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次打擊 “十次突擊”的舊譯。
十次突擊 舊譯“十次打擊”。對 1944 年蘇軍戰略總攻的一種概括, 具體指蘇軍在蘇德戰線的十個方向先後實施的一係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列寧 格勒一諾夫哥羅德戰役、*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敖德薩戰役與* 克裏米亞戰役、*維堡戰役與*斯維裏河-彼得羅托沃茲克戰役、*白俄羅斯戰 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布達佩斯戰役為中心的若幹戰役、佩特薩莫一希爾克內斯戰役。上述戰役的 結果,蘇軍解放了幾乎全部淪陷國土,把戰場推到了國境之外,蘇德戰線由 4450 公裏縮短到 2250 公裏;德軍共損失 160 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 6700 輛、 火炮和迫擊炮 2.8 萬門、飛機 1.2 萬架: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 利先後退出戰爭或獲得解放。從五十年代未起,蘇聯有關著作一般不再使用 “十次突擊”的提法,對某些戰略性進攻戰役的概括也有變化,詳見有關各 條。
十點綱領(zehn-punkte-programm)見*德國人民陣線”。
十一式機槍 日本輕楓槍。1922 年(即大正 11 年)製成,故名。槍長 1.1 米,全重加。2 公斤,口徑 6.5 毫米,射速每分鍾 500 發,射程 3000 米, 彈匣可裝彈 30 發,彈藥可與三八式步槍通用。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易出 故障,裝彈較費力。廣泛用於侵華戰爭,因其槍托弧形折向一側,故中國稱 之為“歪把子機槍”。1939 年在其基礎上改進為九九式機槍(該年為日皇紀 元 2599 年故名),口徑為 7.7 毫米,但因生產能力不足,裝備不多。
十二烈士山 中國東北抗日聯軍 12 名戰士抗擊日偽軍的犧牲地。1938 年 3 月 18 日,在完達山脈藍棒山麓尖山子南方 10 餘裏穀地,即寶清縣西石 灰窖南溝的小孤山,抗聯第五軍第三師第八團一連一小隊與日偽軍 400 餘人 的騎兵隊發生遭遇戰。連長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指揮抗聯戰士打退敵人多 次衝鋒,斃傷日偽軍 100 餘人。李海峰、班路遺、朱雨亭、魏希林、陳鳳山、 李芳鄰、夏魁武、王仁誌、張金富、楊德才、王發、李才等 12 名戰士壯烈犧 牲。抗聯第二路軍黨委為表彰此英雄事跡,將小孤山命名為“十二烈士山”。
十字軍型坦克(crusader)英國輕型坦克。1940 年在吸收蘇、美坦克 結構基礎上研製成功。1941 年開始服役 6 重 20 噸,平均每平方厘米壓重 0.9 公斤,裝甲厚 24—49 毫米,裝備 1 門 40 毫米(炮彈重 2 磅)火炮(後改為 57 毫米、炮彈重 6 磅的火炮)和 1 挺機槍。最大時速 45 公裏,行程 320 公 裏,乘員 4 人。戰時共製造 5300 輛,1943 年起改作訓練車。
廠窖慘案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屠殺中國人民的暴行之一。1943 年 5 月上旬,日本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親自指揮 3000 日軍,分水陸兩路 包圍洞庭湖西北角三麵環水的廠窖地區。9—12 日連續 4 天進行燒、殺和搶 掠,焚毀堵截在廠窖的 2000 多隻民船和沿河 30 餘間房屋,殺死居民 3 萬親 人,殺傷 3000 多人,強姦婦女 2000 多人,全家被殺絕的達 200 戶以上。
丁默邨(1903—1947)漢奸。曾任國民政府軍統局第三處(郵電檢查處) 處長。1938 年轉任軍事委員會少將參儀、武漢市政府參事秘書長。1939 年初 級國投敵,在上海組建特工組織,後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常委、社會部長、特 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特工總部主任。1940 年 3 月起,任汪偽國民政府行政 院社會部長、國防最高會議秘書長、軍事委員會政治保衛部副總監、浙江省 長兼保安司令。破壞抗戰,殘害人民。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判處死刑,在 南京處決。
七十六號 汪偽特工總部上俗稱,以其所在地得名。抗日戰爭初期,日 本特務機關利用漢奸李士群、丁默郊,在上海建立漢好特務隊伍。1939 年春 搬到極司非爾路 76 號(今萬航渡路 435 號)。不久即與汪精衛集團合流。同 年 9 月 5 月,汪偽國民黨六屆一中全會正式成立中央特務委員會,下設特工 總部於該處,以丁默邨為主任,李士群、唐惠民為副主任,進行暗殺、綁架、 勒索、栽贓、陷害等活動,成為迫害和殘殺抗日誌土和人民的大魔窟。
七七事變 也稱“蘆溝橋事變”;日本有稱”華北事變”。日本向中國 發動全麵侵略戰爭的開始。1937 年 7 月 7 日 夜,駐豐臺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部在蘆溝 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日軍藉口 1 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縣城搜查。中國 政府拒絕日軍無理要求,但同意調查。正當雙方談判調查之際,日軍迅即調 動軍隊,於 8 日淩晨開始進攻宛平城和蘆溝橋。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 六師馮治安部第二一九團官兵奮起抵抗。9 日淩晨,中、日雙方達成協議: 日軍撤至豐臺,中國軍隊撤至永定河西岸,宛平城防由河北保安隊接管。中 方執行協議撤軍,日軍卻趁機增兵,於 10 日向中國軍隊大舉進攻。11 日, 日本政府一麵宣稱堅持“不擴大”方針,一麵下令增兵華北,至下旬達 10 萬左右。28 日蘆溝橋失守。隨後北平(今北京)、天津相繼淪陷,日本的猖 狂侵略激起中國人民的義憤。7 月 8 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 抗戰。華北人民迅速投入抗戰的行列,上海、武漢、南京、太原等地各界人 民紛紛組織抗敵後援會。7 月 17 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若日本 再漠視中國最低限度的立場”,“決心犧牲到底!抗戰到底!”中國全國性 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十次突擊 舊譯“十次打擊”。對 1944 年蘇軍戰略總攻的一種概括, 具體指蘇軍在蘇德戰線的十個方向先後實施的一係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列寧 格勒一諾夫哥羅德戰役、*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敖德薩戰役與* 克裏米亞戰役、*維堡戰役與*斯維裏河-彼得羅托沃茲克戰役、*白俄羅斯戰 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布達佩斯戰役為中心的若幹戰役、佩特薩莫一希爾克內斯戰役。上述戰役的 結果,蘇軍解放了幾乎全部淪陷國土,把戰場推到了國境之外,蘇德戰線由 4450 公裏縮短到 2250 公裏;德軍共損失 160 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 6700 輛、 火炮和迫擊炮 2.8 萬門、飛機 1.2 萬架: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 利先後退出戰爭或獲得解放。從五十年代未起,蘇聯有關著作一般不再使用 “十次突擊”的提法,對某些戰略性進攻戰役的概括也有變化,詳見有關各 條。
十點綱領(zehn-punkte-programm)見*德國人民陣線”。
十一式機槍 日本輕楓槍。1922 年(即大正 11 年)製成,故名。槍長 1.1 米,全重加。2 公斤,口徑 6.5 毫米,射速每分鍾 500 發,射程 3000 米, 彈匣可裝彈 30 發,彈藥可與三八式步槍通用。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易出 故障,裝彈較費力。廣泛用於侵華戰爭,因其槍托弧形折向一側,故中國稱 之為“歪把子機槍”。1939 年在其基礎上改進為九九式機槍(該年為日皇紀 元 2599 年故名),口徑為 7.7 毫米,但因生產能力不足,裝備不多。
十二烈士山 中國東北抗日聯軍 12 名戰士抗擊日偽軍的犧牲地。1938 年 3 月 18 日,在完達山脈藍棒山麓尖山子南方 10 餘裏穀地,即寶清縣西石 灰窖南溝的小孤山,抗聯第五軍第三師第八團一連一小隊與日偽軍 400 餘人 的騎兵隊發生遭遇戰。連長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指揮抗聯戰士打退敵人多 次衝鋒,斃傷日偽軍 100 餘人。李海峰、班路遺、朱雨亭、魏希林、陳鳳山、 李芳鄰、夏魁武、王仁誌、張金富、楊德才、王發、李才等 12 名戰士壯烈犧 牲。抗聯第二路軍黨委為表彰此英雄事跡,將小孤山命名為“十二烈士山”。
十字軍型坦克(crusader)英國輕型坦克。1940 年在吸收蘇、美坦克 結構基礎上研製成功。1941 年開始服役 6 重 20 噸,平均每平方厘米壓重 0.9 公斤,裝甲厚 24—49 毫米,裝備 1 門 40 毫米(炮彈重 2 磅)火炮(後改為 57 毫米、炮彈重 6 磅的火炮)和 1 挺機槍。最大時速 45 公裏,行程 320 公 裏,乘員 4 人。戰時共製造 5300 輛,1943 年起改作訓練車。
廠窖慘案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屠殺中國人民的暴行之一。1943 年 5 月上旬,日本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親自指揮 3000 日軍,分水陸兩路 包圍洞庭湖西北角三麵環水的廠窖地區。9—12 日連續 4 天進行燒、殺和搶 掠,焚毀堵截在廠窖的 2000 多隻民船和沿河 30 餘間房屋,殺死居民 3 萬親 人,殺傷 3000 多人,強姦婦女 2000 多人,全家被殺絕的達 200 戶以上。
丁默邨(1903—1947)漢奸。曾任國民政府軍統局第三處(郵電檢查處) 處長。1938 年轉任軍事委員會少將參儀、武漢市政府參事秘書長。1939 年初 級國投敵,在上海組建特工組織,後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常委、社會部長、特 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特工總部主任。1940 年 3 月起,任汪偽國民政府行政 院社會部長、國防最高會議秘書長、軍事委員會政治保衛部副總監、浙江省 長兼保安司令。破壞抗戰,殘害人民。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判處死刑,在 南京處決。
七十六號 汪偽特工總部上俗稱,以其所在地得名。抗日戰爭初期,日 本特務機關利用漢奸李士群、丁默郊,在上海建立漢好特務隊伍。1939 年春 搬到極司非爾路 76 號(今萬航渡路 435 號)。不久即與汪精衛集團合流。同 年 9 月 5 月,汪偽國民黨六屆一中全會正式成立中央特務委員會,下設特工 總部於該處,以丁默邨為主任,李士群、唐惠民為副主任,進行暗殺、綁架、 勒索、栽贓、陷害等活動,成為迫害和殘殺抗日誌土和人民的大魔窟。
七七事變 也稱“蘆溝橋事變”;日本有稱”華北事變”。日本向中國 發動全麵侵略戰爭的開始。1937 年 7 月 7 日 夜,駐豐臺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部在蘆溝 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日軍藉口 1 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縣城搜查。中國 政府拒絕日軍無理要求,但同意調查。正當雙方談判調查之際,日軍迅即調 動軍隊,於 8 日淩晨開始進攻宛平城和蘆溝橋。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 六師馮治安部第二一九團官兵奮起抵抗。9 日淩晨,中、日雙方達成協議: 日軍撤至豐臺,中國軍隊撤至永定河西岸,宛平城防由河北保安隊接管。中 方執行協議撤軍,日軍卻趁機增兵,於 10 日向中國軍隊大舉進攻。11 日, 日本政府一麵宣稱堅持“不擴大”方針,一麵下令增兵華北,至下旬達 10 萬左右。28 日蘆溝橋失守。隨後北平(今北京)、天津相繼淪陷,日本的猖 狂侵略激起中國人民的義憤。7 月 8 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 抗戰。華北人民迅速投入抗戰的行列,上海、武漢、南京、太原等地各界人 民紛紛組織抗敵後援會。7 月 17 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若日本 再漠視中國最低限度的立場”,“決心犧牲到底!抗戰到底!”中國全國性 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