部 的聯合會。1933—1935 年被戈林用於掩蓋對軍用飛機駕駛員的訓練。僅 1933 年即訓練出 3200 名飛行員和 1.7 萬名滑翔機運動員,為納粹德國空軍的擴建 創造了條件。
德國第一坦克集群(panzergruppe1)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法蘭西 之戰後為發動侵蘇戰爭,由“克菜斯特坦克集群”改組而成。司令為*克萊斯 特,1941 年 4 月曾被調往參加巴爾於之戰,從保加利亞的索非亞西北向南斯 拉夫的貝爾格勒方向進攻,並進入希臘的雅典和羅馬尼亞。同年 6 月進攻 蘇聯時,轄 5 個坦克師和 4 個摩托化步兵師,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曾參加 基輔會戰和頓巴斯戰役。同年 10 月 6 日改編為*德國第一坦克集團軍。
德國第一坡步兵師 大戰開始時德國陸軍現役的基幹步兵師。1933 年 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高速擴軍,兵源和裝備不足。為了保證野戰部隊的質量, 德國陸軍按 1939—1940 年動員計劃,把戰時動員的步兵基本戰術兵團 85 個 步兵師,分為吐波。其中的第一波 35 個師,主要由現役部隊(占百分之七十 八)編組,每師 17734 人,機槍 516 挺,火飽和迫擊炮 308 門,編成後即可 投入戰鬥。
德國第二坦克集群(panzergruppe2)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1940 年 11 月為發動反蘇戰爭而組建。司令為*古德裏安。1941 年 6 月下轄第二十四、 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坦克軍,共 5 個坦克師、3 個摩托化步兵師、1 個騎兵師 和 1 個步兵師,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與*德國第三坦克集群協同作戰,對 蘇軍實施鉗形突擊。1941 年 6 月 22 日從布列斯特地區出發,先後在明斯克 和斯摩棱斯克合圍蘇軍。同年 8 月 8 日起南下,9 月 15 日在洛赫維察(Лoxb nцa)協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基輔地區蘇軍。9 月底起參加莫斯科會戰。 10 月 6 日改編為*德國第二坦克集團軍。
德國第二波步兵師 大戰開始時德國陸軍由一級預備役人員編組的基 幹步兵師。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高速擴軍,兵源和裝備不足。為了保 證野戰部隊的質量。德國陸軍按 1939—1940 年動員計劃,把戰時動員的基本 戰術兵團 85 個步兵師,分為 4 波。其中的第二波 16 個師,主要由服過 1 年 以上兵役的一級預備役人員(占百分之八十三)編組,每師 15273 人,機槍 459 挺,火炮 1.49 門,編成後基本上能馬上投入戰鬥。
德國第三坦克集群(panzergruppe3)德國裝甲部隊戰役軍團。蘇德戰 爭爆發前組建。司令為霍特(her-mannhoth,1895—1971]1941.6—1941.10) 和菜因哈特([georg-hansreinhardt)1887—1963]1941。10—1941.12)。 下轄 2 個坦克軍,共 4 個坦克師和 3 個摩托化步兵師,配置在東普魯士蘇瓦 烏基地區。蘇德戰爭初期與德國第二坦克集群協同作戰,對蘇軍實施鉗形突 擊,先後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合圍蘇軍。同年 8 月下旬北上,協同*北方集 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9 月底起參加莫斯科會戰。1942 年 1 月 1 日改編為德 國第三坦克集團軍。
德國第三波步兵師 大戰開始時德國陸軍由二級預備役人員編組的步 兵師。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高速擴軍,兵源和裝備不足。為了保證野 戰部隊的質量,德國陸軍按 1939—1940 年動員計劃,把戰時動員的基本戰術 兵團 85 個步兵師,分為 4 波。其中的第三波 20 個師,主要由隻受過 2—3 個月短訓的二級預備役人員(占百分之四十六)和 35—45 歲的老兵(占百分 之四十二)編組,每師 17901 人,機槍 709 挺,火炮 149 門,編成後須經一 段時間強化訓練才能投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