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治安強化運動 日本侵略軍為變華北為“大東亞兵站基地”而進行的軍 事、政治、經濟、思想一元化的“總力戰”。1941 年 2 月,由*治安肅整運 動擴展而成。將華北劃為三種地區,在“治安區”(即淪陷區),以“清鄉” 為主,強化保甲製度,頒發良民證,推行連坐法,建立偽軍組織,並實施欺 騙懷柔,宣揚“王道樂上”,鞏固其占領統治;在“準治安區”(即遊擊區), 以“蠶食”為主,懷柔與恐怖並重,一方麵進行欺騙宣傳;一方麵強行平毀 村莊,製造“無人區”,將居民集中趕進四周築有高牆深溝的“人圈”,以 “陰止共軍入侵”,並不時派出快速部隊,進行“剔抉”搜檢;在“非治安 區”(即解放區)以“掃蕩”為主,實行*三光政策,企圖扼殺抗日軍民的生 存。至 1942 年秋,此運動在華北連續推行五次,均為抗日軍民所粉碎。
鄭孝胥(1860—1938)漢奸。字蘇戡。清末舉人。曾任清廷駐日公使館 書記官、大阪和神戶總領事、湖南布政使。辛亥革命後以請朝遺老自居。九·一 八亭變後,與日本聯絡,策劃復辟博儀帝位。1932 年任“滿洲國”國務總理 兼文教部總長。同年 9 月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簽訂《日滿議定書》, 出賣東北主權。1934 年 3 月溥儀稱帝後任“滿洲帝國”國務大臣。次年 5 月 下台。後在長春暴死。
鄭作民(1902—1940)中國將領。寅埔軍校畢業。曾參加北伐戰爭。1936 年授少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軍第二軍第九師師長。1937 年率 部參加淞滬會戰。1938 年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1939 年 11 月升任第二 軍副軍長。1940 年 2 月在廣西*崑崙關戰役中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中 將。
鄭位三(1902—1975)中國將領。原名植槐。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鄂豫 皖區黨委書記,領導軍民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9 年 12 月調任中共淮南區 委書記。次年 2 月兼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委。*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二師 政委。1943 年 9 月後,曾任新四軍第五師政委、中共豫鄂邊區委書記,致力 於鞏固和發展豫鄂邊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任中原軍區政委。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
鄭洞國(1903—1991)中國將領。字栓廷。黃埔軍校畢業。曾任國民政 府軍第四旅旅長。九·一八事變後,於 1938 年參加長城抗戰。抗日戰爭爆發 後,任第五十二軍第二師師長。1938 年參加台兒莊戰役。1939 年率部在桂南 地區抗擊日軍。1940 年 4 月任新編第十一軍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率部參 加棗宜戰役。1941 年 9 月調任第八軍軍長。1943 年 1 月改任新編第一軍軍長, 赴緬甸北部參加打通中印公路作戰。1944 年 5 月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翌 年投中將銜,任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直屬第三方麵軍副司令長官。抗戰勝利後, 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1948 年 10 月 19 日,率部在長春 向人民解放軍投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 副主席。
洗星海(1905—1945)中國作曲家。嶺南大學畢業。1931 年入巴黎音樂 學院深造。1935 年回國,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我們要抵抗》、 《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等救亡歌曲,抨擊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動政策,激勵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抗日戰爭爆發後,譜寫《保衛蘆溝 橋》等抗戰歌曲。淞滬會戰時,加入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二隊, 到各地進行抗日宣傳,同年 10 月到武漢參加郭沫著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 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任音樂科主任,主持武漢抗戰音樂歌詠活動。1938 年 11 月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193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 年 11 月到莫斯科,為電影《共產黨和八路軍》作曲配音,後因蘇德戰爭爆發, 未能回國。先後創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黃河大合唱》 等 400 多首救亡歌曲。1915 年 10 月 30 日在莫斯科病逝。
學生(students)1943 年 9 月德軍占領羅馬,使墨索裏尼重新上台的行 動計劃代號。是年 7 月 27 日希特勒下令製訂計劃,營救墨索裏尼,使他重新 上台繼續在義大利執政。9 月 8 日後部分實施。參見“軸心”、“橡樹”。
寶劍(sword)音譯“斯沃德”。美英盟軍諾曼第登陸灘頭代號之一。 屬英軍登陸區。位於韋斯特朗(ouistre-ham)以西,為一段低矮的沙質陡壁 下長約 2 英裏的海灘。在此灘頭的登陸作戰中,英國第三步兵師損失 630 人。
寶山保衛戰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保衛寶山縣城的戰鬥。1937 年 8 月 23 日,日軍在寶山縣城西北的川沙港等地登陸。9 月 4 日日軍向寶山縣城發 起攻擊,被中國守軍第九十八師挑子青營擊退。次日,日軍增兵後在日艦 30 餘艘、日機 20 餘架支援下發起總攻擊,姚子青率部誓死抵抗,血戰至 7 日, 全營 500 餘人犧牲。
宜昌戰役 也稱“鄂西戰役”。抗日戰爭中期中國軍隊抗擊日軍進犯鄂 西的防禦戰役。1942 年 4 月,日第十一軍為確保武漢安全、奪取洞庭湖產糧 區和停泊宜昌的中國船隻,調集 6 個師團和 1 個旅團約 10 萬人、200 架飛機, 發動此役。中國*第六戰區孫連仲部 14 個軍在中國空軍和美國第十四航空隊 支持下進行抗擊。5 月 5 日日軍開始進攻,先後占領安鄉、南縣、公安、宜 都等地,至 5 月 27 日進抵長陽和宜昌西岸,將停泊宜昌的船隻約 2 萬餘噸撈 至沙市。5 月 30 日中國軍隊在空軍支援下發起反攻,翌日起日軍開始全麵後 撤。6 月 8 日,中國軍隊光復宜部、枝江等地,雙方恢復原有態勢。此役日 軍傷亡萬餘人。
鄭孝胥(1860—1938)漢奸。字蘇戡。清末舉人。曾任清廷駐日公使館 書記官、大阪和神戶總領事、湖南布政使。辛亥革命後以請朝遺老自居。九·一 八亭變後,與日本聯絡,策劃復辟博儀帝位。1932 年任“滿洲國”國務總理 兼文教部總長。同年 9 月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簽訂《日滿議定書》, 出賣東北主權。1934 年 3 月溥儀稱帝後任“滿洲帝國”國務大臣。次年 5 月 下台。後在長春暴死。
鄭作民(1902—1940)中國將領。寅埔軍校畢業。曾參加北伐戰爭。1936 年授少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軍第二軍第九師師長。1937 年率 部參加淞滬會戰。1938 年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1939 年 11 月升任第二 軍副軍長。1940 年 2 月在廣西*崑崙關戰役中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中 將。
鄭位三(1902—1975)中國將領。原名植槐。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鄂豫 皖區黨委書記,領導軍民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9 年 12 月調任中共淮南區 委書記。次年 2 月兼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委。*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二師 政委。1943 年 9 月後,曾任新四軍第五師政委、中共豫鄂邊區委書記,致力 於鞏固和發展豫鄂邊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任中原軍區政委。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
鄭洞國(1903—1991)中國將領。字栓廷。黃埔軍校畢業。曾任國民政 府軍第四旅旅長。九·一八事變後,於 1938 年參加長城抗戰。抗日戰爭爆發 後,任第五十二軍第二師師長。1938 年參加台兒莊戰役。1939 年率部在桂南 地區抗擊日軍。1940 年 4 月任新編第十一軍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率部參 加棗宜戰役。1941 年 9 月調任第八軍軍長。1943 年 1 月改任新編第一軍軍長, 赴緬甸北部參加打通中印公路作戰。1944 年 5 月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翌 年投中將銜,任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直屬第三方麵軍副司令長官。抗戰勝利後, 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1948 年 10 月 19 日,率部在長春 向人民解放軍投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 副主席。
洗星海(1905—1945)中國作曲家。嶺南大學畢業。1931 年入巴黎音樂 學院深造。1935 年回國,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我們要抵抗》、 《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等救亡歌曲,抨擊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動政策,激勵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抗日戰爭爆發後,譜寫《保衛蘆溝 橋》等抗戰歌曲。淞滬會戰時,加入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二隊, 到各地進行抗日宣傳,同年 10 月到武漢參加郭沫著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 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任音樂科主任,主持武漢抗戰音樂歌詠活動。1938 年 11 月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193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 年 11 月到莫斯科,為電影《共產黨和八路軍》作曲配音,後因蘇德戰爭爆發, 未能回國。先後創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黃河大合唱》 等 400 多首救亡歌曲。1915 年 10 月 30 日在莫斯科病逝。
學生(students)1943 年 9 月德軍占領羅馬,使墨索裏尼重新上台的行 動計劃代號。是年 7 月 27 日希特勒下令製訂計劃,營救墨索裏尼,使他重新 上台繼續在義大利執政。9 月 8 日後部分實施。參見“軸心”、“橡樹”。
寶劍(sword)音譯“斯沃德”。美英盟軍諾曼第登陸灘頭代號之一。 屬英軍登陸區。位於韋斯特朗(ouistre-ham)以西,為一段低矮的沙質陡壁 下長約 2 英裏的海灘。在此灘頭的登陸作戰中,英國第三步兵師損失 630 人。
寶山保衛戰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保衛寶山縣城的戰鬥。1937 年 8 月 23 日,日軍在寶山縣城西北的川沙港等地登陸。9 月 4 日日軍向寶山縣城發 起攻擊,被中國守軍第九十八師挑子青營擊退。次日,日軍增兵後在日艦 30 餘艘、日機 20 餘架支援下發起總攻擊,姚子青率部誓死抵抗,血戰至 7 日, 全營 500 餘人犧牲。
宜昌戰役 也稱“鄂西戰役”。抗日戰爭中期中國軍隊抗擊日軍進犯鄂 西的防禦戰役。1942 年 4 月,日第十一軍為確保武漢安全、奪取洞庭湖產糧 區和停泊宜昌的中國船隻,調集 6 個師團和 1 個旅團約 10 萬人、200 架飛機, 發動此役。中國*第六戰區孫連仲部 14 個軍在中國空軍和美國第十四航空隊 支持下進行抗擊。5 月 5 日日軍開始進攻,先後占領安鄉、南縣、公安、宜 都等地,至 5 月 27 日進抵長陽和宜昌西岸,將停泊宜昌的船隻約 2 萬餘噸撈 至沙市。5 月 30 日中國軍隊在空軍支援下發起反攻,翌日起日軍開始全麵後 撤。6 月 8 日,中國軍隊光復宜部、枝江等地,雙方恢復原有態勢。此役日 軍傷亡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