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花園(garden)盟軍 1944 年 9 月在荷蘭實施進攻戰役的地麵突擊行動 代號。與代號*市場的行動協同,統稱“市場一花園”,成為*荷蘭戰役第一 階段攻勢的代號。該行動計劃由蒙哥馬利提出,得到艾森豪支持。計劃 在空降兵實施“市場”行動奪取馬斯河、瓦爾河、運河與下菜茵河的橋樑之 後,以英國第三十軍(1 個裝甲師、2 個步兵師和 1 個獨立坦克旅)在 3.2 公裏的狹窄正麵突破德軍防線,以閃電式攻勢向北突迸至阿納姆,打通一條 85 公裏長的走廊,為兩側英軍跟進擴大走廊創造條件。9 月 18 日,繼“市場” 行動之後開始實施。當天和 20 日,先後與美空降兵會師於艾恩德霍文和奈梅 亨地區。但因空降兵未能奪取所有橋樑,突進速度遲緩,未能及時與在阿納 姆地區的英空降兵會合。27 日,英軍進抵下萊茵河南岸後被迫轉入防禦,朱 全部達到預定作戰目標。
花岡慘案 日本軍國主義者殘害中國勞工事件。1944 年 7 月至 1945 年 5 月,先後有 3 批 984 名被俘的中國士兵以及強征的中國工人,被押送到日 本秋田縣花岡礦山作苦工。1945 年 6 月 30 日,中國勞工不堪非人待遇,打 死 3 名日本監工和 1 名翻譯、工名漢好後,逃到附近山上。日本當局出動全 縣軍警搜捅,4 天之中打死 97 人。據戰後調查,在花岡礦山遭到虐殺的中國 勞工,已發現遺骨者就有 560 人。1948 年 3 月 1 日,駐日美軍第八軍軍事法 庭對此案作了審判,慘案製造者伊勢、福田、清水被判處死刑,河野等 3 人 被判徒刑。
花園口決堤事件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決黃河堤以阻止日軍的事 件。1938 年 6 月初日軍占領河南開封後即準備奪取鄭州。蔣介石採納部下建 議,命新編第八師於 6 月 9 日炸毀鄭州以北花園口黃河大堤,決黃河水南流, 企圖阻擋日軍前進。花園口決堤雖在軍事上迫使日軍改變沿隴海鐵路西進計 劃,轉由大別山北麓西進平漢鐵路進攻武漢,但釀成歷史上黃河最嚴重的改 道,給豫、皖、蘇三省 44 個縣人民造成巨大災難。據統計,這次決堤淹死 89 萬人。大水過後,已 4 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變為荒涼貧清的黃泛區。
芬什哈芬之戰 太平洋戰爭期間盟軍收復紐幾內亞中的一次進攻戰 役。芬什哈芬(finsehliafen)位於紐幾內亞東端,是日軍後勤基地,駐有 4000 人。1943 年 9 月 22 日,澳大利亞第九師在其北麵海岸進行登陸,日軍 退守附近高地。10 月 1 日澳軍攻占芬什哈芬。10 月中旬,日軍第二十師團主 力馳援抵達高地,多次組織反擊,均受挫。盟軍增援部隊開到芬什哈芬後, 於 11 月 16 日開始進攻,26 日攻占高地。日軍又以附近村鎮為據點組織死守。 隨著盟軍攻勢加強,日軍最後撤往西奧(sio)地區,日軍傷亡僅第二十師團 即達 5500 餘人。
蒼鷺(fiselireiher)1942 年 7—9 月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和進而突擊 阿斯特拉罕的戰役計劃代號。規定殲滅史達林格勒城下蘇軍,爾後以*b 集團 軍群坦克和摩托化兵團沿伏爾加河向南發展,攻占阿斯特拉罕。由於蘇軍的 頑強抵抗,此計劃目標未能實現,並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德軍的失敗而最終 破產。
蒼龍號航空母艦 日本航空母艦。吳港海軍工廠製造。7 年 12 月竣工。 標準排水量 1.59 萬噸,最高航速 34.5 節,可載飛機 73 架。1938 年 10 月參 加侵華戰爭,支援日軍在廣東省大亞灣登陸。1941 年 12 月參加襲擊珍珠港, 挑起太平洋戰爭。爾後支援日軍攻占威克島。1942 年 2 月參加攻擊澳大利亞 的達爾文港。繼而掩護日軍登陸爪哇。3 月底進入印度洋。4 月初參加科倫坡 襲擊戰和亭可馬裏襲擊戰。後返回本上。同年 6 月,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 艦長以下 718 人死亡。
芳澤謙吉(1874—1965)日本外務大臣(1932 年)。1899 年東京帝國 大學畢業後入外務省。先後在駐中國廈門、上海、牛莊和英國倫敦使領館任 職。歷任外務省政務局、亞洲局和歐美局局長。1923 年 5 月任駐華公使。1930 年調任駐法大使。九·一八事變後,作為駐國際聯盟代表,竭力為日本的侵 略行為辯護。1932 年就任犬養內閣的外務大臣,迫於國際輿論的壓力曾延期 承認“滿洲國”。1936 年任“政友會”顧問,同年出席泛太平洋會議。1940 年底赴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談判石油供應問題。1 年 10 月出任 駐法屬印度支那大使。1945 年任外交顧問及樞密顧問官。戰後曾受解除公職 處分。著有《外交六十年》等。
蘆溝橋事變 即“七七事變”。
勞倫斯(ernestondwrence,1901—1958)美國物理學家。畢業 於南達科培大學,後入明尼蘇達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深造。1925 年獲那魯大學 博士學位,並在耶魯大學任物理學助教。後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副教授。9 年 開始研製回旋加速器。1930 年任教授。在伯克利建立輻射實驗室,1936 年任 室主任。在其回旋加速器中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元素鎝。1939 年獲諾貝 爾物理學獎。大戰期間,參與*曼哈頓計劃,主管用電磁法分離製造原子彈用 的鈾-235。除核物理方麵,還發明彩色電視顯像管。加利福尼亞大學在伯克 利和利弗莫爾的實驗室和第 103 號元素鐒,均以其名字命名。
勞希寧(herjnaniirausclining,1887—1982)德國納粹黨頭目。早年 在慕尼黑和柏林攻讀音樂、歷史和日耳曼語。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 在波蘭組建並領導德意誌文化小組。1926 年移居但澤,1932 年加入納粹黨, 旋為希特勒的密友。1932 年 5 月任但澤市參議院主席和納粹黨領袖。次年 8 月 5 日以該市名義同波蘭簽訂條約,保證了德國在當地的利益。後對法西斯 主義漸生懷疑,於 1935 年流亡瑞士,出版揭露希特勒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期曾遭蓋世大保追捕。戰後於 1948 年定居美國俄勒岡務農。
花岡慘案 日本軍國主義者殘害中國勞工事件。1944 年 7 月至 1945 年 5 月,先後有 3 批 984 名被俘的中國士兵以及強征的中國工人,被押送到日 本秋田縣花岡礦山作苦工。1945 年 6 月 30 日,中國勞工不堪非人待遇,打 死 3 名日本監工和 1 名翻譯、工名漢好後,逃到附近山上。日本當局出動全 縣軍警搜捅,4 天之中打死 97 人。據戰後調查,在花岡礦山遭到虐殺的中國 勞工,已發現遺骨者就有 560 人。1948 年 3 月 1 日,駐日美軍第八軍軍事法 庭對此案作了審判,慘案製造者伊勢、福田、清水被判處死刑,河野等 3 人 被判徒刑。
花園口決堤事件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決黃河堤以阻止日軍的事 件。1938 年 6 月初日軍占領河南開封後即準備奪取鄭州。蔣介石採納部下建 議,命新編第八師於 6 月 9 日炸毀鄭州以北花園口黃河大堤,決黃河水南流, 企圖阻擋日軍前進。花園口決堤雖在軍事上迫使日軍改變沿隴海鐵路西進計 劃,轉由大別山北麓西進平漢鐵路進攻武漢,但釀成歷史上黃河最嚴重的改 道,給豫、皖、蘇三省 44 個縣人民造成巨大災難。據統計,這次決堤淹死 89 萬人。大水過後,已 4 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變為荒涼貧清的黃泛區。
芬什哈芬之戰 太平洋戰爭期間盟軍收復紐幾內亞中的一次進攻戰 役。芬什哈芬(finsehliafen)位於紐幾內亞東端,是日軍後勤基地,駐有 4000 人。1943 年 9 月 22 日,澳大利亞第九師在其北麵海岸進行登陸,日軍 退守附近高地。10 月 1 日澳軍攻占芬什哈芬。10 月中旬,日軍第二十師團主 力馳援抵達高地,多次組織反擊,均受挫。盟軍增援部隊開到芬什哈芬後, 於 11 月 16 日開始進攻,26 日攻占高地。日軍又以附近村鎮為據點組織死守。 隨著盟軍攻勢加強,日軍最後撤往西奧(sio)地區,日軍傷亡僅第二十師團 即達 5500 餘人。
蒼鷺(fiselireiher)1942 年 7—9 月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和進而突擊 阿斯特拉罕的戰役計劃代號。規定殲滅史達林格勒城下蘇軍,爾後以*b 集團 軍群坦克和摩托化兵團沿伏爾加河向南發展,攻占阿斯特拉罕。由於蘇軍的 頑強抵抗,此計劃目標未能實現,並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德軍的失敗而最終 破產。
蒼龍號航空母艦 日本航空母艦。吳港海軍工廠製造。7 年 12 月竣工。 標準排水量 1.59 萬噸,最高航速 34.5 節,可載飛機 73 架。1938 年 10 月參 加侵華戰爭,支援日軍在廣東省大亞灣登陸。1941 年 12 月參加襲擊珍珠港, 挑起太平洋戰爭。爾後支援日軍攻占威克島。1942 年 2 月參加攻擊澳大利亞 的達爾文港。繼而掩護日軍登陸爪哇。3 月底進入印度洋。4 月初參加科倫坡 襲擊戰和亭可馬裏襲擊戰。後返回本上。同年 6 月,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 艦長以下 718 人死亡。
芳澤謙吉(1874—1965)日本外務大臣(1932 年)。1899 年東京帝國 大學畢業後入外務省。先後在駐中國廈門、上海、牛莊和英國倫敦使領館任 職。歷任外務省政務局、亞洲局和歐美局局長。1923 年 5 月任駐華公使。1930 年調任駐法大使。九·一八事變後,作為駐國際聯盟代表,竭力為日本的侵 略行為辯護。1932 年就任犬養內閣的外務大臣,迫於國際輿論的壓力曾延期 承認“滿洲國”。1936 年任“政友會”顧問,同年出席泛太平洋會議。1940 年底赴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談判石油供應問題。1 年 10 月出任 駐法屬印度支那大使。1945 年任外交顧問及樞密顧問官。戰後曾受解除公職 處分。著有《外交六十年》等。
蘆溝橋事變 即“七七事變”。
勞倫斯(ernestondwrence,1901—1958)美國物理學家。畢業 於南達科培大學,後入明尼蘇達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深造。1925 年獲那魯大學 博士學位,並在耶魯大學任物理學助教。後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副教授。9 年 開始研製回旋加速器。1930 年任教授。在伯克利建立輻射實驗室,1936 年任 室主任。在其回旋加速器中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元素鎝。1939 年獲諾貝 爾物理學獎。大戰期間,參與*曼哈頓計劃,主管用電磁法分離製造原子彈用 的鈾-235。除核物理方麵,還發明彩色電視顯像管。加利福尼亞大學在伯克 利和利弗莫爾的實驗室和第 103 號元素鐒,均以其名字命名。
勞希寧(herjnaniirausclining,1887—1982)德國納粹黨頭目。早年 在慕尼黑和柏林攻讀音樂、歷史和日耳曼語。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 在波蘭組建並領導德意誌文化小組。1926 年移居但澤,1932 年加入納粹黨, 旋為希特勒的密友。1932 年 5 月任但澤市參議院主席和納粹黨領袖。次年 8 月 5 日以該市名義同波蘭簽訂條約,保證了德國在當地的利益。後對法西斯 主義漸生懷疑,於 1935 年流亡瑞士,出版揭露希特勒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期曾遭蓋世大保追捕。戰後於 1948 年定居美國俄勒岡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