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滬西反日大罷工 1932 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上海滬西地區 17 家 日本紗廠 4 萬餘工人為反對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而舉行的反日大罷工。1 月 30 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滬西反日罷工委員會和義勇軍、救護隊、 運輸隊,封鎖日廠,檢查日貨,積極支持第十九路軍對日作戰。罷工堅持兩 月餘,中華蘇維埃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曾贈款萬餘元支援其鬥爭。
沈鈞儒(1875—1963)中國愛國民主人士。字秉甫,號衡山。畢業於日 本東京私立法政大學。曾任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九·一八事變後,支持第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1933 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法律委員,進行反 蔣抗日活動。1935 年底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任執行委員,發表宣言 支持一二·九學生運動。次年 5 月與宋慶齡、馬相伯等領導成立*全國備界救 國聯合會,任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 11 月與鄒韜奮、李公樸等被國民政 府逮捕,為“七君子”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獲釋。1937 年 12 月在漢口組 織抗敵救亡總會,任主席。1938 年與鄒韜奮創辦《全民抗戰》三日刊,並任 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 年倡議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 年任民盟中央 常委。抗戰勝利後,任中國人民救國會主席,積極參加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沈雁冰(1896—1981)中國作家。原名德鴻,筆名茅盾。1916 年北京大 學預科畢業,1921 年先後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1930 年參加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曾任執行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武漢、長沙、九龍 等地,主編《文藝陣地》雜誌及《立報》副刊《言林》等,進行抗日救亡運 動。1938 年 3 月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39 年春到新疆學院任 教,並任新疆各族文化協會聯合會主席,次年 5 月去延安參觀,並在魯迅文 藝學院講學。後任國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1941 年皖南事變後去香 港,創辦《筆讀》雜誌。日軍占領香港後,轉赴桂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後,曾任中國作協主席、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作品編為《茅盾文 集》。
瀋陽審判 1956 年 6—7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對關 押在華的重要日本戰犯進行的審判。袁光任審判長,王之平任首席檢查官, 在 6 月 9—19 日和 7 月 1—20 日的兩個階段審判中,先後對日本前第一一七 師團長鈴木啟久等 8 名戰犯和“滿洲國”總務長官武部六藏等 28 名戰犯的戰 爭罪行進行了審訊,並對他們分別作出 12—20 年徒刑的判決。
完作戰 日軍製定的緬甸南部作戰計劃代號,1944 年 5 月日本第二十八 軍製訂以此為代號的計劃,將駐防區分為持久作戰地帶、機動決戰地帶和反 擊地帶,並決定確保仁安羌和若開至伊洛瓦底江口的重要地區。8 月,在*烏 號作戰已失敗的情況下,日第二十八軍調整部署,完成作戰準備。1945 年 1 月 3 日,盟軍在阿恰布(akyab,即今實兌)登陸,揭開此戰序幕。日第二十 八軍節節敗退,4 月 20 日棄守仁安羌。5 月 2 日,仰光光復。該計劃失敗。
宋子文(1894—1971)中國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外交家,早年留學美國, 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 行政院副院長。九·一八事變後多次發表演講,揭露日本侵華罪行。1932 年 資助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一度代理行政院院長。支持蔣介石發動“剿共” 戰爭,籌措內戰經費。1933 年與美國簽訂 5000 萬美元的棉麥貸款,1936 年* 西安事變中,參加同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周恩來的和平談判。抗日戰 爭爆發後,作為蔣介石的私人代表,於 1940 年初往美國爭取援助。1941 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外交部長。次年 1 月以中國政府代表身份到華盛頓簽署* 《聯合國家宣言》。6 月簽訂《中美租借協定》,得 6 億美元借款。1944 年 12 月任代理行政院院長。1945 年 3 月率中國代表團到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 會議,當選為會議四主席之一。同年 6 月任行政院長。1946 年 8 月在莫斯科 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9 年去法國,後長期寓居美國。
宋任窮(1909—)中國將領。192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二十八軍 政委。1931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日。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 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與指揮*七亙村伏擊戰和*黃崖底伏擊戰,重創日軍 第二十師團。1938 年初率騎兵團挺進冀南。歷任東進縱隊政委、冀南軍區司 令員兼政委、中共冀南區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領導軍民開展反“掃蕩”、 反“蠶食”鬥爭。1944 年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代理書記, 堅持平原遊擊戰爭,開展對日戰略反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三 副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瀋陽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組織部 長。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宋慶齡(1893—1981)*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和*保衛中國同盟領導人。早 年留學美國,畢業於衛斯理女子大學。1915 年與孫中山結婚。1926 年被選為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九·一八事變後,堅決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反 共軍事“圍剿”。1932 年 12 月,與魯迅、蔡元培、楊杏佛等在上海發起組 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全國執行委員會主席,保護和營救大批共產黨員和 愛國民主人士。1934 年領銜簽名發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國人民對宋慶齡 日作戰的基本綱領》。1935 年與何香凝等率先響應中共中央發表的《八一宣 言》。1936 年 5 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全國各界救國 聯合會,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抗日戰爭爆發後,於 1938 年 6 月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醫藥工作和兒童保育工作,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輸送大量醫藥器材。為千百萬難民、兒童, 募集大量救濟物資。並幫助白求恩等國際友人前往解放區,抗戰勝利後,在 上海創辦中國福利基金會,建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大常 委會副委員長。1981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 遺著編有《宋慶齡選集》。
沈鈞儒(1875—1963)中國愛國民主人士。字秉甫,號衡山。畢業於日 本東京私立法政大學。曾任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九·一八事變後,支持第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1933 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法律委員,進行反 蔣抗日活動。1935 年底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任執行委員,發表宣言 支持一二·九學生運動。次年 5 月與宋慶齡、馬相伯等領導成立*全國備界救 國聯合會,任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 11 月與鄒韜奮、李公樸等被國民政 府逮捕,為“七君子”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獲釋。1937 年 12 月在漢口組 織抗敵救亡總會,任主席。1938 年與鄒韜奮創辦《全民抗戰》三日刊,並任 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 年倡議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 年任民盟中央 常委。抗戰勝利後,任中國人民救國會主席,積極參加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沈雁冰(1896—1981)中國作家。原名德鴻,筆名茅盾。1916 年北京大 學預科畢業,1921 年先後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1930 年參加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曾任執行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武漢、長沙、九龍 等地,主編《文藝陣地》雜誌及《立報》副刊《言林》等,進行抗日救亡運 動。1938 年 3 月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39 年春到新疆學院任 教,並任新疆各族文化協會聯合會主席,次年 5 月去延安參觀,並在魯迅文 藝學院講學。後任國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1941 年皖南事變後去香 港,創辦《筆讀》雜誌。日軍占領香港後,轉赴桂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後,曾任中國作協主席、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作品編為《茅盾文 集》。
瀋陽審判 1956 年 6—7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對關 押在華的重要日本戰犯進行的審判。袁光任審判長,王之平任首席檢查官, 在 6 月 9—19 日和 7 月 1—20 日的兩個階段審判中,先後對日本前第一一七 師團長鈴木啟久等 8 名戰犯和“滿洲國”總務長官武部六藏等 28 名戰犯的戰 爭罪行進行了審訊,並對他們分別作出 12—20 年徒刑的判決。
完作戰 日軍製定的緬甸南部作戰計劃代號,1944 年 5 月日本第二十八 軍製訂以此為代號的計劃,將駐防區分為持久作戰地帶、機動決戰地帶和反 擊地帶,並決定確保仁安羌和若開至伊洛瓦底江口的重要地區。8 月,在*烏 號作戰已失敗的情況下,日第二十八軍調整部署,完成作戰準備。1945 年 1 月 3 日,盟軍在阿恰布(akyab,即今實兌)登陸,揭開此戰序幕。日第二十 八軍節節敗退,4 月 20 日棄守仁安羌。5 月 2 日,仰光光復。該計劃失敗。
宋子文(1894—1971)中國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外交家,早年留學美國, 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 行政院副院長。九·一八事變後多次發表演講,揭露日本侵華罪行。1932 年 資助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一度代理行政院院長。支持蔣介石發動“剿共” 戰爭,籌措內戰經費。1933 年與美國簽訂 5000 萬美元的棉麥貸款,1936 年* 西安事變中,參加同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周恩來的和平談判。抗日戰 爭爆發後,作為蔣介石的私人代表,於 1940 年初往美國爭取援助。1941 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外交部長。次年 1 月以中國政府代表身份到華盛頓簽署* 《聯合國家宣言》。6 月簽訂《中美租借協定》,得 6 億美元借款。1944 年 12 月任代理行政院院長。1945 年 3 月率中國代表團到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 會議,當選為會議四主席之一。同年 6 月任行政院長。1946 年 8 月在莫斯科 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9 年去法國,後長期寓居美國。
宋任窮(1909—)中國將領。192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二十八軍 政委。1931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日。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 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與指揮*七亙村伏擊戰和*黃崖底伏擊戰,重創日軍 第二十師團。1938 年初率騎兵團挺進冀南。歷任東進縱隊政委、冀南軍區司 令員兼政委、中共冀南區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領導軍民開展反“掃蕩”、 反“蠶食”鬥爭。1944 年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代理書記, 堅持平原遊擊戰爭,開展對日戰略反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三 副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瀋陽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組織部 長。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宋慶齡(1893—1981)*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和*保衛中國同盟領導人。早 年留學美國,畢業於衛斯理女子大學。1915 年與孫中山結婚。1926 年被選為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九·一八事變後,堅決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反 共軍事“圍剿”。1932 年 12 月,與魯迅、蔡元培、楊杏佛等在上海發起組 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全國執行委員會主席,保護和營救大批共產黨員和 愛國民主人士。1934 年領銜簽名發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國人民對宋慶齡 日作戰的基本綱領》。1935 年與何香凝等率先響應中共中央發表的《八一宣 言》。1936 年 5 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全國各界救國 聯合會,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抗日戰爭爆發後,於 1938 年 6 月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醫藥工作和兒童保育工作,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輸送大量醫藥器材。為千百萬難民、兒童, 募集大量救濟物資。並幫助白求恩等國際友人前往解放區,抗戰勝利後,在 上海創辦中國福利基金會,建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大常 委會副委員長。1981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 遺著編有《宋慶齡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