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巴丹半島戰役 *菲律賓戰役(第一次)中美菲軍在巴丹半島抗擊日軍 的防禦戰役。1941 年 12 月底,日軍主力在仁牙因灣登陸,美將麥克阿瑟被 迫按“橙子三號”作戰計劃放棄馬尼拉,率美菲軍 8 萬人退守巴丹(bataan) 半島,以待海上增援。1942 年 1 月 10 日起,日軍連續發動進攻,遭美菲軍 頑強抗擊,損失兩個步兵大隊後於 2 月上旬被迫暫停攻擊。但美菲軍孤立無 援,食品供應嚴重缺乏,瘧疾流行,傷病員大量增加,士氣日益低落,陷於 被動挨打困境。3 月 10 日,麥克阿瑟奉調澳大利亞,由*溫賴特負責指揮留 守部隊。4 月 3 日起,日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發動猛玫,突破守軍防線。4 月 9 日日軍攻占馬裏韋萊斯(mariveles)山製高點,美軍戰地指揮宮金少將 率官兵約 7 萬人投降。溫賴特則率部在科雷爾吉多(corregidor)抵抗至 5 月。
巴爾幹協約國 巴爾幹地區國家間的聯盟。三十年代初,列強爭奪巴爾 幹以及該地區各小國之間的矛盾,均日益加劇。義大利充當了保加利亞和阿 爾巴尼亞的保護國;法國依靠*小協約國成員南、羅與義大利競爭;英國則利 用希、土擴展自己勢力。最後南、羅、希、土達成結盟。1934 年 2 月 9 日在 雅典簽署巴爾幹協商公約後組成。規定:締約國不得相互侵犯;凡逼其他巴 爾幹國家侵犯時,締約國應相互提供援助;在非巴爾幹大國支持其他巴爾幹 國家發動侵犯時,締約國亦應相互支援。土耳其強調該聯盟不損及它和蘇聯 的關係。由於內部矛盾尖銳,該聯盟未能起到阻止德國與義大利侵略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瓦解。
日達維亞海戰 亦稱“雅加達海戰”。1942 年 2 月 28 日美、日海軍在 荷屬東印度爪哇島西端海域的遭遇戰。美英荷澳聯合艦隊在*蘇臘巴亞海戰失 敗後,28 日晚美國重巡洋艦休斯敦號率 1 艘驅逐艦離開巴達維亞(bata-via, 即今雅加達),試圖趁夜色通過巽他海峽逃跑。在巽他海峽北口外 26 海裏處 與日本海軍掩護登陸的艦隊遭遇,美艦闖入日軍登陸船隊,擊沉 4 艘運輸船 (一說為日艦魚雷誤中),但遭日艦封鎖被擊沉。
巴多裏奧政府 義大利 1943 年*七月政變後*巴多裏奧組成的義大利政 府。共兩屆。第一屆政府(1943 年 7 月 25 日—1944 年 4 月 21 日),對內下 令釋放政治犯,同時頒布特別戒嚴令,力圖控製人民運動,維持薩伏依王朝 的統治。對外一麵向德國表示友好,作出繼續作戰姿態,同時又派*卡斯泰拉 諾等去馬德裏和裏斯本等地活動,秘密接觸盟國代表;商討義大利退出戰爭 的條件。9 月 3 日與盟國簽訂《短期停戰協定》,8 日正式宣布投降。當德軍 入侵時,未領導軍民抗戰,相反棄守羅馬,攜國王南逃,斷送了 70 萬意軍。 9 月 29 日與盟國簽訂《長期停戰協定》,10 月 30 日向德宣戰。11 月內閣進 行部分改組,但堅持保王主義立場,單純依靠盟軍支持,不發動人民抗德, 因而也未能領導全國的抵抗運動。第二屆政府(1944 年 4 月 21 日—6 月 9 日)吸收義大利共產黨成員參加,擴大政府的社會基礎,並在輿論壓力下於 5 月成立研究清洗法西斯主義的委員會,但遲疑不決,未採取有力措施。同 年 6 月 9 日羅馬解放後,以巴多裏奧辭職而告結束。
巴拉頓湖戰役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進行的防禦戰役。1945 年 3 月 6—15 日,由*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實施。*布達佩斯戰役後,為阻止蘇軍向維也納方 向進攻,德軍向巴拉頓(bton)湖地域調集重兵集團計 43.1 萬人,包括 裝備最新式坦克的黨衛隊第六坦克集團軍,企圖用反攻恢復多瑙河一線防 禦。蘇軍麵對占有坦克優勢之敵,決定先以相當兵力(40.7 萬人)進行積極 防禦,待消耗德軍突擊集團後再向維也納進攻。經 10 晝夜激戰,德軍僅在個 別地段楔入蘇軍防線 12—30 公裏,但損失 4 萬餘人和半數以上坦克,至 3 月 15 日被迫終止進攻。
巴祖卡火箭筒 (bazooka)美製步兵輕型反坦克武器。其 m-1 式於 1942 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首次使用於北非戰場。發射器為長圓形主筒,長 1.68 米,口徑 60 毫米,裝有握把,及瞄準裝置,重量 7 公斤。發射火箭高爆彈, 重 1.6 公斤,有效射程 366 米。兩人操作,一為射手,一為裝填手。其改進 型在戰後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國陸軍繼續使用。
巴斯帝亞尼尼(giuseppebastianini,1899—1961)義大利外交官。曾 為法西斯黨副總書記。先後任駐波蘭大使(1932—1936)、外交副大臣(1936 —1939)和駐英大使(1939—1940)。主張親英疏德,保持義大利的獨立地 位。大戰期間任達爾馬提亞總督(1941—1943)。1943 年 2 月,意軍在各戰 場失利後,出任外交大臣,與羅馬尼亞、匈牙利維持密切關係,同時通過梵 蒂岡和美、英秘密接觸。1943 年 7 月 24 日,在*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上投票 支持格蘭迪動者。*薩羅共和國時,被維羅納法庭缺席判處死刑,後避難至瑞 士。戰後一度被審,1947 年被開釋。
巴布亞半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和盟軍爭奪巴布亞半島的戰 役。1942 年初,日軍進兵巴布亞-紐幾內亞,發動*莫爾茲比港之戰,企圖據 此為入侵澳大利亞的基地。同年 7—8 月間,日軍南海支隊在掘井富太郎少將 率領下兩次向歐文-斯坦利(owenstanley)山脈的科科達(kokoda)山道進 軍,企圖越過崇山峻嶺直趨該港,遭駐守山道的澳軍抵抗,繼而因*瓜達爾卡 納爾島爭奪戰開始而暫停。同年 9 月上旬,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調集美澳軍 5 個師約 3 萬人,沿科科達山道、莫爾茲比港東線以及米爾恩 (milne)灣北海岸三條軸線進行反攻。日南海支隊被擊潰,崛井突圍中落水 溺斃,殘部退守布納(buna),日軍被壓縮在狹長的北海岸線上。11 月中旬, 澳軍第七師攻擊戈納(gona),美軍第三十二師攻擊布納,日軍殊死頑抗, 盟軍進攻受阻。11 月底,美將*艾克爾伯格飛抵布納前線指揮,盟國空軍對 日軍海岸防禦陣地及海上交通線實施連續突擊,切斷其增援。12 月 14 日美 澳軍先後攻克布納與戈納。1943 年 1 月,布納殘存日軍潰敗,22 日戰役結束。 此役日軍被殲 1.2 萬人,盟軍約亡 3000 人,傷 5400 人。
巴爾幹協約國 巴爾幹地區國家間的聯盟。三十年代初,列強爭奪巴爾 幹以及該地區各小國之間的矛盾,均日益加劇。義大利充當了保加利亞和阿 爾巴尼亞的保護國;法國依靠*小協約國成員南、羅與義大利競爭;英國則利 用希、土擴展自己勢力。最後南、羅、希、土達成結盟。1934 年 2 月 9 日在 雅典簽署巴爾幹協商公約後組成。規定:締約國不得相互侵犯;凡逼其他巴 爾幹國家侵犯時,締約國應相互提供援助;在非巴爾幹大國支持其他巴爾幹 國家發動侵犯時,締約國亦應相互支援。土耳其強調該聯盟不損及它和蘇聯 的關係。由於內部矛盾尖銳,該聯盟未能起到阻止德國與義大利侵略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瓦解。
日達維亞海戰 亦稱“雅加達海戰”。1942 年 2 月 28 日美、日海軍在 荷屬東印度爪哇島西端海域的遭遇戰。美英荷澳聯合艦隊在*蘇臘巴亞海戰失 敗後,28 日晚美國重巡洋艦休斯敦號率 1 艘驅逐艦離開巴達維亞(bata-via, 即今雅加達),試圖趁夜色通過巽他海峽逃跑。在巽他海峽北口外 26 海裏處 與日本海軍掩護登陸的艦隊遭遇,美艦闖入日軍登陸船隊,擊沉 4 艘運輸船 (一說為日艦魚雷誤中),但遭日艦封鎖被擊沉。
巴多裏奧政府 義大利 1943 年*七月政變後*巴多裏奧組成的義大利政 府。共兩屆。第一屆政府(1943 年 7 月 25 日—1944 年 4 月 21 日),對內下 令釋放政治犯,同時頒布特別戒嚴令,力圖控製人民運動,維持薩伏依王朝 的統治。對外一麵向德國表示友好,作出繼續作戰姿態,同時又派*卡斯泰拉 諾等去馬德裏和裏斯本等地活動,秘密接觸盟國代表;商討義大利退出戰爭 的條件。9 月 3 日與盟國簽訂《短期停戰協定》,8 日正式宣布投降。當德軍 入侵時,未領導軍民抗戰,相反棄守羅馬,攜國王南逃,斷送了 70 萬意軍。 9 月 29 日與盟國簽訂《長期停戰協定》,10 月 30 日向德宣戰。11 月內閣進 行部分改組,但堅持保王主義立場,單純依靠盟軍支持,不發動人民抗德, 因而也未能領導全國的抵抗運動。第二屆政府(1944 年 4 月 21 日—6 月 9 日)吸收義大利共產黨成員參加,擴大政府的社會基礎,並在輿論壓力下於 5 月成立研究清洗法西斯主義的委員會,但遲疑不決,未採取有力措施。同 年 6 月 9 日羅馬解放後,以巴多裏奧辭職而告結束。
巴拉頓湖戰役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進行的防禦戰役。1945 年 3 月 6—15 日,由*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實施。*布達佩斯戰役後,為阻止蘇軍向維也納方 向進攻,德軍向巴拉頓(bton)湖地域調集重兵集團計 43.1 萬人,包括 裝備最新式坦克的黨衛隊第六坦克集團軍,企圖用反攻恢復多瑙河一線防 禦。蘇軍麵對占有坦克優勢之敵,決定先以相當兵力(40.7 萬人)進行積極 防禦,待消耗德軍突擊集團後再向維也納進攻。經 10 晝夜激戰,德軍僅在個 別地段楔入蘇軍防線 12—30 公裏,但損失 4 萬餘人和半數以上坦克,至 3 月 15 日被迫終止進攻。
巴祖卡火箭筒 (bazooka)美製步兵輕型反坦克武器。其 m-1 式於 1942 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首次使用於北非戰場。發射器為長圓形主筒,長 1.68 米,口徑 60 毫米,裝有握把,及瞄準裝置,重量 7 公斤。發射火箭高爆彈, 重 1.6 公斤,有效射程 366 米。兩人操作,一為射手,一為裝填手。其改進 型在戰後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國陸軍繼續使用。
巴斯帝亞尼尼(giuseppebastianini,1899—1961)義大利外交官。曾 為法西斯黨副總書記。先後任駐波蘭大使(1932—1936)、外交副大臣(1936 —1939)和駐英大使(1939—1940)。主張親英疏德,保持義大利的獨立地 位。大戰期間任達爾馬提亞總督(1941—1943)。1943 年 2 月,意軍在各戰 場失利後,出任外交大臣,與羅馬尼亞、匈牙利維持密切關係,同時通過梵 蒂岡和美、英秘密接觸。1943 年 7 月 24 日,在*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上投票 支持格蘭迪動者。*薩羅共和國時,被維羅納法庭缺席判處死刑,後避難至瑞 士。戰後一度被審,1947 年被開釋。
巴布亞半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和盟軍爭奪巴布亞半島的戰 役。1942 年初,日軍進兵巴布亞-紐幾內亞,發動*莫爾茲比港之戰,企圖據 此為入侵澳大利亞的基地。同年 7—8 月間,日軍南海支隊在掘井富太郎少將 率領下兩次向歐文-斯坦利(owenstanley)山脈的科科達(kokoda)山道進 軍,企圖越過崇山峻嶺直趨該港,遭駐守山道的澳軍抵抗,繼而因*瓜達爾卡 納爾島爭奪戰開始而暫停。同年 9 月上旬,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調集美澳軍 5 個師約 3 萬人,沿科科達山道、莫爾茲比港東線以及米爾恩 (milne)灣北海岸三條軸線進行反攻。日南海支隊被擊潰,崛井突圍中落水 溺斃,殘部退守布納(buna),日軍被壓縮在狹長的北海岸線上。11 月中旬, 澳軍第七師攻擊戈納(gona),美軍第三十二師攻擊布納,日軍殊死頑抗, 盟軍進攻受阻。11 月底,美將*艾克爾伯格飛抵布納前線指揮,盟國空軍對 日軍海岸防禦陣地及海上交通線實施連續突擊,切斷其增援。12 月 14 日美 澳軍先後攻克布納與戈納。1943 年 1 月,布納殘存日軍潰敗,22 日戰役結束。 此役日軍被殲 1.2 萬人,盟軍約亡 3000 人,傷 54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