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十三航空隊(thirteenthairforae)美國陸軍航空兵部隊。1943 年 1 月組建於新赫布裏底群島,主力係從*美國第五航空隊分出。先後由*特 文寧、沃勒史密斯(p.b.wurtsmith)任司令。先後在美軍南太平洋司令部和 西南太平洋美軍總司令部指揮下作戰。曾參加爭奪索羅門群島的作戰,協同 第三航空隊進襲日軍海空基地拉包爾。至戰爭結束時,飛行作戰近 10 萬架 次,投擲炸彈 61929 噸,擊毀日機 1439 架,擊沉日艦 134 萬餘噸。有“叢林 航空隊”之稱。戰後建製撤銷,餘部歸美國遠東空軍。


    美國第十五航空隊(fifteenthairforoe)美國陸軍航空兵部隊。1943 年 11 月,由原屬*美國第十二航空隊的轟炸楓部隊等在突尼西亞組建,先後由* 杜立特、*特文寧等任司令。初參加北非作戰,屬歐洲戰區美國戰略空軍司令 部和地中海盟國空軍司令部雙重領導。1944 年 1 月,與美國第八航空隊合併 成美國駐歐戰略航空隊。同年 2 月掩護盟軍在義大利安齊奧(anzio)登陸。 後移師義大利南部,與*美國第八航空隊共同實施穿梭轟炸,對巴爾於半島德 占區的工業目標,尤其是羅馬尼亞境內的石油工業設施和鐵路交通發動攻 擊,以截斷德國的燃料供應。1945 年 5 月,部分作戰部隊調赴太平洋戰場, 餘皆留駐歐洲。同年 9 月建製撤銷。


    美國第十五集團軍(fifteentharmy)美國陸軍戰役軍團。1944 年 8 月 組建於美國德克薩斯州,轄第二十二、第二十三軍,總兵力力 4 個步兵師、1 個空降師(一說 3 個步兵師、1 個裝甲師與 2 個空降師),由傑羅任司令。 同年 10 月調赴英國。1945 年 2 月參加歐陸作戰。初作為盟軍最高統帥部總 預備隊,後隸屬*盟國第十二集團軍群。同年 3—4 月協同美國第一和第九集 團軍實施魯爾戰役。德國投降後為駐德占領軍,1946 年 2 月建製撤銷。


    美國第十四航空隊(fourteenthairforce)也稱*飛虎隊。抗日戰爭期 間美國在華對日作戰的空軍部隊。1943 年 3 月 10 日,由*美國駐華空軍特遣 隊改組而成,*陳納德任司令,繼續在中國和緬甸上空作戰。1943 年下半年, 作戰 358 次,出動飛機 3519 架次,與日本空軍爭奪中國上空的製空權。1944 年春,支援*豫湘桂戰役。1944 年 11 月 15 日至 1945 年 6 月 15 日,出動 2.8 萬架次,擊落日機 1634 架,不僅完全奪得在中國的製空權,而且破壞了日軍 供給線。


    美洲國家中立宣言  1939 年 9 月美洲國家外長第一屆協商會議上通過 的宣言。宣言援引一般中立國家應有的權利與義務的“公認規則”,並規定 了”西半球各國的行動準則”,即美洲各國有權將在本國水域中請求避難的 交戰國商船集中在一個港口加以保護,並將交戰國的潛艇自本國水域中驅逐 出去;美國商船可懸掛任何一國的國旗在美洲各國水域中航行,並可攜帶“防 工武器”。為此會議決定在裏約熱內盧設立美洲國家中立委員會。


    美洲國家經濟憲章  *查普爾特佩克會議上通過的美洲國家經濟原則。 1945 年 2—3 月根據美國經濟事務助理國務卿克萊頓(williamm.yton) 的計劃在會上擬定。主要內容為:實行所謂自由貿易、自由企業和自由投資 的三原則;規定美洲國家應採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妨礙發展國際貿易的障 礙”,不許實行經濟歧視,“消滅各種形式的經濟上的民族主義”,並“保 證平等公開地對待各國之間相互提供的資本”等。該憲章實際上是美國對拉 美實行經濟擴張的計劃。


    美英首腦華盛頓會議  大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 華盛頓舉行的會議,共有 3 次。(1)第一次美英首腦華盛頓會議,代號“阿 卡迪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為協調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戰略 和加強彼此的合作,於 1941 年 12 月 22 日—1942 年 1 月 14 日舉行此會議。 與會者除羅斯福、邱吉爾外,尚有霍普金斯、比弗布魯克和雙方的三軍參謀 長等軍政要員。會議無嚴格程序,除正式的全體會議外,尚有各種專門會議 及個別會晤交叉進行,討論了廣泛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問題。會議的主要政 治成果是擬定和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會議重新確認*先歐後亞戰略, 通過了 1942 年實施登陸北非的*超級體育家計劃。為加強兩國軍事合作和統 一指揮,決定成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和*東南亞盟軍司令部。會議討論了加 強兩國戰時經濟合作,決定成立*聯合軍需品分配委員會、*聯合原料委員會 和聯合船舶調度委員會。此次會議奠定了美、英戰時全麵合作的基礎。(2) 第二次美英首腦華盛頓會議,1942 年 6 月 18—25 日舉行。除羅斯福、丘吉 爾外,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成員與會。主要議題為商討兩國 1942—1943 年的軍 事行動。會上圍繞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問題展開爭論,邱吉爾強調有許多不 可克服的困難,力圖說服羅斯福放棄登陸法國的*大錘行動計劃。會議因北非 英軍失守圖卜魯克而中斷,未作出決定。(3)第三次美英首腦華盛頓會議, 代號“三叉戟”。1943 年春,美、英軍事領導人圍繞有關在歐洲開闢第二戰 場以及地中海地區和緬甸的軍事行動,發生嚴重分歧。為解決分歧於同年 5 月 12—25 日舉行此會議。除羅斯福、邱吉爾外,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成員與會。 會上,美方強調橫渡海峽在法國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戰略,並提出一個要求英 軍在緬甸發動攻勢的太平洋地區作戰計劃;英方則堅持*地中海戰略,主張向 南義大利發動進攻,繼而促使土耳其參戰和展開巴爾幹軍事行動,強調地中 海作戰應優先於橫渡海峽進攻法國的行動,並拒絕 1943 年在緬甸發動攻勢。 經過激烈爭論達成妥協,雙方同意在英國集結部隊和物資,以 1944 年 5 月 1 日為期作好登陸法國的準備;在地中海實施西西裏戰役後繼續作戰,迫使意 大利退出戰爭;在緬甸的攻勢推遲到 1944 年。此次會議把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的行動推遲到 1944 年,導致蘇聯同美、英關係的一度緊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