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格勒方麵軍  蘇聯戰略戰役軍團。1941 年 8 月由*北方方麵軍劃分 組建,任務為保衛列寧格勒。初轄 3 個集團軍和若幹戰役集群。並指揮波羅 的海艦隊作戰。1942 年 11 月以所隸航空兵組建為空軍集團軍。後陸續編入 過 16 個集團軍、3 個空軍集團軍。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屢挫敵軍,並於 1943 年 1 月突破敵人的封鎖。先後參加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維堡戰役、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1945 年 7 月改組為*列寧格勒軍區。歷任司令為波波夫 (1941.8—9)、伏羅希洛夫(1941.9)、朱可夫(1941.9—10)、費久寧斯 基(1941.10)、霍津(1941.10—1942.6)、戈沃羅夫(1942.6—1945.7)。


    列寧格勒保衛戰  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列寧格勒於 1941 年 7 月 10 日至1944年8月9日在西北戰略方向實施的一係列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的總 稱。先後參戰的有:北方方麵軍、西北方麵軍、列寧格勒方麵軍、沃爾霍夫 方麵軍、卡累利阿方麵軍、波羅的海第二方麵軍、波羅的海艦隊等部隊及列 寧格勒地區的民兵和遊擊隊。第一階段(1941 年 7 月 10 日—9 月底)進行城 市遠郊和近郊的防禦戰。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於 7 月 10 日發起進攻,經 1 個 月的遠郊作戰於 8 月中旬突入列寧格勒市近郊,9 月 8 日切斷該布與外界的 陸上聯繫,但未能從行進間奪取該市。至 9 月底,戰線趨於穩定。第二階段 (1941 年 10 月—1943 年 1 月 12 日)在封鎖中堅守城市。11 月 8 日,德軍 攻占季赫溫(tnxвnh),一度切斷經拉多加湖(Лaдoжc—ko eoэepo)向列寧格勒轉運物資的最後一條鐵路。12 月 9 日,蘇軍收復 季赫溫,保證了這條*生命之路的暢通,從而堅持了長期防禦作戰,挫敗了德 軍困死城市的企圖。第三階段(1943 年 1 月 12 日—1944 年 8 月 9 日)突破 並解除對城市的封鎖。隨著蘇德戰場戰略態勢的轉變,蘇軍於 1943 年 1 月 12 日實施*火星戰役,1 月 18 日突破封鎖,在拉多加湖與戰線間形成一條寬 8—11 公裏的走廊,又經 17 晝夜的奮戰,在走廊內鋪設鐵路、公路各一條。 此後德軍多次企圖再度封鎖列寧格勒,均來得逞。1944 年初,蘇軍實施*列 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解除了對城市的封鎖。繼而,蘇軍於當年夏季實 施*維堡戰役和*斯維裏河—彼得羅紮沃茲克戰役,粉碎了蘇德戰場北翼的德 軍戰略集團,迫使芬蘭退出戰爭,列寧格勒的安全由此得到充分保障,長達 900 天的城市保衛戰亦至此告終。


    列寧格勒防禦戰役  蘇德戰爭前期蘇軍進行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列 寧格勒保衛戰的組成部分之一,1941 年 7 月 10 日—9 月 30 日實施。經蘇軍 總參謀部 1987 年審定,列為蘇聯衛國戰爭中的 51 個戰略性戰役之一。


    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le性ton)美國航空母艦。1925 年由一艘來完 工的戰列巡洋艦改建而成,1927 年服役。排水量 3.3 萬噸,航速 33—34 節, 配備有 8 英寸大炮,載機 80 餘架,乘員 3300 人。1941 年珍珠港事變後,珊 瑚海海戰中的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奉調防守南太平洋。1942 年 5 月 8 日在珊 瑚海海戰中被日機擊傷,撤退時內部油霧爆炸,船體裂開,後由美艦以魚雷 擊沉。1943 年以新建的一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重新命名。同年 11 月 參加吉爾伯特群島戰役,12 月在攻擊誇賈林(kwajalein)島時受傷。1944 年 6 月參加菲律賓海海戰,10 月參加雷伊泰灣海戰,11 月在菲律賓以東海麵被 日軍*神風特攻隊擊傷。1945 年 2 月參加硫黃島戰役。


    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戰 役。1944 年 1 月 14 日至 3 月 1 日,由*列寧格勒方麵軍、*沃爾霍夫方麵軍 (約 125 萬人)在波羅的海沿岸第二方麵軍和波羅的海艦隊的協同下實施。 當麵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約 74.l 萬人。戰役分 3 個階段:第一階段(1 月 14 —30 日),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分別實施*紅謝洛—羅普沙戰 役和*諾夫哥羅德—盧加戰役,波羅的海沿岸第二方麵軍則作牽製行動;第二 階段(1 月 31 日—2 月 15 日),蘇軍攻占盧加(Лyгa)築壘地帶,前出 至納爾瓦河,進入愛沙尼亞境內;第三階段(2 月 16 日—3 月 1 日),蘇軍 追擊退卻之敵,前出至普斯科夫(Пckoв)—奧斯特羅夫(octpob)築 壘地域一線。經此戰役,蘇軍重創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殲敵 3 個師,擊潰 23 個師,向西推進 220—280 公裏,列寧格勒州全部和加裏寧州一部獲得解放, 並為解放愛沙尼亞奠定了基礎。經蘇軍總參謀部 1987 年審定,列為蘇聯衛國 戰爭中的 51 個戰略性戰役之一。


    死亡鳥(totenvogel)大戰期間德國人民群眾的俗語。係指負責向陣亡 官兵親屬通報噩耗並組織悼念儀式的納粹黨地方組織頭目,因納粹官員製服 大多佩飾鷹徽,故名。


    死亡行軍(thedeathmarch)又稱“巴丹的死亡行軍”。日軍虐待*巴丹 半島戰役中美菲戰俘事件。1942 年 4 月 9 日,巴丹半島約 7 萬美菲部隊官兵 向日軍投降,大大超出日軍原先製訂的運送 2.5 萬戰俘的計劃。在氣候炎熱, 缺乏足夠食品的條件下,日軍強迫大多數戰俘步行轉移到約 80 英裏外的俘虜 營。在連續幾天的行軍中,不斷發生日軍殘酷虐待戰俘事件,估計途中死於 瘧疾、飢餓、毆打或被殺 2000—10000 人,其中約有美軍 2000 多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