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公約  又稱《東方洛迦諾公約》。蘇聯和法國為製止德國侵略,擬 訂的歐洲集體安全條約。三十年代初,隨著納粹德國崛起,歐洲局勢日趨緊 張,蘇、法兩國開始頻繁的外交接觸。1934 年 6 月底,由法國外長*巴都倡 議,經蘇、法共同磋商後起草此公約草案。主要內容為:(1)蘇聯、德國、 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相互保證條 約,規定其中一國在遭到侵略時,其他締約國應立即提供軍事援助;(2)簽 訂以蘇聯參加*《洛迦諾公約》和法國參加《東方公約》為基礎的《蘇法互助 條約》。此後,蘇、法兩國開展了積極的外交活動。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 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表示願意參加,南斯拉夫重申和法國的同盟關係;德 國和波蘭加以拒絕;英國反應冷淡。同年 10 月 9 日巴都在馬賽被刺死後,雖 然經蘇聯的努力先後簽訂了*《蘇法互助條約》與*《蘇捷互助條約》,但整 個公約草案波法國當局置之高閣。


    東方會議  1日木原敬內閣為解決從山東、西伯利亞撤兵問題而於 1921 年召開的會議。2田中義一內閣為決定對華基本政策召開的會議。1927 年 6 月 27 日至 7 月 7 日在東京霞美的外務大臣官邸召開,由田中首相兼外務大臣 主持,外務及陸、海軍、參謀本部、軍令部、關東軍等的有關人員參加。會 議通過以分離東北、蒙古和分化中國革命為主要內容的《對華政策綱要》。 同年 12 月,中國雜誌《時事月報》刊登了《帝國對滿蒙的積極政策》一文。 文中“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等內容與東方 會議的主旨及日本其後的侵略步驟相一致。


    東方戰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通過對東歐的一係列外交、軍事 行動以形成的鞏固自身安全的地帶。1939 年 9 月*德波戰爭末期,蘇聯於 17 日出兵占領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28 日簽訂*《德蘇邊界友好條約》,11 月 1 日和 2 日正式將兩地併入蘇聯。同年 9 月 28 日、10 月 5 日和 10 日,蘇 聯藉口一艘被拘留的波蘭潛艇從塔林脫逃事件,相繼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及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取得在上述三國駐軍和設立軍事基地的權利。同年 11 月 30 日至翌年 3 月 12 日,蘇聯通過*蘇芬戰爭和*《蘇芬和約》,取得卡 累利阿地峽和維堡等地以及漢科半島的租借權。1940 年法國軍事崩潰後,蘇 聯進一步採取行動。6 月 15 日和 16 日,蘇聯指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 陶宛政府破壞互助條約,出兵占領三國,並於 8 月 3 日、5 日和 6 日接納三 國加入蘇聯。6 月 26 日蘇聯照會羅馬尼亞,強調比薩拉比亞及北布科維納在 歷史上和蘇聯的聯繫,要求將兩地交與蘇聯。次日羅馬尼亞復照蘇聯,婉拒 蘇方要求,並建議談判。27 日蘇聯又提出最後通牒,羅政府曾向英、德、意 等國求援,未獲成功,被迫於次日接受蘇聯的全部要求。30 日蘇軍即占領上 述兩地。8 月 2 日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均加入蘇聯;前看組成摩爾達維 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後者則被納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 聯稱這一係列行動為建立防禦德國侵略的“東方戰線”,它使蘇聯西疆增加 了二、三百公裏的防禦空間,但在蘇德戰爭初期未能起到阻止德軍前進的作 用。


    東方壁壘(ostwall)1943 年德軍在蘇德戰場沿納爾瓦(hapba)河、普 斯科夫(пckob)、維帖布斯克(bn-teock)、奧爾沙(opшa)、索日(co ж)河、第聶伯河中遊和莫洛奇納亞(moлoчhar)河一線構築的戰略防線 的代號。1943 年春決定修建,當年秋季完成,隨即在*第聶伯河會戰中被蘇 軍突破。


    東亞聯盟  日本右翼團體。為響應近衛內閣建設新東亞的聲明,於 1939 年成立。領導人為*石原莞爾。倡導以日本為中心的各民族的“團結”。後因 其領導人與東條英機意見不合,1941 年被解散。1943 年一度復活,改名為“東 亞聯盟同誌會”,但直至日本投降未開展實質性的活動。戰後又以“東亞聯 盟同誌會”的形式恢復活動。


    東江縱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1938 年 10 月廣州淪陷後,惠 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和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相繼成立。後遭國民黨頑 固派軍隊擠壓,一度東移海陸豐,處境險惡。1940 年 9 月,根據中共中央 5 月 8 日指示的精神,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轄兩個大隊,堅持在東莞、 寶安、惠陽地區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曾積極擾亂日軍後方,營救各界人士、盟國官員 800 多人及保護港九同胞安 全撤退到內地,本身發展到 5 個大隊。1943 年 12 月 2 日,改稱廣東人民抗 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曾生任司令員,林平任政治委員,轄 7 個大隊,創建了 東江抗日根據地。1944—1945 年,先後派遣 3 支部隊挺進粵北,開闢新區, 打擊日軍。抗戰勝利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主力北撤山東,後編入解放軍 第三野戰軍序列。


    東條內閣  日本東條英機任首相組織的政府(1941 年 10 月 8 日至 1944 年 7 月 18 日)。在日本加緊實施南進戰略,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形勢下組 閣。東條英機任首相兼陸軍大臣,*東鄉茂德任外務大臣(1942 年 9 月東條 英機兼任,後*穀正之接任,1943 年 4 月*重光葵接任),*賀屋興宣任大藏 大臣(1944 年 2 月石渡莊太郎接任),*■田繁太郎任海軍大臣(1944 年 7 月*野村直邦接任)。上台後即製定*《帝國國策實施要領》,決定 12 月上旬 對美英開戰。隨後以談判掩護,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初戰勝利一 度強化了東條的戰爭領導體製和國民統製體製。1942 年 4 月進行翼贊總選 舉,成立*翼贊政治會。11 月設立*大東亞省,統轄殖民地和占領區,外務大 臣東鄉茂德因持不同意見而辭職,東條自兼。但戰局自 1942 年 6 月中途島海 戰失敗後日趨惡化,東條進一步強化法西斯獨裁體製。1943 年 11 月設軍需 省,東條又兼軍需大臣,謀求增加軍火生產。同月召開大東亞會議,發表《大 東亞共同宣言》,企圖利用占領區人力、物力來挽救敗局。1944 年 2 月東條 又兼任參謀總長。但隨著戰局日益惡化,重臣間反東條運動加強。東條試圖 請童臣*米內光政、*阿部信行、*廣田弘投入閣,均遭拒絕。遂於 1944 年 7 月 18 日總辭職。同月 22 日由小礬國昭內閣接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