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雅克—1 型殲擊機 即“rk-1 型殲擊機”。
雅克—3 型殲擊機 即“rk-3 型殲擊機”。
雅克—7 型殲擊機 即“rk-7 型殲擊機”。
雅克—9 型殲擊機 即“rk-9 型殲擊機”。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1944 年 8 月 20—29 日,由烏克蘭第二、第三方麵軍在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 艦隊協同下實施。目的是粉碎德軍雅西-基什尼奧夫集團,解放摩爾達維亞(比 薩拉比亞),迫使羅馬尼亞退出戰爭。蘇軍投入 125 萬人,1.6 萬門火炮和 迫擊炮,1870 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 架作戰飛機。當麵德軍為*南烏克蘭 集團軍群(包括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90 萬人,7600 門火飽和迫擊 炮,400 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10 架飛機。戰役開始前,蘇軍已對德軍形成 包圍態勢,鑑於德軍兩翼是戰鬥力較弱的羅軍,蘇軍遂從兩翼發起向心攻擊。 8 月 21 日,蘇軍突破第 3 道防禦地帶後攻占雅西。8 月 23 日,蘇軍完成對基 什尼奧夫德軍集團(18 個師)的合圍。同日,羅馬尼亞爆發反法西斯起義。 24 日,蘇軍解放基什尼奧夫。此後,蘇軍主力向羅馬尼亞腹地推進,8 月 29 日,進抵普洛耶什蒂,切斷潰敵退向布加勒斯特的道路。至 8 月 30 日,加拉 茨、康斯坦薩等重要城市均獲解放。此戰役共消滅德軍 22 個師,擊潰幾乎全 部羅軍,導致蘇德戰場南翼德軍防禦的崩潰,促成了*羅馬尼亞八月起義的勝 利及退出戰爭並對德宣戰,從而改變了巴爾幹半島的軍事政治形勢,為蘇軍 向保加利亞等國和中歐的進軍創造了有利條件。經蘇軍總參謀部 1987 年審 定,列為蘇聯衛國戰爭中的 51 個戰略性戰役之一。
[丨]
紫電式戰鬥機 日本海軍殲擊機。美、英稱之為“喬治”(george)。 1943 年由川西公司製成。與*零式戰鬥機相比,主要加強了火力和裝甲防護。 單座單引擎,最高時速 582 公裏,升限 10750 米,航程 1430 公裏,裝備 2 挺 7.7 毫米機槍、2—4 門 20 毫米航炮,可攜 2 枚 250 公斤的炸彈。共生產 1007(一說 1435)架。
斐迪南式自行火炮 又名“象”式自行火炮。德國自行反坦克炮。由斐 迪南·波爾舍(ferdiaxndporsebe,1875—1951)設計,故名。1942 年生產 出原型。採用 88 毫米口徑反坦克炮,裝在專用底盤上,方向射界 24 度,最 大裝甲厚度 200 毫米,最大時速 20 公裏,乘員 6 人,彈藥基數 38 發,戰鬥 全重約 70 噸。較笨重,使用效果不良。共生產 90 輛,首次在庫爾斯克會戰 中使用,大部分在蘇德戰爭中被摧毀,餘者參加義大利之戰。
最後解決(dieendl sung)全稱“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納粹德國大 規模屠殺猶太人的方針和行動。1911 年 7 月戈林正式提出,初時含義模糊, 後因無法實施*馬達加斯加計劃遂漸趨明確。1942 年 1 月*汪湖會議確定大規 模屠殺猶太人的方針,決定自西向東徹底清洗歐洲猶太人,將其全部送往東 方占領區,通過繁重勞役加以消滅,倖存者則處死,使猶太民族徹底滅絕。 在具體實施中,波蘭、匈牙利、希臘和南斯拉夫等國的猶太人大部在毒氣室 遇害;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和比利時的猶太人半數遭殺;丹麥和保 加利亞的猶太人在當地民眾的保護下大部倖存。根據納粹德國殘存文件統 計,歐洲地區約有 510 萬猶太人成為該方針的犧牲品,但實際數字估計可達 600 萬。
最高戰爭指導會議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最高戰爭領導機構。1944 年 起,日本在各個戰場上節節潰敗。*小磯國昭組閣後企圖以加強統一指揮來挽 回敗局,遂於 8 月 4 日設置。成員由首相、外務大臣、陸軍大臣、海軍大臣、 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組成。由內閣書記宮長和陸、海軍軍務局長擔任幹事。 會議在皇宮召開,遇有重要議案時奏請天皇參加。會議除確定“戰爭指導大 綱”等基本方針外,還就策動蘇聯斡旋結束戰爭和接受《波茨坦公告》等作 過決定和部署。因大本營與內閣並列的原則沒有改變,以及陸、海軍之間的 對立,該會議未能真正實現對戰爭的一元化領導。日本投降後廢止。
晶瑩透明之夜 即“水晶之夜”。
噴火式殲擊機(spitfire)英國殲擊機。1936 年研製成功並投產。大 戰期間經多次改進,有 42 種型號(包括標準殲擊機、高空殲擊機、低空殲擊 機、戰鬥轟炸機和照相偵察機),至 1947 年共生產 2.03 多萬架,為英國戰 時產量最大的機種。單座、單引擎、下單翼。一般翼展 36 英尺 10 英寸,機 身長 29 英尺 11 英寸,高 11 英尺 5 英寸。最大時速 365—450 英裏,升限 4 萬英尺,最大載荷航程 395—472 英裏。機翼裝有 8 挺 7.69 毫米機槍,後改 為 2 門 20 毫米機關炮和 4 挺 7.69 毫米楓槍,後又改為 4 門 20 毫米機關炮和 2 挺 12.7 毫米機槍。兩翼可各掛 250 磅炸彈 1 枚,機身下可掛 500 磅炸彈 1 枚。在*不列顛之戰中發揮巨大作用,被稱為“守護神”。戰爭後期曾用以擊 落德國 v-1 火箭 300 餘枚。戰後服役至 1954 年。
喇叭(bombardon)*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英、美組成“桑葚人工港外防波 堤的鋼製浮動構件代號。由英國設計和製造。長約 200 英尺,高約 25 英尺, 斷麵成十字形,除最上部分外餘均沉在水中。事先在英國製成,登陸戰役開 始後,用拖船拖至預定地點,以錨固定,相接連成防波屏。
雅克—3 型殲擊機 即“rk-3 型殲擊機”。
雅克—7 型殲擊機 即“rk-7 型殲擊機”。
雅克—9 型殲擊機 即“rk-9 型殲擊機”。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1944 年 8 月 20—29 日,由烏克蘭第二、第三方麵軍在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 艦隊協同下實施。目的是粉碎德軍雅西-基什尼奧夫集團,解放摩爾達維亞(比 薩拉比亞),迫使羅馬尼亞退出戰爭。蘇軍投入 125 萬人,1.6 萬門火炮和 迫擊炮,1870 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 架作戰飛機。當麵德軍為*南烏克蘭 集團軍群(包括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90 萬人,7600 門火飽和迫擊 炮,400 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10 架飛機。戰役開始前,蘇軍已對德軍形成 包圍態勢,鑑於德軍兩翼是戰鬥力較弱的羅軍,蘇軍遂從兩翼發起向心攻擊。 8 月 21 日,蘇軍突破第 3 道防禦地帶後攻占雅西。8 月 23 日,蘇軍完成對基 什尼奧夫德軍集團(18 個師)的合圍。同日,羅馬尼亞爆發反法西斯起義。 24 日,蘇軍解放基什尼奧夫。此後,蘇軍主力向羅馬尼亞腹地推進,8 月 29 日,進抵普洛耶什蒂,切斷潰敵退向布加勒斯特的道路。至 8 月 30 日,加拉 茨、康斯坦薩等重要城市均獲解放。此戰役共消滅德軍 22 個師,擊潰幾乎全 部羅軍,導致蘇德戰場南翼德軍防禦的崩潰,促成了*羅馬尼亞八月起義的勝 利及退出戰爭並對德宣戰,從而改變了巴爾幹半島的軍事政治形勢,為蘇軍 向保加利亞等國和中歐的進軍創造了有利條件。經蘇軍總參謀部 1987 年審 定,列為蘇聯衛國戰爭中的 51 個戰略性戰役之一。
[丨]
紫電式戰鬥機 日本海軍殲擊機。美、英稱之為“喬治”(george)。 1943 年由川西公司製成。與*零式戰鬥機相比,主要加強了火力和裝甲防護。 單座單引擎,最高時速 582 公裏,升限 10750 米,航程 1430 公裏,裝備 2 挺 7.7 毫米機槍、2—4 門 20 毫米航炮,可攜 2 枚 250 公斤的炸彈。共生產 1007(一說 1435)架。
斐迪南式自行火炮 又名“象”式自行火炮。德國自行反坦克炮。由斐 迪南·波爾舍(ferdiaxndporsebe,1875—1951)設計,故名。1942 年生產 出原型。採用 88 毫米口徑反坦克炮,裝在專用底盤上,方向射界 24 度,最 大裝甲厚度 200 毫米,最大時速 20 公裏,乘員 6 人,彈藥基數 38 發,戰鬥 全重約 70 噸。較笨重,使用效果不良。共生產 90 輛,首次在庫爾斯克會戰 中使用,大部分在蘇德戰爭中被摧毀,餘者參加義大利之戰。
最後解決(dieendl sung)全稱“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納粹德國大 規模屠殺猶太人的方針和行動。1911 年 7 月戈林正式提出,初時含義模糊, 後因無法實施*馬達加斯加計劃遂漸趨明確。1942 年 1 月*汪湖會議確定大規 模屠殺猶太人的方針,決定自西向東徹底清洗歐洲猶太人,將其全部送往東 方占領區,通過繁重勞役加以消滅,倖存者則處死,使猶太民族徹底滅絕。 在具體實施中,波蘭、匈牙利、希臘和南斯拉夫等國的猶太人大部在毒氣室 遇害;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和比利時的猶太人半數遭殺;丹麥和保 加利亞的猶太人在當地民眾的保護下大部倖存。根據納粹德國殘存文件統 計,歐洲地區約有 510 萬猶太人成為該方針的犧牲品,但實際數字估計可達 600 萬。
最高戰爭指導會議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最高戰爭領導機構。1944 年 起,日本在各個戰場上節節潰敗。*小磯國昭組閣後企圖以加強統一指揮來挽 回敗局,遂於 8 月 4 日設置。成員由首相、外務大臣、陸軍大臣、海軍大臣、 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組成。由內閣書記宮長和陸、海軍軍務局長擔任幹事。 會議在皇宮召開,遇有重要議案時奏請天皇參加。會議除確定“戰爭指導大 綱”等基本方針外,還就策動蘇聯斡旋結束戰爭和接受《波茨坦公告》等作 過決定和部署。因大本營與內閣並列的原則沒有改變,以及陸、海軍之間的 對立,該會議未能真正實現對戰爭的一元化領導。日本投降後廢止。
晶瑩透明之夜 即“水晶之夜”。
噴火式殲擊機(spitfire)英國殲擊機。1936 年研製成功並投產。大 戰期間經多次改進,有 42 種型號(包括標準殲擊機、高空殲擊機、低空殲擊 機、戰鬥轟炸機和照相偵察機),至 1947 年共生產 2.03 多萬架,為英國戰 時產量最大的機種。單座、單引擎、下單翼。一般翼展 36 英尺 10 英寸,機 身長 29 英尺 11 英寸,高 11 英尺 5 英寸。最大時速 365—450 英裏,升限 4 萬英尺,最大載荷航程 395—472 英裏。機翼裝有 8 挺 7.69 毫米機槍,後改 為 2 門 20 毫米機關炮和 4 挺 7.69 毫米楓槍,後又改為 4 門 20 毫米機關炮和 2 挺 12.7 毫米機槍。兩翼可各掛 250 磅炸彈 1 枚,機身下可掛 500 磅炸彈 1 枚。在*不列顛之戰中發揮巨大作用,被稱為“守護神”。戰爭後期曾用以擊 落德國 v-1 火箭 300 餘枚。戰後服役至 1954 年。
喇叭(bombardon)*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英、美組成“桑葚人工港外防波 堤的鋼製浮動構件代號。由英國設計和製造。長約 200 英尺,高約 25 英尺, 斷麵成十字形,除最上部分外餘均沉在水中。事先在英國製成,登陸戰役開 始後,用拖船拖至預定地點,以錨固定,相接連成防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