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米 爾 斯 帕 使 團 美 國 派 駐 伊 朗 的 財 政 使 團 。 米 爾 斯 帕 (arthurchestermillspaugh,1883—1955)原任美國國務院經濟事務顧問。 二十年代曾在伊朗從事經濟管理工作。1942 年底出任伊朗財政總監,負責編 製伊朗國家預算並監督其執行,從而擁有控製伊朗收支並管理其內外貿易、 交通運輸和國營企業的大權。任職期間建立龐大使團,主要職務均由美國人 擔任,其目的在控製伊朗的經濟,特別是石油生產。因無法改善伊朗的財經 狀況,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1945 年初被解職,使團亦告解散。
米哈伊洛維奇(dragoljubdra amihajlovi ,1893—46)南斯拉夫* 切特尼克首領。曾任總參謀部軍官、駐保武官和駐捷武官。1941 年 4 月德軍 入侵時,任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上校銜),所部潰散後在拉夫納戈拉山區 組建切特尼米哈伊洛維奇克,進行抗德鬥爭。初獲英國及彼得二世的支持, 於 1942 年 1 月被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任命為陸軍大臣。後秘密勾結塞爾維亞傀 儡政權,投靠德、意,並挑起內戰,進攻狄托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屢遭失敗 後,逃竄波士尼亞,希圖取得薩羅共和國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支持,未 成。1946 年 3 月被捕,7 月被南斯拉夫人民法庭處死。
米科拉伊切克(staniwmikjczyk,1901—1966)波蘭流亡政府總 理(1943—1944)。曾為議會議員。1931 年起為波蘭農民黨領袖。1939 年德 國入侵波蘭後,經匈牙利抵法國。後避難倫敦,任波蘭流亡政府內政部長。 43 年*西科爾斯基死後,繼任波蘭流亡政府總理。任內依賴英、美的勢力, 但也試圖改善與蘇聯的關係。1945 年 6 月波蘭解放後回國,參加臨時政府, 任第二副總理,兼農業和土改部長。曾出席波茨坦會議,提米科拉伊切克議 建立一個非共產主義的自由的波蘭。1947 年逃亡國外。著有《蘇維埃統治的 模式》。
米切爾式轟炸機(mitchell)即 b-25 型轟炸機”。
米格-3 型殲擊機 即“mnг-3 型殲擊機”。
米爾斯克比爾事件 1940年7月*弩炮行動中英國海軍對駐泊於阿爾及 利亞奧蘭(oran)附近米爾斯克比爾(mers-el-kebire)軍港的法國艦隊的 攻擊。是月 3 日晨,英國皇家海軍 h 艦隊(航空母艦 1 艘、戰列艦 2 艘、戰 列巡洋艦 1 艘、巡洋艦 2 艘和驅逐艦 11 艘)駛抵奧蘭附近海麵,並向港內法 國艦隊(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各 2 艘、驅逐艦 11 艘)發出最後通牒,提供四 種選擇:協同英國海軍一起對德、意作戰,裁減乘員後駛往英國港口;裁減 乘員後駛往西印度群島的法國港口或交由美國保管;或在 6 小時內自行鑿 沉。通牒為法國*維希政府所拒絕,傍晚英艦開火轟擊。法國戰列艦布列塔尼 號被擊沉,普羅旺斯號和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被擊傷擱淺,約 1200 名官兵 罹難,隻有戰列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和 5 艘驅逐艦逃到土倫。
衝鋒隊(sturmabteilung,縮寫 sa)一譯“挺進隊”。德國納粹黨武裝 分支組織。因隊員著褐色製服,佩卍臂章,又得名“褐衫隊”。初期對外稱 黨的“體育俱樂部”,1921 年 10 月改現名。1923 年啤酒店暴動後曾被政府 取締,後又恢復活動。早期由*羅姆和戈林指揮,1926 年 7 月改由普費弗 (franzpfeffervonsalomon,1888—?)任全國領袖,1930 年 9 月希持勒自 任最高領袖。1931 年 1 月起由羅姆具體指揮,並模仿德國陸軍的組織機構, 設立總參謀部、司令部和訓練學院,羅姆汪參謀長,以下逐級設地區總隊、 旅隊、區隊、旗隊、突擊大隊、突擊隊、小隊和小組。1931 年擁有 10 萬人。 次年發展到 40 多萬人,曾一度又被禁止活動。1933 年希持勒上台後迅速擴 展至 250 萬人。後因羅姆等人鼓吹*第二次革命,企圖取代陸軍,於 1934 年 6 月 30 日遭清洗,地位急劇下降。後由*盧策任參謀長,行使警察職能,並 對青年進行服役前訓練。1935 年進行改組,下轄 21 個總隊,97 個旅隊和 627 個旗隊。18—35 歲隊員為正式隊員,35—45 歲隊員為後備隊員,45 歲以上 屬地方民兵。戰後未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布為犯罪組織。
沖繩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攻占沖繩島的戰役。沖繩島為琉球群 島的主要島嶼,麵積 1256 平方公裏,係日本本土的南部屏障,戰略地位十分 重要。日守軍為牛島滿中將指揮的第三十二軍等共 10 餘萬人,並得到第二艦 隊及駐台灣和日本本土空軍的支援。美軍準備將該島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基 地,於 1945 年初製定攻占沖繩代號為“冰山”的計劃。決定由*巴克納中將 率美國第十集團軍(轄兩棲第三軍的 3 個師和第二十四軍的 4 個師)共 17 萬人(一說 8 個師,18.3 萬人)擔任占領沖繩的任務;*特納海軍中將率第 五十一特混艦隊負責掩護登陸,*米切爾海軍中將率第五十八特混艦隊負責支 援,共約艦艇 1500 艘和飛機 2500 架。計劃分兩個階段占領全島。1945 年 3 月 18 日起,美第五十八特混艦隊和駐關島的 b-29 型轟炸機航空編隊開始對 台灣、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作壓製性攻擊:由 2 艘戰列艦、4 艘航空母艦組 成的英國海軍同時在沖繩以南協同作戰。日本大本營則製定*天號作戰計劃, 企圖與盟軍進行航空兵決戰。美軍於 3 月 25—28 日,攻占慶良間群島,並對 沖繩島進行大規模轟炸。4 月 1 日清晨,美軍經火力準備後以 4 個師在沖繩 西海岸南部登陸,當天上陸 6 萬人,建立起 14 公裏正麵、5 公裏縱深的登陸 場。日軍吸取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的經驗,避開美海空軍的壓力,退守島的內 部,構築工事。據險頑抗。6 日,日本神風特攻隊進行首次*菊水作戰。對沖 繩海麵美艦隊實施自殺性攻擊,同時進行海上“特攻”。7 日,日*大和號戰 列艦被擊沉,8 日,日第三十二軍擬發動反攻,未成。14 日,美軍進抵島的 最北端。19 日,美軍向日軍重點防守的南部發動進攻,21 日,攻占伊江島。 5 月 4—5 日,日軍反撲,遭慘敗。此後日軍收縮陣地頑抗,又逢陰雨季節, 美軍進展緩慢。6 月上旬,美軍深入島的南部,日軍被迫節節後退。18 日, 巴克納陣亡。21—22 日,日空軍進行第十次菊水作戰,但無法挽回敗局。22 日,日軍全線崩潰,牛島滿等人自殺。7 月 2 日,美軍宣布戰役結束,但零 星戰鬥持續到 9 月。此戰日軍除 7000 餘人被俘外皆戰死,居民亦死亡 10 萬 人;美方損失 763 架飛機、30 艘艦艇,另 368 艘艦艇受傷,陣亡官兵 1.2 萬 餘人,負傷 3.6 萬餘人,另有非戰鬥傷亡 2.6 萬餘人。此役後日本在太平洋 防線遂全麵崩潰。
米哈伊洛維奇(dragoljubdra amihajlovi ,1893—46)南斯拉夫* 切特尼克首領。曾任總參謀部軍官、駐保武官和駐捷武官。1941 年 4 月德軍 入侵時,任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上校銜),所部潰散後在拉夫納戈拉山區 組建切特尼米哈伊洛維奇克,進行抗德鬥爭。初獲英國及彼得二世的支持, 於 1942 年 1 月被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任命為陸軍大臣。後秘密勾結塞爾維亞傀 儡政權,投靠德、意,並挑起內戰,進攻狄托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屢遭失敗 後,逃竄波士尼亞,希圖取得薩羅共和國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支持,未 成。1946 年 3 月被捕,7 月被南斯拉夫人民法庭處死。
米科拉伊切克(staniwmikjczyk,1901—1966)波蘭流亡政府總 理(1943—1944)。曾為議會議員。1931 年起為波蘭農民黨領袖。1939 年德 國入侵波蘭後,經匈牙利抵法國。後避難倫敦,任波蘭流亡政府內政部長。 43 年*西科爾斯基死後,繼任波蘭流亡政府總理。任內依賴英、美的勢力, 但也試圖改善與蘇聯的關係。1945 年 6 月波蘭解放後回國,參加臨時政府, 任第二副總理,兼農業和土改部長。曾出席波茨坦會議,提米科拉伊切克議 建立一個非共產主義的自由的波蘭。1947 年逃亡國外。著有《蘇維埃統治的 模式》。
米切爾式轟炸機(mitchell)即 b-25 型轟炸機”。
米格-3 型殲擊機 即“mnг-3 型殲擊機”。
米爾斯克比爾事件 1940年7月*弩炮行動中英國海軍對駐泊於阿爾及 利亞奧蘭(oran)附近米爾斯克比爾(mers-el-kebire)軍港的法國艦隊的 攻擊。是月 3 日晨,英國皇家海軍 h 艦隊(航空母艦 1 艘、戰列艦 2 艘、戰 列巡洋艦 1 艘、巡洋艦 2 艘和驅逐艦 11 艘)駛抵奧蘭附近海麵,並向港內法 國艦隊(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各 2 艘、驅逐艦 11 艘)發出最後通牒,提供四 種選擇:協同英國海軍一起對德、意作戰,裁減乘員後駛往英國港口;裁減 乘員後駛往西印度群島的法國港口或交由美國保管;或在 6 小時內自行鑿 沉。通牒為法國*維希政府所拒絕,傍晚英艦開火轟擊。法國戰列艦布列塔尼 號被擊沉,普羅旺斯號和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被擊傷擱淺,約 1200 名官兵 罹難,隻有戰列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和 5 艘驅逐艦逃到土倫。
衝鋒隊(sturmabteilung,縮寫 sa)一譯“挺進隊”。德國納粹黨武裝 分支組織。因隊員著褐色製服,佩卍臂章,又得名“褐衫隊”。初期對外稱 黨的“體育俱樂部”,1921 年 10 月改現名。1923 年啤酒店暴動後曾被政府 取締,後又恢復活動。早期由*羅姆和戈林指揮,1926 年 7 月改由普費弗 (franzpfeffervonsalomon,1888—?)任全國領袖,1930 年 9 月希持勒自 任最高領袖。1931 年 1 月起由羅姆具體指揮,並模仿德國陸軍的組織機構, 設立總參謀部、司令部和訓練學院,羅姆汪參謀長,以下逐級設地區總隊、 旅隊、區隊、旗隊、突擊大隊、突擊隊、小隊和小組。1931 年擁有 10 萬人。 次年發展到 40 多萬人,曾一度又被禁止活動。1933 年希持勒上台後迅速擴 展至 250 萬人。後因羅姆等人鼓吹*第二次革命,企圖取代陸軍,於 1934 年 6 月 30 日遭清洗,地位急劇下降。後由*盧策任參謀長,行使警察職能,並 對青年進行服役前訓練。1935 年進行改組,下轄 21 個總隊,97 個旅隊和 627 個旗隊。18—35 歲隊員為正式隊員,35—45 歲隊員為後備隊員,45 歲以上 屬地方民兵。戰後未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布為犯罪組織。
沖繩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攻占沖繩島的戰役。沖繩島為琉球群 島的主要島嶼,麵積 1256 平方公裏,係日本本土的南部屏障,戰略地位十分 重要。日守軍為牛島滿中將指揮的第三十二軍等共 10 餘萬人,並得到第二艦 隊及駐台灣和日本本土空軍的支援。美軍準備將該島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基 地,於 1945 年初製定攻占沖繩代號為“冰山”的計劃。決定由*巴克納中將 率美國第十集團軍(轄兩棲第三軍的 3 個師和第二十四軍的 4 個師)共 17 萬人(一說 8 個師,18.3 萬人)擔任占領沖繩的任務;*特納海軍中將率第 五十一特混艦隊負責掩護登陸,*米切爾海軍中將率第五十八特混艦隊負責支 援,共約艦艇 1500 艘和飛機 2500 架。計劃分兩個階段占領全島。1945 年 3 月 18 日起,美第五十八特混艦隊和駐關島的 b-29 型轟炸機航空編隊開始對 台灣、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作壓製性攻擊:由 2 艘戰列艦、4 艘航空母艦組 成的英國海軍同時在沖繩以南協同作戰。日本大本營則製定*天號作戰計劃, 企圖與盟軍進行航空兵決戰。美軍於 3 月 25—28 日,攻占慶良間群島,並對 沖繩島進行大規模轟炸。4 月 1 日清晨,美軍經火力準備後以 4 個師在沖繩 西海岸南部登陸,當天上陸 6 萬人,建立起 14 公裏正麵、5 公裏縱深的登陸 場。日軍吸取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的經驗,避開美海空軍的壓力,退守島的內 部,構築工事。據險頑抗。6 日,日本神風特攻隊進行首次*菊水作戰。對沖 繩海麵美艦隊實施自殺性攻擊,同時進行海上“特攻”。7 日,日*大和號戰 列艦被擊沉,8 日,日第三十二軍擬發動反攻,未成。14 日,美軍進抵島的 最北端。19 日,美軍向日軍重點防守的南部發動進攻,21 日,攻占伊江島。 5 月 4—5 日,日軍反撲,遭慘敗。此後日軍收縮陣地頑抗,又逢陰雨季節, 美軍進展緩慢。6 月上旬,美軍深入島的南部,日軍被迫節節後退。18 日, 巴克納陣亡。21—22 日,日空軍進行第十次菊水作戰,但無法挽回敗局。22 日,日軍全線崩潰,牛島滿等人自殺。7 月 2 日,美軍宣布戰役結束,但零 星戰鬥持續到 9 月。此戰日軍除 7000 餘人被俘外皆戰死,居民亦死亡 10 萬 人;美方損失 763 架飛機、30 艘艦艇,另 368 艘艦艇受傷,陣亡官兵 1.2 萬 餘人,負傷 3.6 萬餘人,另有非戰鬥傷亡 2.6 萬餘人。此役後日本在太平洋 防線遂全麵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