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赫爾曼·戈林國家工廠(reichswerkehermanng -ring)簡稱“戈林工 廠”。納粹德國國家壟斷企業。*四年計劃的產物。1937 年 7 月為開採薩爾 茨吉特的貧鐵礦而建立,百分之七十的股票由政府收買,其餘由資本家認購。 在德國對外擴張過程中實力急劇膨脹,1940 年底劃分為 3 個康采思:冶金康 采恩,軍人康采恩,機器製造及內河航運康采思。原本部機構改為中央控股 公司。1942 年在德國本土和占領區共擁有 177 家工廠、69 個採礦和冶金企業、 156 個貿易公司、46 個運輸企業、15 個建築企業和幾十個其他企業,經營大 批煤鐵礦、冶煉工場、武器和廣播器材廠、化學工廠、輪船運輸公司、飼料 批發商店和不動產公司。1938 年息資本為 4 億馬克,1941 和 1943 年先後增 至 25 億和 60 億馬克。
赫耳墨斯號航空母艦(hermes)又譯“競技神號”。英國輕航空母艦。 1924 年建成。排水量 10850 噸,最大航速 25 節,可載飛機 15 架。大戰期間 主要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活動。1940 年參加攻擊達喀爾之戰。太平洋戰爭爆 發後調到印度洋,1942 年 4 月 9 日,在錫蘭(今斯裏蘭卡)東海岸附近被日 本艦載俯衝轟炸機擊沉。
赫裏歐-保羅-彭古爾方案 法國 1932 年 11 月 14 日向*國聯裁軍會議 提出的裁軍方案。由總理*赫裏歐和*保羅-彭古爾起草,故名。主要內容為: 將歐洲各國的軍隊改組為報役期短、動員緩慢、進攻力差,類似民兵的武裝 部隊;所有進攻性武器,如坦克、重炮等均置於國際監督之下,僅在某一國 遭受侵略進行集體幹涉時,始可動用;徵集各國誌願人員組成國際部隊;裁 減海軍軍備;建立歐洲國家“地區性協約國”和歐洲空運聯盟。此方案遭德、 意、英等國的反對而作罷。
慕尼黑協定 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 定》。1938 年 9 月 29 日(協定上寫的日期,實際簽字時間為 9 月 30 日淩晨 1 時許),由希特勒、張伯倫、墨索裏尼和達拉第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協 定共 8 條、附圖、附件及 3 個補充聲明。規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及 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連同一切設施,完整移交給德國;德軍將於 10 月 1—10 日分階段占領“德意誌人占多數的地區”;其他地區由國際委員會 占領,於 11 月底以前舉行公民投票確定歸屬,由德、英、法、意和捷克斯洛 伐克的代表組成國際委員會,負責製定移交細節和最後確定邊界;英、法將 對捷的新疆界提供國際保證,當捷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問題解決 後,德、意也將給予保證。按此協定,捷約喪失近五分之一的領土(1.1 萬 平方英裏),360 萬居民,半數以上的工業設施和資源,以及堅固的邊境防 禦工事。
慕尼黑會議 英、法、德、意四國於 1938 年 9 月 29—30 日在慕尼黑舉 行的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會議,為三十年代英、法推行對德綏靖政策的頂峰。 1938 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機期間,希特勒經*貝希特斯加登會談和*戈德斯堡會 談,摸準英、法害怕戰爭而將在蘇台德區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的心理,決定 進一步施加壓力。9 月 26 日希特勒在柏林發表演說,進行戰爭威脅,並於翌 日下令德軍作好在 30 日發動進攻的準備。戰爭烏雲籠罩歐洲。27 日美國總 統羅斯福致電希特勒呼籲和談。28 日張伯倫致函希特勒,建議立即舉廳英、 德、法、意首腦和捷代表參加的會議,商討移交蘇台德區的各項安排。經墨 索裏尼斡旋,希特勒同意在慕尼黑舉行上述會議。29 日張伯倫、達拉第、希 特勒和墨索裏尼在慕尼黑與會;捷方代表雖準時到達,但未被允許參加。30 日淩晨四國首腦簽訂*《慕尼黑協定》,接著由英、法通告捷方代表。同日中 午,被英、法出賣的捷政府,發表官方公報,被迫宣布服從《慕尼黑協定》。 隨後,張伯倫同希特勒單獨會晤,發表了*《英德宣言》。12 月 6 日又發表* 《法德宣言》。英、法通過慕尼黑會議,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領上和主權, 指望給自己帶來“一代人的和平”,結果卻助長納粹的侵略勢力,加速了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蔡廷鍇(1892—1968)中國將領。字賢初。肇慶護國第二軍講武堂畢業。 九·一八事變時為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兼軍長。1932 年率部進行淞 滬抗戰。後被蔣介石調往福建和紅軍作戰,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福州綏靖 公署主任。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1933 年 10 月與紅軍訂立抗日反蔣 協定。11 月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 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麵軍總司令。失敗後一度去香港。1935 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大同盟,為負責人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度出任第 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在兩廣指揮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參與組織中國國民黨 民主促進會。1947 年授上將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國防委員會副 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著有《蔡廷鍇自傳》。
蔡茨勒(kurtzeitzler,1895—1963)德國將領。職業軍人。參加過第 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繼續在國防軍中任職。三十年代為最高統帥部的校級參 謀。1939 年 4 月出任第六十步兵師師長。同年 9 月調任第二十二集團軍參謀 長。1940 年任第一坦克集群參謀長。1941 年參加侵蘇戰爭。翌年晉升少將, 調往西線任 d 集團軍群參謀長。1942 年 8 月,以擊退盟軍的*迪耶普襲擊而 出名,於 9 月接替*哈爾德任陸軍總參謀長,並越級摧升上將,1944 年*七·二 ○事件發生後被解職。翌年 1 月退役。
赫耳墨斯號航空母艦(hermes)又譯“競技神號”。英國輕航空母艦。 1924 年建成。排水量 10850 噸,最大航速 25 節,可載飛機 15 架。大戰期間 主要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活動。1940 年參加攻擊達喀爾之戰。太平洋戰爭爆 發後調到印度洋,1942 年 4 月 9 日,在錫蘭(今斯裏蘭卡)東海岸附近被日 本艦載俯衝轟炸機擊沉。
赫裏歐-保羅-彭古爾方案 法國 1932 年 11 月 14 日向*國聯裁軍會議 提出的裁軍方案。由總理*赫裏歐和*保羅-彭古爾起草,故名。主要內容為: 將歐洲各國的軍隊改組為報役期短、動員緩慢、進攻力差,類似民兵的武裝 部隊;所有進攻性武器,如坦克、重炮等均置於國際監督之下,僅在某一國 遭受侵略進行集體幹涉時,始可動用;徵集各國誌願人員組成國際部隊;裁 減海軍軍備;建立歐洲國家“地區性協約國”和歐洲空運聯盟。此方案遭德、 意、英等國的反對而作罷。
慕尼黑協定 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 定》。1938 年 9 月 29 日(協定上寫的日期,實際簽字時間為 9 月 30 日淩晨 1 時許),由希特勒、張伯倫、墨索裏尼和達拉第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協 定共 8 條、附圖、附件及 3 個補充聲明。規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及 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連同一切設施,完整移交給德國;德軍將於 10 月 1—10 日分階段占領“德意誌人占多數的地區”;其他地區由國際委員會 占領,於 11 月底以前舉行公民投票確定歸屬,由德、英、法、意和捷克斯洛 伐克的代表組成國際委員會,負責製定移交細節和最後確定邊界;英、法將 對捷的新疆界提供國際保證,當捷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問題解決 後,德、意也將給予保證。按此協定,捷約喪失近五分之一的領土(1.1 萬 平方英裏),360 萬居民,半數以上的工業設施和資源,以及堅固的邊境防 禦工事。
慕尼黑會議 英、法、德、意四國於 1938 年 9 月 29—30 日在慕尼黑舉 行的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會議,為三十年代英、法推行對德綏靖政策的頂峰。 1938 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機期間,希特勒經*貝希特斯加登會談和*戈德斯堡會 談,摸準英、法害怕戰爭而將在蘇台德區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的心理,決定 進一步施加壓力。9 月 26 日希特勒在柏林發表演說,進行戰爭威脅,並於翌 日下令德軍作好在 30 日發動進攻的準備。戰爭烏雲籠罩歐洲。27 日美國總 統羅斯福致電希特勒呼籲和談。28 日張伯倫致函希特勒,建議立即舉廳英、 德、法、意首腦和捷代表參加的會議,商討移交蘇台德區的各項安排。經墨 索裏尼斡旋,希特勒同意在慕尼黑舉行上述會議。29 日張伯倫、達拉第、希 特勒和墨索裏尼在慕尼黑與會;捷方代表雖準時到達,但未被允許參加。30 日淩晨四國首腦簽訂*《慕尼黑協定》,接著由英、法通告捷方代表。同日中 午,被英、法出賣的捷政府,發表官方公報,被迫宣布服從《慕尼黑協定》。 隨後,張伯倫同希特勒單獨會晤,發表了*《英德宣言》。12 月 6 日又發表* 《法德宣言》。英、法通過慕尼黑會議,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領上和主權, 指望給自己帶來“一代人的和平”,結果卻助長納粹的侵略勢力,加速了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蔡廷鍇(1892—1968)中國將領。字賢初。肇慶護國第二軍講武堂畢業。 九·一八事變時為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兼軍長。1932 年率部進行淞 滬抗戰。後被蔣介石調往福建和紅軍作戰,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福州綏靖 公署主任。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1933 年 10 月與紅軍訂立抗日反蔣 協定。11 月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 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麵軍總司令。失敗後一度去香港。1935 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大同盟,為負責人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度出任第 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在兩廣指揮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參與組織中國國民黨 民主促進會。1947 年授上將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國防委員會副 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著有《蔡廷鍇自傳》。
蔡茨勒(kurtzeitzler,1895—1963)德國將領。職業軍人。參加過第 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繼續在國防軍中任職。三十年代為最高統帥部的校級參 謀。1939 年 4 月出任第六十步兵師師長。同年 9 月調任第二十二集團軍參謀 長。1940 年任第一坦克集群參謀長。1941 年參加侵蘇戰爭。翌年晉升少將, 調往西線任 d 集團軍群參謀長。1942 年 8 月,以擊退盟軍的*迪耶普襲擊而 出名,於 9 月接替*哈爾德任陸軍總參謀長,並越級摧升上將,1944 年*七·二 ○事件發生後被解職。翌年 1 月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