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兵工廠(thegreatarsenalofdemoeraoy)美國總統羅斯福 1940 年 12 月 29 日關於國家安全的*爐邊談話中的用語。意謂美國麵對德、意、日 法西斯軍國主義對他國的侵略行徑,不能再持熟視無睹的態度和恪守*孤立主 義傳統,而要給被侵略者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為此必須增加國防生產,擴 大工業生產能力,使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此主張得到大多數美國人 的擁護。翌年 1 月 6 日,羅斯福遂在致國會的年度谘文中提出*《租借法案》, 3 月獲得通過和授權。截止 1945 年 6 月,美國共提供租借援助達 420 億美元, 成為同盟國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


    民都洛島登陸戰  *菲律賓戰役中美軍實施的一次登陸戰役。1944 年 12 月,*萊特島登陸戰役行將結束,為給將來進攻呂宋島提供空中掩護,西南太 平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遂選取呂宋島南麵沿海中部的民都洛(mindo-ro) 島作為最後的踏腳石。12 月 15 日,美軍 2 個團組成的特混部隊(1.1 萬人) 在鄧克爾(dunkle)準將率領下,由美國第七艦隊戰艦護送,在該島南部登 陸,迅即攻占島上的 4 個小型機場。日本*神風特攻隊攻擊美軍登陸艦隊,擊 傷美 1 艘護航航空母艦。12 月 20 日美軍占領全島,美軍傷亡約 500 人。12 月 23 日美航空隊飛機進駐該島。


    民農抵抗委員會(conseilnationaldresistance)大戰期間法國國 內抵抗運動的領導機構。1942 年初,戴高於的特派員*穆蘭秘密到達法國南 方,為聯合國內各派抵抗力量,於 1943 年 5 月 27 日建立該組織,穆蘭任主 席。聲明承認戴高樂為“抵抗運動的靈魂”。參加者有共產黨、激進黨、社 會黨等 6 個政黨。2 個工會和 8 個抵抗組織(北方 5 個、南方 3 個)。下設 常務局和軍事行動委員會,負責日常工作。1943 年 6 月,穆蘭犧牲後,由* 皮杜爾繼任主席。1944 年 3 月 15 日,頒布《抵抗運動行動綱領》,主張戰 後在法國建立更廣泛的民主,實施全麵社會保險,保障勞動就業,發揮工會 作用和恢復殖民地人民權利等。建立*法國內地軍,設立*各省解放委員會, 配合盟軍登陸作戰。1944 年 8 月,領導*巴黎起義。巴黎解放後,曾抗議戴 高樂解散內地軍指揮部的命令。後與*臨時諮詢議會合併,其部分成員被任命 為臨時政府部長。此後作用逐漸減小,名義上存在至 1947 年。


    民眾總力結靠運動(pusattenagarakyat)即“普泰拉”。


    民族社會主義月刊(nationalsozialistischemona-tshefte)德國納粹 黨機關刊物。月刊。主編羅森堡,重點宣傳納粹主義理論。1945 年納粹德國 戰敗後停刊。


    民族社會主義司機團(nationalsozialistisches-kra-ftfahrkorps, 縮寫 nskk)德國納粹黨的分支組織和半軍事性摩托化特別團體。負責督導陸 軍機械化部隊和裝甲部隊新兵的役前訓練。擁有包括 26 個汽車摩托學校和 32 個獨立摩托隊的技術教練基地,掌握近 15 萬輛汽車和摩托車。1939 年團 員達 50 萬。大戰期間,為德國裝甲部隊提供大批技術兵。


    民族社會主義婦女聯合會(nationalsozialistischefzauens插ft, 縮寫 nsf)德國*納粹黨的分支組織。1931 年 10 月 1 日創立。先後由山德爾 (elsbethzander)、博伊默爾(gertrudb umer)和肖爾茨-克林克(ger- lrudscholtzklink,1902—)領導。任務為控製德國婦女運動,監督和整肅 其他婦女組織,將它們納入“民族社會主義婦女陣線”;以“孩子、教堂、 廚房”等口號欺騙其會員安心家務,並向子女灌輸納粹主義,以培養新的法 西斯分子。


    民 族 社 會 主 義 德 意 誌 工 人 黨 (nationalsozialistischedeutsche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舊譯“國 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簡譯為“民社黨”或“國社黨”。 德國的法西斯政黨。前身是 1919 年 1 月在慕尼黑成立的德意誌工人黨,同年 9 月希特勒加入並成為該黨的委員會委員。1920 年 2 月製定並公布《二十五 點綱領》,1920 年 4 月改稱此名。綱領要求廢除《凡爾賽條約》和《聖日耳 曼條約》,建立*大德意誌國,要求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打碎利息奴役製, 沒收一切戰爭利潤,實行托拉斯國有化,參加大企業分紅,提高老年人福利, 建立和維護健康的中產階級,實現適合國情的土地改革;為貫徹上述要求, 決定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製。1920 年夏製定紅底白圓心中嵌黑*卍的黨旗和 卍字黨徽,同年 12 月購買反猶小報*《人民觀察家報》作為黨報。1921 年 7 月確立*領袖原則,取消委員會,希特勒任*元首。1922 年初有 6000 名黨員, 1923 年 11 月增至 5.5 萬人。同月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後遭取締,但以“民 族社會主義大德意誌自由運動”的名義繼續活動。1925 年 2 月恢復合法地位, 黨 員 數 降 至 2.7 萬 人 。 此 後 進 行 改 組 , 在 元 首 下 設 全 國 指 導 處 (relehsleitung),其成員分掌總務、財政等事務;中央機構分為兩部,第 一部由施特拉塞(gregorstrasser,1892—1934)領導,專事反對*魏瑪共和 國政府;第二部由希爾(konstantinhierl,1875—1955)領導,負責培養未 來的國家官員。全國分為 9 個地區ndes,後逐漸取消),下轄 36 個大區 (gau),各設地區督察員ndesinspek-teur)和大區領袖(gauleiter); 以下逐級設分區(kreis)、分部(ortsgruppen)、支部(zellen),各設 一名領袖(lei-ter);最基層為小組(block),設小組督察員(blockwart)。 除先前設立的分支組織*衝鋒隊和*黨衛隊外,增設*希特勒青年團、*民族社 會主義婦女聯合會、民族社會主義大學教師聯盟、*民族社會主義德意誌大學 生聯合會和*民族社會主義司機團作為分支組織,並設民族社會主義醫生協 會、民族社會主義律師協會、民族社會主義教師協會和德國公務員聯盟等作 為附屬協會。1928 年起希特勒重新解釋黨綱,聲稱反對非增殖性的猶太人資 本,不反對增殖性的德意誌人資本。1926—1929 年黨員數逐年為:4.9 萬、 7.2 萬、10.8 萬、17.8 萬。1930 年成為國會第二大黨,1932 年 7 月成為第 一大黨。1933 年 1 月希特勒執掌德國政權後再次改組該黨中央組織機構,設 “元首辦公室”處理日常事務,任命赫斯為元首助理,設“元首助理辦公室” 領導全國指導處和膜康、種族、家庭調查 3 個辦公處,並負責管理黨的整個 組織機構(赫斯飛英後取消元首助理一職,其辦公室改名為“黨辦公室”, 由*鮑曼任主任)。1933 年 7 月 14 日成為挖國唯一合法政黨,同年 12 月 1 日通過*《黨和國家統一法》,淩駕於國家政府機關之上。曾先後舉行過 11 次集會性黨代表大會,對內加強恐怖統治和擴軍備戰,對外侵略擴張,挑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 年德國戰敗後,被盟國管製委員會宣布為非法組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