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立人(1900—1990)中國將領。早年留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弗吉尼 亞軍校。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稅警團團長。1937 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任 國民政府軍第三十八師師長。1941 年初所部編入*中國遠征軍,2 月率部在緬 甸伊洛瓦底江戰線仁安羌附近解救被圍英軍,獲英國皇家勳章。1942 年夏所 部撤至印度境內,任*中國駐印軍新編三十八師師長。1944 年 5 月任新編第 一軍軍長,8 月在*緬北戰役中攻克重鎮密支那。1945 年 1 月,率部攻克芒友, 並與中國遠征軍會師,打通中印公路。同年 3 月授少將銜。日本投降前夕, 率部回國進駐廣州。抗戰勝利後,任東北保安副司令兼長春防衛司令、陸軍 副總司令。1948 年授中將銜,1949 年去台灣,曾任台灣當局陸軍總司令,“總 統府”參軍長。1955 年因涉嫌屏東駐軍兵變捉蔣(介石)未遂事件遭長期軟 禁。1988 年被宣布恢復自由。
孫連仲(1893—1990)中國將領。字仿魯。行伍出身。曾任國民聯軍第 十四路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青海省政府主 席、甘肅省政府代主席、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兼第二十五師師長。1931 年參 加對中央蘇區的“圍剿”。1935 年投中將銜,次年授中將加上將銜。抗日戰 爭爆發後,任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在平漢路北段指揮所部抵抗日 軍的進攻。1938 年率部參加*台兒莊戰役,曾赴台兒莊內督戰。1939 年起, 歷任第一、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六、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北省政府 主席。日本投降後,主持華北平津地區受降事宜。1946 年任保定綏靖公署主 任。1949 年去台灣,曾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 員。
孫蔚如(1896—1979)中國將領。陝西陸軍測量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革 命軍第十軍參謀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一致對外抗日,在駐防陝南期間 與紅軍訂立互不侵犯協定。*西安事變時,任西安戒嚴司令、抗日援綏第一軍 團軍團長,贊成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後任第三十八軍軍長兼陝西省政府主 席。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參加保定、娘子關和忻口等戰役。1936 年授中將 銜。1938 年 6 月任第三十一軍團軍團長。1939 年 2 月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次年奉命守備晉南中條山地區,先後粉碎日軍十一次“掃蕩”。1941 年曾收 復鄭州。1944 年 9 月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次年 6 月升任第六戰區司令長 官。日本投降後,主持武漢地區受降事宜。後任武漢行營副主任。大陸解放 前夕拒絕去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陝西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 委員、民革中央常委。
七畫
[一]
麥考利夫(anthonyclementmcauliffe,1898—1975)美國將領。1918 年畢業於西點軍校,同年入陸軍航空兵服役。大戰期間歷任步兵師師長和空 降師師長。1944 年晉升少將。同年在阿登戰役中,率第一○一空降師在巴斯 托尼(bastogne)成功地進行了防禦。後率部入義大利作戰。戰後曾任駐歐 美軍司令。1956 年退役。
麥克米倫(haroldmacmin,1894—1986)英國政務活動家。早年求 學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於近衛步兵第一團。1924 年起當選為下院保守黨議員。三十年代對鮑爾溫和張伯倫內閣的防務、外交 政策持批評態度,是邱吉爾的堅定支持者。1940 年入閣任職。1942 年任殖民 地部政務次官,12 月任駐地中海戰區盟軍司令部大臣,處理隨戰局發展而出 現的各種政治問題。戰後歷任住房、國防、外交和財政大臣。1957 年 1 月至 1963 年 10 月任首相。1958 年獲貴族封號。退休後,經營出版公司。著有回 憶錄多卷。
麥克星裏(ri插rdreery,1898—1967)英國將領,畢業於伊頓公 學和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法國作戰。1928 年 入參謀學院深造,後歷任騎兵團長、裝甲旅長等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在*英國遠征軍編製內率部在比利時和法國作戰,晉升少將。1942 年任中東 戰區總參謀長。1943 年晉升中將,在義大利作戰。1944—1945 年任第八集團 軍司令,率部戰鬥到義大利境內德軍投降,旋任奧地利英國占領軍司令(1945 —1946)、駐德國萊茵區英軍司令(1946—1948)和聯合國軍事參謀委員會 英軍代表(1948—1949)。1946 年晉升上將,1949 年退休。
麥克阿瑟(dousmacarthur)1880—1964)美國將領,1903 年西點軍 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任美軍師長,赴法國作戰。1918 年獲準將 銜。1919—1922 年任西點軍校校長,1925 年晉少將。1928—1930 年任駐菲 律賓美軍司令。1930—1935 年升任陸軍參謀長,晉上將。卸任後重返菲律賓, 擔任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1937 年退役。1941 年 7 月重入現役,出任遠東美 軍總司令,領中將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率軍抵禦日軍入侵菲律賓。1942 年 3 月撤離至澳大利亞,4 月就任西南太平洋盟麥克阿瑟軍總司令。主張“對 日作戰第一”的戰略,未被採納。1913 年初率部轉入反攻,與*尼米茲所轄 的中太平洋美軍形成對日作戰的*雙叉衝擊,但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戰略上與 尼米茲意見分歧。1944 年 10 月,開始實施菲律賓戰役。同年獲五星上將銜。 1945 年 1 月在呂宋島登陸成功,2 月攻克馬尼拉。4 月任太平洋美軍總司令, 參與對日總攻擊。9 月 2 日,在停泊東京灣水域的”密蘇裏號戰列艦上主持 日本投降儀式。1945—1951 年以盟軍最高司令官的身分執行占領日本的任 務。1950 年侵朝戰爭爆發後,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次年 4 月因與杜魯 門行政當局發生衝突而被解職。後擔任過雷明頓-蘭德公司董事長。著有《回 憶錄》。
孫連仲(1893—1990)中國將領。字仿魯。行伍出身。曾任國民聯軍第 十四路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青海省政府主 席、甘肅省政府代主席、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兼第二十五師師長。1931 年參 加對中央蘇區的“圍剿”。1935 年投中將銜,次年授中將加上將銜。抗日戰 爭爆發後,任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在平漢路北段指揮所部抵抗日 軍的進攻。1938 年率部參加*台兒莊戰役,曾赴台兒莊內督戰。1939 年起, 歷任第一、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六、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北省政府 主席。日本投降後,主持華北平津地區受降事宜。1946 年任保定綏靖公署主 任。1949 年去台灣,曾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 員。
孫蔚如(1896—1979)中國將領。陝西陸軍測量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革 命軍第十軍參謀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一致對外抗日,在駐防陝南期間 與紅軍訂立互不侵犯協定。*西安事變時,任西安戒嚴司令、抗日援綏第一軍 團軍團長,贊成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後任第三十八軍軍長兼陝西省政府主 席。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參加保定、娘子關和忻口等戰役。1936 年授中將 銜。1938 年 6 月任第三十一軍團軍團長。1939 年 2 月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次年奉命守備晉南中條山地區,先後粉碎日軍十一次“掃蕩”。1941 年曾收 復鄭州。1944 年 9 月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次年 6 月升任第六戰區司令長 官。日本投降後,主持武漢地區受降事宜。後任武漢行營副主任。大陸解放 前夕拒絕去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陝西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 委員、民革中央常委。
七畫
[一]
麥考利夫(anthonyclementmcauliffe,1898—1975)美國將領。1918 年畢業於西點軍校,同年入陸軍航空兵服役。大戰期間歷任步兵師師長和空 降師師長。1944 年晉升少將。同年在阿登戰役中,率第一○一空降師在巴斯 托尼(bastogne)成功地進行了防禦。後率部入義大利作戰。戰後曾任駐歐 美軍司令。1956 年退役。
麥克米倫(haroldmacmin,1894—1986)英國政務活動家。早年求 學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於近衛步兵第一團。1924 年起當選為下院保守黨議員。三十年代對鮑爾溫和張伯倫內閣的防務、外交 政策持批評態度,是邱吉爾的堅定支持者。1940 年入閣任職。1942 年任殖民 地部政務次官,12 月任駐地中海戰區盟軍司令部大臣,處理隨戰局發展而出 現的各種政治問題。戰後歷任住房、國防、外交和財政大臣。1957 年 1 月至 1963 年 10 月任首相。1958 年獲貴族封號。退休後,經營出版公司。著有回 憶錄多卷。
麥克星裏(ri插rdreery,1898—1967)英國將領,畢業於伊頓公 學和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法國作戰。1928 年 入參謀學院深造,後歷任騎兵團長、裝甲旅長等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在*英國遠征軍編製內率部在比利時和法國作戰,晉升少將。1942 年任中東 戰區總參謀長。1943 年晉升中將,在義大利作戰。1944—1945 年任第八集團 軍司令,率部戰鬥到義大利境內德軍投降,旋任奧地利英國占領軍司令(1945 —1946)、駐德國萊茵區英軍司令(1946—1948)和聯合國軍事參謀委員會 英軍代表(1948—1949)。1946 年晉升上將,1949 年退休。
麥克阿瑟(dousmacarthur)1880—1964)美國將領,1903 年西點軍 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任美軍師長,赴法國作戰。1918 年獲準將 銜。1919—1922 年任西點軍校校長,1925 年晉少將。1928—1930 年任駐菲 律賓美軍司令。1930—1935 年升任陸軍參謀長,晉上將。卸任後重返菲律賓, 擔任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1937 年退役。1941 年 7 月重入現役,出任遠東美 軍總司令,領中將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率軍抵禦日軍入侵菲律賓。1942 年 3 月撤離至澳大利亞,4 月就任西南太平洋盟麥克阿瑟軍總司令。主張“對 日作戰第一”的戰略,未被採納。1913 年初率部轉入反攻,與*尼米茲所轄 的中太平洋美軍形成對日作戰的*雙叉衝擊,但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戰略上與 尼米茲意見分歧。1944 年 10 月,開始實施菲律賓戰役。同年獲五星上將銜。 1945 年 1 月在呂宋島登陸成功,2 月攻克馬尼拉。4 月任太平洋美軍總司令, 參與對日總攻擊。9 月 2 日,在停泊東京灣水域的”密蘇裏號戰列艦上主持 日本投降儀式。1945—1951 年以盟軍最高司令官的身分執行占領日本的任 務。1950 年侵朝戰爭爆發後,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次年 4 月因與杜魯 門行政當局發生衝突而被解職。後擔任過雷明頓-蘭德公司董事長。著有《回 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