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瀾(1872—1955)中國愛國民主人士。字表方。早年留學日本,曾任 四川省省長、成都大學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綱領。1939 年 11 月與黃炎培等發起成立統一建 國同誌會。1941 年該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主席。力主對外堅持抗 戰,反對妥協,對內堅持團結,反對分裂。1944 年改任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倡議組織民主憲政促進會,提出爭取民主團結,反對分裂內戰的方針。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雲逸(1892—1974)中國將領。原名運鎰,又名勝之。廣東陸軍速成 學校畢業。192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 年同鄧小平等在廣西參加領導百色 起義。曾任紅七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紅軍總司令部作戰 部部長。1934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日。抗日戰爭爆發後,受中共中央派遣, 往返於廣州、香港等地向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 作。1938 年春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率部進入皖南抗日前線。 次年 5 月兼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領導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挺進皖東 敵後,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挫敗日偽軍的多次“掃蕩、鞏固和發展了誰 南抗日根據地。1941 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領導 重建新四軍軍部並開展反“掃蕩”、反“清鄉”鬥爭,1943 年後兼任抗日軍 政大學第八分校校長。抗戰勝利後,曾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司令 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監察委 員會副書記。1955 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張文彬(1910—1944)中國共產黨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原名純清。 192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五軍政委、紅三軍團保衛局長。參加長征。 後任毛澤東秘書。1936 年 8 月,攜毛澤東給楊虎城的親筆信前往西安,促成 西北軍與工農紅軍達成停火協議。*西安事變發生後,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四 人中共代表團,致力於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中共中央洛 川會議。以後歷任中共南方臨時工委書記、廣東省委書記、粵北省委書記、 南方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41 年香港淪陷後,曾組織營救困滯在香港的 民主人士和英、美等國際友人。1942 年到東江抗日遊擊根據地,成立廣東軍 政委員會和東江人民抗日遊擊縱隊,統一領導廣東的敵後武裝鬥爭。同年 6 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後犧牲於江西泰和國民黨監獄。
張發奎(1896—1980)中國將領。字向華。武昌第三陸軍中學畢業。北 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二方麵軍總指揮。九·一八事變後 曾赴歐美考察軍事。1936 年授中將加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戰區 右翼軍息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率部駐守浦東、滬西一帶,參加*淞滬會 戰。1938 年任第九戰區第二兵團司令,參加*武漢會戰。同年 12 月起任第四 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軍事,曾在粵北和廣西崑侖關重創日軍。1945 年 3 月改任第二方麵軍司令官,收復邕寧、龍州、憑祥等地。日本投降後,主持 華南戰區受降事宜,旋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主任,投二級上將銜。 1949 年初,任中國陸軍總司令。同年 7 月赴香港定居。
張達誌(1911—1992)中國將領。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十五 軍團師政委,在陝北進行革命武裝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 ○師警備第六團政委,隨軍轉戰晉西北和冀中,開民抗日遊擊戰爭。1938 年 率部進入綏遠,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歷任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 塞北軍分區副政委、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政委。領導軍民開展反“掃蕩”鬥 爭,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抗戰勝利後,曾任陝北軍區司令員、第一野戰軍 第一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公安部隊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 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自忠(1891—1940)中國將領。字藎忱。濟南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曾 任馮玉祥西北軍學兵團長。1930 年 11 月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兼張 家口警備司令。1933 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1935 年授中將街。同年華北事變 後,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和天津市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代理冀察政務委 員會委員長、北平(今北京)市長兼第五十九軍軍長。1938 年 3 月,在*台 兒莊戰役中,率部增援臨沂,重創日軍第五師團,4 月升任第二十七軍團軍 團長。同年 9 月,參加武漢會戰,轉戰豫南、鄂北一帶。10 月擢升第三十三 集團軍總司令,後又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39 年春率部參加京 山、鍾祥等戰役。同年 5 月授中將加上將銜,參與指揮鄂北戰役,1940 張自 忠年 5 月在棗宜戰役中率部由宜城渡襄河截擊日軍,激戰 9 晝夜,16 日在南 瓜店與將士 300 人同時壯烈殉國,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並追贈為上將。 1982 年 4 月 16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張伯倫(neville插mbein,1869—1940)英國首相(1937—1940)。 約瑟夫·張伯倫(joseph插mberin,1836—1914)之子,奧斯汀·張伯 倫(austen插m-bein,1863—1937)之異母弟。畢業於伯明罕梅森學院。 1915 年任伯明罕市長,1918 年起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16 年曾短期任國民 兵沒總監,1922—1937 年曆任郵政總長、衛生大臣和財政大臣。1937 年 5 月繼*鮑爾溫為保守黨領袖,任首相。精於行政管理,昧於外交戰略而又剛愎 自用。首相任內張伯倫頑固推行縱容德、意、日侵略的*綏靖政策。1938 年 9 月 3 次飛赴德國麵見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定》,出賣扳克斯洛伐克。1939 年 3 月德國進占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後,轉而聲明一旦波蘭等國遭受侵略將給 予武裝支援的保證,並開始在國內徵兵。1939 年 9 月德國進攻波蘭後被迫對 德宣戰,但沒有在西線採取任何重大軍事行動。1940 年 5 月德國相繼侵入挪 威和低地國家後,完全失去公眾和議會的信任,被迫辭職。後在邱吉爾的聯 合政府中任樞密院長,10 月因病辭職,不久病逝。
張雲逸(1892—1974)中國將領。原名運鎰,又名勝之。廣東陸軍速成 學校畢業。192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 年同鄧小平等在廣西參加領導百色 起義。曾任紅七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紅軍總司令部作戰 部部長。1934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日。抗日戰爭爆發後,受中共中央派遣, 往返於廣州、香港等地向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 作。1938 年春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率部進入皖南抗日前線。 次年 5 月兼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領導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挺進皖東 敵後,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挫敗日偽軍的多次“掃蕩、鞏固和發展了誰 南抗日根據地。1941 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領導 重建新四軍軍部並開展反“掃蕩”、反“清鄉”鬥爭,1943 年後兼任抗日軍 政大學第八分校校長。抗戰勝利後,曾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司令 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監察委 員會副書記。1955 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張文彬(1910—1944)中國共產黨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原名純清。 192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五軍政委、紅三軍團保衛局長。參加長征。 後任毛澤東秘書。1936 年 8 月,攜毛澤東給楊虎城的親筆信前往西安,促成 西北軍與工農紅軍達成停火協議。*西安事變發生後,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四 人中共代表團,致力於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中共中央洛 川會議。以後歷任中共南方臨時工委書記、廣東省委書記、粵北省委書記、 南方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41 年香港淪陷後,曾組織營救困滯在香港的 民主人士和英、美等國際友人。1942 年到東江抗日遊擊根據地,成立廣東軍 政委員會和東江人民抗日遊擊縱隊,統一領導廣東的敵後武裝鬥爭。同年 6 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後犧牲於江西泰和國民黨監獄。
張發奎(1896—1980)中國將領。字向華。武昌第三陸軍中學畢業。北 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二方麵軍總指揮。九·一八事變後 曾赴歐美考察軍事。1936 年授中將加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戰區 右翼軍息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率部駐守浦東、滬西一帶,參加*淞滬會 戰。1938 年任第九戰區第二兵團司令,參加*武漢會戰。同年 12 月起任第四 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軍事,曾在粵北和廣西崑侖關重創日軍。1945 年 3 月改任第二方麵軍司令官,收復邕寧、龍州、憑祥等地。日本投降後,主持 華南戰區受降事宜,旋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主任,投二級上將銜。 1949 年初,任中國陸軍總司令。同年 7 月赴香港定居。
張達誌(1911—1992)中國將領。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十五 軍團師政委,在陝北進行革命武裝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 ○師警備第六團政委,隨軍轉戰晉西北和冀中,開民抗日遊擊戰爭。1938 年 率部進入綏遠,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歷任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 塞北軍分區副政委、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政委。領導軍民開展反“掃蕩”鬥 爭,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抗戰勝利後,曾任陝北軍區司令員、第一野戰軍 第一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公安部隊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 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自忠(1891—1940)中國將領。字藎忱。濟南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曾 任馮玉祥西北軍學兵團長。1930 年 11 月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兼張 家口警備司令。1933 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1935 年授中將街。同年華北事變 後,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和天津市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代理冀察政務委 員會委員長、北平(今北京)市長兼第五十九軍軍長。1938 年 3 月,在*台 兒莊戰役中,率部增援臨沂,重創日軍第五師團,4 月升任第二十七軍團軍 團長。同年 9 月,參加武漢會戰,轉戰豫南、鄂北一帶。10 月擢升第三十三 集團軍總司令,後又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39 年春率部參加京 山、鍾祥等戰役。同年 5 月授中將加上將銜,參與指揮鄂北戰役,1940 張自 忠年 5 月在棗宜戰役中率部由宜城渡襄河截擊日軍,激戰 9 晝夜,16 日在南 瓜店與將士 300 人同時壯烈殉國,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並追贈為上將。 1982 年 4 月 16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張伯倫(neville插mbein,1869—1940)英國首相(1937—1940)。 約瑟夫·張伯倫(joseph插mberin,1836—1914)之子,奧斯汀·張伯 倫(austen插m-bein,1863—1937)之異母弟。畢業於伯明罕梅森學院。 1915 年任伯明罕市長,1918 年起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16 年曾短期任國民 兵沒總監,1922—1937 年曆任郵政總長、衛生大臣和財政大臣。1937 年 5 月繼*鮑爾溫為保守黨領袖,任首相。精於行政管理,昧於外交戰略而又剛愎 自用。首相任內張伯倫頑固推行縱容德、意、日侵略的*綏靖政策。1938 年 9 月 3 次飛赴德國麵見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定》,出賣扳克斯洛伐克。1939 年 3 月德國進占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後,轉而聲明一旦波蘭等國遭受侵略將給 予武裝支援的保證,並開始在國內徵兵。1939 年 9 月德國進攻波蘭後被迫對 德宣戰,但沒有在西線採取任何重大軍事行動。1940 年 5 月德國相繼侵入挪 威和低地國家後,完全失去公眾和議會的信任,被迫辭職。後在邱吉爾的聯 合政府中任樞密院長,10 月因病辭職,不久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