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同盟國反對 軍國主義日本侵略的戰爭。日本為獨霸亞洲、太平洋地區,決定趁歐戰正酣 之機南進,攫取東南亞資源和鯨吞美、英、荷在太平洋上的屬地,於 1941 年 12 月 7 日(當地時間)發動*夏威夷作成,偷襲瓦胡島上珍珠港美軍基地, 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次日美英對日宣戰,11 日德意對美正式宣戰。中 國也向德意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太平洋戰爭大致可分為 3 個階段:(1)日軍進攻階段(1941 年 12 月—1942 年 5 月)。日軍在偷襲珍 珠港的同時,襲擊菲律賓和登陸馬來亞,調用陸軍 11 個師,艦艇 205 艘,飛 機 700 餘架,共約 40 萬人,在半年內迅速占領香港、馬來亞、新加坡、荷屬 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緬甸大部分、菲律賓、紐幾內亞、新不列顛島、 新愛爾蘭島和索羅門群島等地,越南和泰國也相繼被日本控製。日軍占地達 380 萬平方公裏。美英遭受嚴重損失,麵對德意日兩麵作戰形勢,執行“先 歐後亞”戰略,在太平洋地區處於守勢。中國人民抗擊日本陸軍主力,支援 了盟軍和亞太地區人民的抗日鬥爭。(2)雙方相持階段(1942 年 5 月—1943 年 2 月).1942 年 3—4 月,美軍分設由麥克阿瑟指揮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和由 尼米茲指揮的太平洋戰區,加強協作,提高防禦能力。4 月,美空軍首次襲 擊東京。5 月美軍在*珊瑚海海戰中首挫日本海軍。6 月,日軍雖攻占阿留申 群島中的兩個島嶼。但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 4 艘重型航空母艦和大批飛機, 此役後被迫轉入守勢。1942 年 8 月起,雙方在索羅門群島展開激烈海戰和島 嶼爭奪戰;同時美軍攻擊瓜達爾卡納爾島,經 6 個月的作戰,迫使日軍撤離 該島。日軍占領地區的人民則逐漸開展反日武裝鬥爭,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和 菲律賓人民抗日軍活躍各地,動搖了日本的統治,為盟軍反攻創造了條件。 (3)盟軍反攻和戰爭結束階段(1943 年 2 月—1945 年 9 月)。瓜達爾卡納 爾島戰役後,盟軍在索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和新愛爾蘭島逐漸轉入反攻, 與日軍逐島爭奪,緩慢推進,同時在北太平洋收復阿留申群島中的失地,在 緬甸境內則成功地阻遏了日軍的攻勢。自 1943 年底起,盟軍改用*蛙跳戰術, 挾海空優勢開始大舉反攻。麥克阿瑟一路自紐幾內亞北上,尼米茲一路則自 中太平洋西進,夾擊菲律賓。1944 年 6 月,在馬裏亞納群島海戰中,日本海 空軍再受重創,此後美軍相繼攻占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和帛琉群島,控 製了整個西加羅林群島。10 月,在*雷伊泰灣海戰中,殲滅日本聯合艦隊主力, 並在萊特島登陸後,開始*菲律賓戰役,於 1945 年 2 月占領馬尼拉。日軍力 圖頑抗,製訂《本土決戰計劃》,並於 3 月占領整個印支半島。盟軍對日本 進行海空封鎖和戰略轟炸,逐步進逼日本本土,2—3 月進行*琉黃島戰役;4 —6 月進行*沖繩島戰役,全殲日本守軍,打開通向日本本土的門戶。緬甸境 內盟軍亦進行反攻,於 5 月解放仰光。5 月 8 日納粹德國投降,日本完全孤 立。8 月 6 日和 9 日,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8 月 8 日,蘇 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和千島群島,全殲日本關東軍。中國 人民也發起全麵反攻。8 月 15 日,日本天皇頒發停戰詔書。印度尼西亞宣布 獨立。越南爆發八月革命。9 月 2 日,在東京灣的*密蘇裏號戰列艦上,日本 向美、英、中、蘇等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至 此結束。


    太平洋艦隊  蘇聯海軍戰略戰役聯合編隊。1935 年由遠東海軍改編組 建。1938 年其所屬航空兵曾參加張鼓峰地區的戰鬥。蘇德戰爭期間在遠東對 日本進行警戒,並先後抽調近 15 萬官兵赴西線對德作戰。1945 年開始加強, 至 8 月擁有巡洋艦 2 艘、驅逐領艦 1 艘、驅逐艦 12 艘、潛挺 78 艘、護衛艦 19 艘、布雷艦 10 艘、掃雷艦 52 艘、魚雷挺和獵潛艇 253 艘、飛機 1618(一 說 1549)架。參加過*遠東戰役。1939—1947 年司令為*尤馬舍夫。太平洋中 立計劃(pacificoeeanneutralizationn)1936 年 11 月 6 日美國總統羅 斯福在內閣會議上提出的一個設想。為維持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現狀,建議 在未來有關太平洋問題的會議上由美國倡導實行裁軍,除日本、澳大利亞、 紐西蘭和新加坡外,可包括太平洋地區的幾乎所有國家,甚至將美屬薩摩亞 群島和阿拉斯加也包括在內。1937 年隨著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美國國務院認 為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實行中立計劃毫無希望,羅斯福遂放棄這一計劃。


    太平洋第一戰略(pacific-firststrategy)大戰中美國軍方的一種首 先集中力量進攻日本的軍事戰略。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後,日本在太平 洋地區的進攻頻頻得手,嚴重威脅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和防務。1942 年 3 月,在參謀長聯席會議緊急戰略研討會上,以 *金為首的海軍領導人提出修正 *先歐後亞戰略,要求立即向日本實施反攻,遏止其繼續南下進占澳大利亞的 勢頭。由於與陸軍及陸軍航空兵的意見相左,最終達成妥協,隻將僅夠保障 澳大利亞和夏威夷的有限兵力派往太平洋戰區,海軍隻能依靠海軍陸戰隊與 陸軍兩棲作戰部隊在太平洋地區發動有限的攻勢。但若幹海軍領導人和麥克 阿瑟等陸軍將領,以及澳大利亞等盟國政府仍繼續堅持此戰略。隨著戰局的 發展,美國軍方領導亦常將一部分人力、物力投入太平洋戰區作戰,而且還 以此作為要挾英、蘇的一個砝碼,但從總體上一直堅持先歐後亞戰略。太平 洋作戰委員會(paceficwarcouncil)英、美戰時先後成立的專門委員會。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根據澳大利亞的提議,英國為協調其與澳大利亞、新西 蘭、荷蘭等國政府的行動,共同對日作戰,於 1942 年 2 月 10 日在倫敦成立, 由 丘 吉 爾 任 主 席 。 荷 蘭 首 相 * 格 布 蘭 迪 、 荷 蘭 代 表 範 維 杜 納 ( michielsvanverduynen , 1885 — 1952 ) 、 澳 大 利 亞 代 表 佩 奇 ( earlechristmasgraftonpage , 1880 — 1961 ) 、 新 西 蘭 代 表 喬 丹 (wil1iamjosephjordan)和代表印、緬的*艾默裏出席會議。2 月 24 日,中 國接受邀請成為該委員會成員,並任命駐英大使顧維鈞為全權代表。同年 3 月 9 日,羅斯福致函邱吉爾,強調“美國將承擔起在太平洋地區的全部作戰 責任”。4 月 1 日在華盛頓成立以羅斯福為主席的第二個太平洋作戰委員會, 由中、英、荷、澳、新、加拿大以及菲律賓和印度等派代表組成。宣告將同 “倫敦的類似機構”保持密切聯繫。名義上負責審查太平洋地區對日作戰的 基本方針政策,但美、英兩國都不準備賦予其真正的權力,實際來發揮作用。 倫敦的委員會在 1943 年便默默無聞地結束了它的使命。華盛頓的委員會一直 維持到日本投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