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事件  也稱“天津享變”。*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在中國天津策動 的武裝挑釁,1931 年 11 月 8 日起,駐天津日租界的日軍按照關東軍的訓令, 唆使漢奸李際春、張壁組織便衣隊,向天津中國軍警武裝挑釁,一度攻占省 政府。關東軍趁機出兵錦州,並要求撤走天津中國軍隊、取締抗日活動,同 時趁亂挾持溥儀潛出市區,前往營口。國民政府採取妥協政策,15 日派河北 省政府主席王樹常赴日兵營談判,答應道歉、取締抗日活動和撤除天津防禦 工事,29 日命令天津中國駐軍撤退。


    天目山戰役  1944 年新四軍在浙江省天目山地區反擊國民黨頑固派進 攻的戰役。是年底,新四軍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發展東南、準備大反攻的戰略 方針,派部南下江蘇、浙江兩省邊境敵後,開闢新區。1945 年 2—3 月間。 國民黨先後以 5 個團和 12 個團,兩次進攻該區的安吉、臨安、孝豐邊境天目 山地區,均被擊退。5 月 29 日,國民黨集中 42 個團共 6.6 萬餘人發動第三 次進攻,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進行自衛反擊,至 6 月 23 日,殲滅頑軍 6800 餘人,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驅逐新四軍出江南的企圖。


    天津駐屯軍  日本在中國天津地區進行侵略的駐軍的習稱。


    天皇停戰詔書  日本宣布投降的正式文告。在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原 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之後,日本天皇裕仁於 1945 年 8 月 14 日頒發詔書,宣 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同時又宣稱他本人一貫“謀求帝國臣 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而戰爭的發動則純係“希求帝國之自存與 東亞之安定”,至於戰敗後投降,乃因如繼續抵抗“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 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宣稱此舉“以為萬世開太平”,並呼籲“發揚 國體之精華,勿後於世界之潮流”。8 月 15 日裕仁向全國播發停戰詔書,宣 布日本投降。


    天皇機關說事件  日本政府迫害進步學者事件。法學家*美濃部達吉根 據二十世紀初在德國興起的“國家有機體學說”,提出了與天皇主權說相對 立的“天皇機關說”。認為統治權在作為法人的國家,天皇則作為國家的最 高機關行使權力。大正時代,美濃部的學說成為政黨政治的思想基礎。隨著 日本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天皇機關說遭到軍部及右翼勢力的攻擊。1935 年 2 月,貴族院議員、陸軍中將菊池武夫(1875—1955)在議會指責此為違反國 體的“叛逆思想”,眾議院議員江藤源九郎(1879—1957)則控告美濃部犯 有“敬罪”。政府先後兩次發表聲明,否定美濃部的學說,禁售其《逐條憲 法精義》、《憲法撮要》、《日本憲法之基本主義》等著作,並於 9 月 18 日對美濃部實行緩期起訴和解除貴族院議員的處分。進步勢力為此受到重大 打擊。


    元首(derfuhrer)一譯“領袖”。希特勒的頭銜。1921 年 7 月德國納 粹黨確立*領袖原則,希特勒即成為該黨元首,有權絕對控製黨的全部機構和 接受黨員的無條件效忠。1934 年 8 月 1 日德國內閣通過*《國家元首法》, 規定國家總統和總理的職務合而為一。翌日總統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就任德 國國家元首兼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獨攬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元首製  即“領袖原則”。


    元首地堡(fiillrerbunker)又稱“柏林暗堡”。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 掩蔽所和作戰指揮部。1943 年在柏林的新總理府地下室基礎上擴建而成。在 地下 16 米深,水泥頂厚 5 米,牆厚近 2 米,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廚房、 餐廳、貯藏室和服務人員的住房;下部為希特勒和*埃娃·布勞思的住所、會 議室和接待室,1945 年 1 月 16 日起啟用,同年 4 月希特勒居住於此,並在 該處自殺。


    元首野戰司令部(ftilirerhauptquartiere)戰時供希特勒指揮作戰的 處所。共 13 處。曾啟用的 9 處分別為:*狼穴、*伯格霍夫、*石巢、*狼穀、 “春天的風暴”,位於維也納新城附近,1941 年春啟用;“狼人”,位於蘇 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文尼察,1941 年秋一 1942 年、1943 年 2—3 月啟用; 還有*坦能堡司令部、*澤根堡司令部、*元首地堡。未啟用的 4 處,分別位於 法國和德國境內。


    無畏式轟炸機(dauntless)即“a-24 型轟炸機”。


    無條件投降原則  關於德、日、意法西斯不附帶任何保留條件的投降原 則。1943 年 1 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會議期間提出,並在 24 日 的記者招待會上首次宣布:“摧毀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戰爭威力就是說要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無條件投降。”爾後,蘇美英中《關於普遍安全宣言》 (1943 年 10 月 90 日簽署)、中美英*《開羅宣言》(1943 年 12 月 1 日公布)、 蘇美英三國克裏米亞(雅爾達)會議公報(1945 年 2 月 12 日發表)和美英 中*《波茨坦公告》(1945 年 7 月 26 日發表)等,都重申了這一原則。但實 際上,除納粹德國外,義大利(1943 年 9 月)和日本(1945 年 9 月)的投降 均未徹底執行此原則。


    無畏號航空母艦(indomltable)英國航空母艦。1941 年底建成。排水 量 2.3 萬噸,最大航速 30 節,可載飛機 35-40 架。配有裝甲飛行甲板。1942 年被派赴印度洋。參加馬達加斯加之戰。隨後返回地中海,於同年 8 月參加* 基石行動,在執行護航任務時遭重創。1943 年 7 月參加西西裏島登陸戰役, 再度受重創。1944 年 12 月調入*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攻打蘇門答臘等地, 曾遭日本*神風特攻隊襲擊,但特攻機從該艦裝甲層上彈出掉入海裏,艦身來 受重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