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斯佩利(aleidedegasperi,1881—1954)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領 袖。初就讀於維也納大學,1919 年參加建立義大利人民黨,1921 年起先後為 議員和人民黨議會黨團主席,初支持墨索裏尼,後轉變為反對派。1927 年被 捕入獄,獲釋後退出政界,長期任梵蒂岡圖書館秘書(1930—1944)。第二 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怠軍屢戰矢利和國內局勢急劇惡化,遂從 1942 年秋重新 開展反法西斯鬥爭。1943 年 7 月墨索裏尼下台後,提出《米蘭綱領》,聯合 前人民黨黨員,於該年年底建立天主教民主黨。次年 7 月任該黨政治書記。 同時與各抵抗力量建立聯繫,促成*義大利民族解放委員會於 1943 年 9 月在 羅馬建立,推動全國解放鬥爭的開展。1944 年 6 月起歷任博諾米政府的不管 大臣和外交大臣。既與左翼各黨保持關係,又限製進步力量的發展,並反對 廢除君主製和進行民主改革。戰後曾任首相和總理。


    德國農業局即  “德國食品管理總會”。


    德國勞動處即  “國家勞動服役隊”。


    德國護鄉隊(wachdienst)大戰後期德國的地方半武裝組織。由老人組 成,用於守護本地區,亦用於消防和搜索等。


    德國坦克師  德國陸軍裝甲部隊的基本戰術兵團。1935 年 10 月首次組 建。大戰前夕有 5 個師另 2 個獨立旅。至大戰結束,先後共組建 37 個,另有 *武裝黨衛隊組建 7 個。按 1939 年編製,每師下轄 2 個坦克團、1—2 個摩托 兒步兵團、1 個摩託兒炮兵團等,共約 1.1 萬人、324 輛坦克(主要為輕型) 和 144 門火炮和迫擊炮。1941 年改編後,每師下轄 1 個坦克團、2 個摩托化 步兵團等,共約 1.6 萬人、147—209 輛坦克(主要為中型)和 192 門火炮和 迫擊炮。


    德國國防法(wehrgesetz)一譯《國家防禦法》。納粹德國擴軍備戰的 秘密法令,1935 年 5 月 21 日頒布。規定軍事和民政當局在準備、發動和進 行戰爭時的職責,授權希特勒可就國內實行戒嚴。總動員和宣戰等問題作出 個人決定,具體內容包括:設立*軍事經濟全權總辦;改組武裝力量,德國國 防軍改稱德國武裝部隊,由陸、海、空三軍組成,希特勒任最高統帥;國防 部改組為軍事部,前國防部長勃洛姆堡改任軍事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三 軍各設總司令一職和總參謀部;軍人不得參加政治活動,納粹黨黨籍或附屬 於黨組織的各種協會會籍在服役期間予以中止。該法為納粹德國的擴軍備戰 打下基礎。


    德國襲擊艦(raiders)大戰期間破壞同盟國海上交通線的德國武裝艦 船。一般由貨船改裝的武裝快船擔任,有時也用戰列艦或重巡洋艦進行襲擊。 經常懸掛別國旗幟,偽裝成中立國或同盟國艦船在航路上襲擊同盟國運輸船 隊,主要力量為 9 艘武裝快船(亦稱”輔助巡洋艦”),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阿特蘭底斯號武裝快船和埃姆登號武裝快船(後者擊沉同盟國船隻總排水量 7.4 萬噸)。大戰期間共擊沉和捕獲 194 艘同盟國船隻,迫使同盟國海軍抽 調相當大的兵力保護航運。


    德國糧食局  即”德國食品管理總會”。


    德黑蘭會議  代號“優裏卡”。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的第一 次會議。1943 年 11 月 28 日一 12 月 1 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1943 年大 戰出現根本轉折,蘇軍在蘇德戰場展開大反攻;英、美盟軍解放北非後攻入 義大利南部,義大利被迫投降;太平洋戰場美軍也轉入戰略反攻。在此形勢 下,美、英、蘇均需要在軍事和政治上協調彼此的行動。經美國主動同蘇、 英協商後,決定舉行此會議。除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外,霍普金斯、艾 登、莫洛托夫以及三國軍事領導人等均出席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下列問題: (1)關於歐洲”第二戰場問題。史達林要求美、英履行諾言盡快開闢,強調 通過法國攻入德國是最直接的途徑,堅持必須給”霸王行動定下日期和任命 統帥;邱吉爾仍主張*地中海戰略,並以種種藉口拖延第二戰場的開闢;羅斯 福則力主盟軍應於翌年 5 月實施橫渡英吉利海峽攻人法國的行動。最後達成 於 1944 年 5 月發動霸王戰役的協議。(2)關於戰後處置德國問題,羅斯福 提出把德國分割成 5 個部分,另將基爾運河地區和魯爾-薩爾地區劃歸國際共 管;邱吉爾表示完全贊成分割德國,但隻劃出東普魯士和另劃出南德諸省與 臭、匈等國組成“多瑙河聯邦”:史達林則強調,“倘要分割德國,那就應 當真正的分割”。最後決定由”歐洲諮詢委員會再進一步研究此問題。(3) 關於波蘭疆界問題。史達林堅持波蘭東疆以 1939 年 9 月蘇聯出兵波蘭後劃定 的邊界線為界,艾登稱此為“裏賓特洛甫-莫洛托夫線”,莫洛托夫則強調此 為“寇鬆線”;史達林還表示蘇聯將幫助波蘭向西獲取以奧得河為界的疆土; 邱吉爾原則上同意波蘭疆界西移而定在“寇鬆線”與奧得河之間;羅斯福在 同史達林單獨會晤時也表示同意波蘭疆上西移,但圃於美國正在進行大選而 不便公開參與此安排,(4)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問題。美、英試探了蘇聯 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蘇聯暗示要取得整個庫頁島、千島群島和在遠東的一 個不凍港:羅斯福提出中國的大連可作為國際自由港;史達林答應在歐戰結 束半年左右參加對日作戰。(5)關於建立未來的國際組織問題。羅斯福提出 建立三重性的機構:一是由聯合國家各成員國組成的廣泛性的大會,二是由 蘇、美、英、中四個大國加上若幹各地區推定的國家組成的執行委員會,三 是擁有採取行動實權的由蘇、美、英、中組成的“四警察”機構。史達林和 邱吉爾最初傾向建立區域性機構,後來表示同意羅斯福的意見。會議最後發 表了*《德黑蘭宣言》、*《蘇美英關於伊朗的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 總協定》。此次會議達成了開闢第二戰場的協議,使蘇、美、英三國在反法 西斯戰爭中的軍事合作達到了頂峰;同時就處理戰後歐洲和世界問題以及蘇 聯參加對日作戰問題交換了意見,加強了蘇、美、英三國的團結與合作,對 促成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積極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