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美國陸軍婦女隊(women'sarmycorps,縮寫 wac)大戰時期美國婦女 誌願服役者組織。創建於 1942 年 5 月,原名陸軍婦女輔助隊(womey' sarmyauxiliarycorps,縮寫 waac),1943 年 6 月改稱現名,屬美軍勤務部 隊司令部營轄。共達 10 萬人,其中約 6000 人是軍官,戰時赴前線服役者約 為 1.7 萬人。主要承擔戰地救護、醫療、勤務、機要等工作。在國內莫因要 塞等地設有訓練基地。曾先後招募並訓練約 100 個普通醫院團體,以補軍隊 醫護人員之不足。戰後拆散由美陸軍勤務部隊、地麵部隊和航空隊分別管理。
美國經濟防衛局(economicdefenseboard)大戰時期美國政府機構。根 據羅斯福總統 1941 年 7 月 30 日的行政命令而設置。旨在通過發展和協調美 國經濟方麵的政策、計劃和方案等,以保護和加強與美國國防利益有關的國 際經濟關係。由副總統*華萊上任主席,成員是國務卿以及財政、海軍、陸軍、 農業、商業等部部長。其職能包括封鎖和供應兩個方麵。1941 年 10 月該局 曾向羅斯福建議設立祖惜物資管理局,11 月又建議設立生產管理局,對美國 戰時經濟體製的完善有一定的作用。同年 12 月 17 日,該局更名為*美國經濟 戰委員會。
美國戰時生產局(warproductionboard,縮寫 wpb)又稱“美國戰時生 產委員會”。大戰時期美國政府機構。根據羅斯福總統 1942 年 1 月 16 日與 1 月 24 日的行政命令,將原生產管理署與供應優先分配局合併組成,由*納 爾遜任局長(1944 年末由克魯格[juliusa.krug,1907—1970]繼任)。負責 籌劃與協調戰時全國的工業生產,並負責物資的採辦工作。其下屬分支機構 近 200 個,分管各類作戰物資的生產與採辦。旨在動員美國全部工業力量和 挖掘工業生產潛力,確保作戰物資的生產,以支持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的 戰爭。1945 年 10 月撤銷。
美國戰時動員局(officeofwarmobilization,縮寫 owm)大戰時期美 國政府機構。根據羅斯福總統 1943 年 5 月 27 日的行政命令,由聯邦政府緊 急管理署中分離出來組建而成,*貝爾納斯任局長。宗旨為更有效地協調、動 員整個國家的戰爭力量,保障戰時軍用與民用供應,製訂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與工業資源的統一計劃和基本政策,調動聯邦政府所有機構關注軍需物資、 產品的生產、採辦、分配和運輸事宜等。被認為是與*美國戰時生產局同等重 要的兩大戰時經濟機構之一。1944 年 10 月,併入新建立的戰時動員與復員 局(officeofwarmobiliza-tionandreconversion)。
美國戰略情報局(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縮寫 oss)大戰時美 國情報機構。前身為情報協調局(officeofthecoordinatoroflnformation, 縮寫 oci)。1942 年 6 月 13 日改組而成。*多諾萬任局長,直接隸屬於參謀 長聯席會議。總部設在華盛頓,下設指揮、分析、行動、訓練等幾十個機構, 僱傭人員達幾萬人,情報站遍布美國與海外各地。基本任務為:(1)搜集、 評價、分析一切有利於打敗軸心國的情報;(2)策劃與執行一切獲得情報的 間諜活動。此外,還負責開展心理戰、宣傳戰以及敵後遊擊戰。在大戰期間 的情報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1945 年 9 月 20 日解散,人員與材料劃歸國務 院和陸軍部。
美國第一委員會(americafirsmittee)全稱“保衛美國第一委員 會”。大戰前期美國民間*孤立主義組織。1940 年 9 月(一說 7 月)由那魯 大學法學院小斯圖亞特(r.dousstuart,jr.,)發起成立,西爾斯-羅巴 克公司董事長伍德(robertelkingtonwood,1879—1969)任全國委員會主席。 成員中包括霍梅爾(jayhorme1)、*林德伯克等一批極端孤立主義分子,並 得到中西部財團及國會孤立主義派的支持和資助。該組織通過報紙、電台等 新聞媒介及組織群眾集會等擴大政治影響,主張美國人應該準備為保衛美國 而戰,而不要卷人歐洲爭端。曾極力反對和阻撓羅斯福政府實施*《租借法 案》。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後即解散。
美國第一集團軍(firstarmy)美國陸軍戰役軍團。1943 年 10 月 1 日 為實施代號”霸王的行動而組建,司令為*霍奇斯。初駐英國的布利斯托爾。 1944 年 6 月諾曼第登陸戰役時,隸屬*盟國第二十一集團軍群,轄兩個步兵 師,在奧馬哈和猶他灘頭突擊登陸,隨即攻占瑟堡。同年 8 月轉隸*盟國第十 二集團軍群,參加法萊斯戰役。隨後在盟軍戰線中路向北突進,於 9 月中旬 進抵德境亞琛。1944 年 12 月至 1945 年 1 月,經歷阿登戰役。1945 年 3 月對 德軍發動最後攻勢時,下轄第三、第五、第七軍和第十八空降軍,共 4 個裝 甲師和 12 個步兵師。強渡萊茵河,攻占魯爾,在易北河托爾高與蘇軍會師。 1945 年 5 月調回美國,司令部駐紐約總督島(governorslnd)。
美國第十航空隊(tenthairforce)美國陸軍航空兵部隊。1942 年 2 月 組建於美國,3 月調赴印度,是大戰時美軍在南亞的主要作戰單位。由布裏 爾頓任司令,隸屬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部,戰術上由英國皇家空軍駐印司令 部及美英空軍東部聯合司令部(eac)指揮。主要任務是支援中國戰場的作戰, 保衛印度,運送戰略物資“飛越駝峰”(humproute,指喜馬拉雅山)到中國, 攻擊日軍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及交通運輸設施等。司令部曾先後駐於新 德裏、加爾各答等地。1942 年 6 月,該部重型轟炸機部隊赴中東作戰,轟炸 從義大利到非洲的軸心國補給線。同年 10 月,該部駐印基地部隊組成駐印空 軍特遣隊,參加了阿薩姆和北緬戰役。1944 年舌轉移到中國,參加對日作戰, 司令部駐昆明。
美國經濟防衛局(economicdefenseboard)大戰時期美國政府機構。根 據羅斯福總統 1941 年 7 月 30 日的行政命令而設置。旨在通過發展和協調美 國經濟方麵的政策、計劃和方案等,以保護和加強與美國國防利益有關的國 際經濟關係。由副總統*華萊上任主席,成員是國務卿以及財政、海軍、陸軍、 農業、商業等部部長。其職能包括封鎖和供應兩個方麵。1941 年 10 月該局 曾向羅斯福建議設立祖惜物資管理局,11 月又建議設立生產管理局,對美國 戰時經濟體製的完善有一定的作用。同年 12 月 17 日,該局更名為*美國經濟 戰委員會。
美國戰時生產局(warproductionboard,縮寫 wpb)又稱“美國戰時生 產委員會”。大戰時期美國政府機構。根據羅斯福總統 1942 年 1 月 16 日與 1 月 24 日的行政命令,將原生產管理署與供應優先分配局合併組成,由*納 爾遜任局長(1944 年末由克魯格[juliusa.krug,1907—1970]繼任)。負責 籌劃與協調戰時全國的工業生產,並負責物資的採辦工作。其下屬分支機構 近 200 個,分管各類作戰物資的生產與採辦。旨在動員美國全部工業力量和 挖掘工業生產潛力,確保作戰物資的生產,以支持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的 戰爭。1945 年 10 月撤銷。
美國戰時動員局(officeofwarmobilization,縮寫 owm)大戰時期美 國政府機構。根據羅斯福總統 1943 年 5 月 27 日的行政命令,由聯邦政府緊 急管理署中分離出來組建而成,*貝爾納斯任局長。宗旨為更有效地協調、動 員整個國家的戰爭力量,保障戰時軍用與民用供應,製訂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與工業資源的統一計劃和基本政策,調動聯邦政府所有機構關注軍需物資、 產品的生產、採辦、分配和運輸事宜等。被認為是與*美國戰時生產局同等重 要的兩大戰時經濟機構之一。1944 年 10 月,併入新建立的戰時動員與復員 局(officeofwarmobiliza-tionandreconversion)。
美國戰略情報局(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縮寫 oss)大戰時美 國情報機構。前身為情報協調局(officeofthecoordinatoroflnformation, 縮寫 oci)。1942 年 6 月 13 日改組而成。*多諾萬任局長,直接隸屬於參謀 長聯席會議。總部設在華盛頓,下設指揮、分析、行動、訓練等幾十個機構, 僱傭人員達幾萬人,情報站遍布美國與海外各地。基本任務為:(1)搜集、 評價、分析一切有利於打敗軸心國的情報;(2)策劃與執行一切獲得情報的 間諜活動。此外,還負責開展心理戰、宣傳戰以及敵後遊擊戰。在大戰期間 的情報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1945 年 9 月 20 日解散,人員與材料劃歸國務 院和陸軍部。
美國第一委員會(americafirsmittee)全稱“保衛美國第一委員 會”。大戰前期美國民間*孤立主義組織。1940 年 9 月(一說 7 月)由那魯 大學法學院小斯圖亞特(r.dousstuart,jr.,)發起成立,西爾斯-羅巴 克公司董事長伍德(robertelkingtonwood,1879—1969)任全國委員會主席。 成員中包括霍梅爾(jayhorme1)、*林德伯克等一批極端孤立主義分子,並 得到中西部財團及國會孤立主義派的支持和資助。該組織通過報紙、電台等 新聞媒介及組織群眾集會等擴大政治影響,主張美國人應該準備為保衛美國 而戰,而不要卷人歐洲爭端。曾極力反對和阻撓羅斯福政府實施*《租借法 案》。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後即解散。
美國第一集團軍(firstarmy)美國陸軍戰役軍團。1943 年 10 月 1 日 為實施代號”霸王的行動而組建,司令為*霍奇斯。初駐英國的布利斯托爾。 1944 年 6 月諾曼第登陸戰役時,隸屬*盟國第二十一集團軍群,轄兩個步兵 師,在奧馬哈和猶他灘頭突擊登陸,隨即攻占瑟堡。同年 8 月轉隸*盟國第十 二集團軍群,參加法萊斯戰役。隨後在盟軍戰線中路向北突進,於 9 月中旬 進抵德境亞琛。1944 年 12 月至 1945 年 1 月,經歷阿登戰役。1945 年 3 月對 德軍發動最後攻勢時,下轄第三、第五、第七軍和第十八空降軍,共 4 個裝 甲師和 12 個步兵師。強渡萊茵河,攻占魯爾,在易北河托爾高與蘇軍會師。 1945 年 5 月調回美國,司令部駐紐約總督島(governorslnd)。
美國第十航空隊(tenthairforce)美國陸軍航空兵部隊。1942 年 2 月 組建於美國,3 月調赴印度,是大戰時美軍在南亞的主要作戰單位。由布裏 爾頓任司令,隸屬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部,戰術上由英國皇家空軍駐印司令 部及美英空軍東部聯合司令部(eac)指揮。主要任務是支援中國戰場的作戰, 保衛印度,運送戰略物資“飛越駝峰”(humproute,指喜馬拉雅山)到中國, 攻擊日軍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及交通運輸設施等。司令部曾先後駐於新 德裏、加爾各答等地。1942 年 6 月,該部重型轟炸機部隊赴中東作戰,轟炸 從義大利到非洲的軸心國補給線。同年 10 月,該部駐印基地部隊組成駐印空 軍特遣隊,參加了阿薩姆和北緬戰役。1944 年舌轉移到中國,參加對日作戰, 司令部駐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