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併後不到數月,一份來自巾央紀檢監察千部(“禦史”)董俊翰的報告,就引起了中央的重視。根據董的報告,收購旗昌其實是招商局的一個敗筆,固定資產添置過多過快,運力大躍進,一下一子從11854.88噸上升到30526.18噸,看似紅火,但不僅前期耗資巨大,而且維護費用驚人,船多貨少,收取的運費甚至不夠開支,導致每月虧損五六萬兩。


    董俊翰建議中央應該設立專門的大臣主管這一巨大的“國資”,或者幹脆停止官辦,完全民營,政府隻起監管的作用,從而減輕國家的負擔。


    李鴻章的回覆是傲慢的。他先給中央寫了封簡訊,認為董俊翰是“少見多怪”,“凡創辦一事必有議其後者,多端指責”,並且感謝中央對新生事物的保護。之後,李鴻章又上了一個長長的報告,全麵否認了董俊翰的幾乎所有指責。但從李鴻章的報告中,也可以看出其從旗昌收購而得的是怎樣一筆資產:“擬令該局(招商局)逐加挑剔,將旗昌輪船年久朽敝者,或拆料存儲以備修配他船,或量為變價歸還局本。”但是,變賣船隻一定要注意不能給“中外流氓”,以免他們“減價相擠”。李鴻章否認收購旗昌輪船後,導致資產閑置,而將其責任歸咎於怡和、太古等外資輪船公司的價格戰,“若無外人傾擠,江麵生意尚旺,船隻不至閑擱”。


    李鴻章對招商局的種種維護,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將其上升到國家利權,甚至“關係國體”的高度,從而將對於招商局的批評或攻擊統統歸入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之列,他甚至技巧性地迴避出現“華商”二字,代之以“中華”。


    最早建議中央兼併旗昌輪船公司的太常寺卿陳蘭彬,在那份主題為“自強必先求富”的奏摺中,第一次列舉了招商局對“民族”和“國家”的貢獻:招商局成立前,外資航運業在華年獲利787.7萬餘兩,招商局成立後,外資航運業在三年才獲利813.6萬兩,簡單比較就可以得出:“合計三年中國之銀少歸洋商者,約已1300餘萬兩,將來擴而充之,中國可以自操其利。”


    薛福成估計,招商局成立六七年來,將中國航運利權收回了3/5(《籌洋當議》),而李鴻章日後也說:“創辦招商局十餘年來,中國商民得減價之益而水腳少人洋商之手者,奚止數千萬,此收回利權之大端。”


    這些意氣風發的激情文字,或許能大長中國人民誌氣,但未必能大滅帝國主義威風。在洋洋灑灑的慷慨陳詞背後,陳蘭彬們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一個最為基本的前提:作為招商局假想敵的“洋商輪船”,其實,大半還是披著“洋皮”的華商。招商局“為國”截下的那些銀兩,本就基本不會外流。


    其實,在李鴻章請求恭親王設立招商局的報告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華商資本大量以假外資的名義出現,既導致國家尊嚴受損,又使華商易受外商要挾。李鴻章說:“近年華商殷實狡黯者多附洋商名下,如旗昌、金利源等行,華人股份居其大半。聞本利不肯結算,暗受洋人盤折之虧,官司不能過問。”成立輪船招商局,可以“使華商不至皆變為洋商,實足尊國體而弧隱患,尤為計之得者”。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並沒有分析闡述何以“華商殷實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也就是說,大清國的袞袞諸公們,其實自始至終都十分清楚,在星條旗和米字旗的護衛下,在金髮碧眼的洋人的背後,真正的競爭者卻是自己的同胞。


    而更為弔詭的是,在這些為國企高唱的讚歌聲中,普遍隻提營業額,而不提利潤,因為在那逐年遞增的營業收入背後,是連年的虧損。招商局將自己打扮成推動gdp不斷上升的英雄,一轉身又從國家的兜裏掏走大把銀子,去填補利潤敗血症的無底洞。


    在高高舉起民族主義大旗的時候,招商局從中央拿到了特殊的政策。先是江蘇、浙江的漕米,然後擴展到長江中遊地區的漕米,隨後,“滇之銅斤,蜀之燈木,江、浙之採辦官物,直、晉之販糧,鄂茶、鄂鹽”等,均被其壟斷運輸。而且,李鴻章不斷地為招商局向中央伸手,要求提高運費,理由就是在“外商”的價格擠壓下,經營虧損。


    財政部(“戶部,’)最後被逼急了,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指責“招商局十餘年來,不特本息不增,而官款、洋債,欠負累累,豈謀之不臧哉?”報告認為,招商局的問題在於“不得其人,出人之經,不能講求撙節”,卻將虧損歸咎於諸如“海上用兵”(海戰)之類的外部原因。報告要求,招商局“既撥有官款,又津貼以漕運水腳,減免於貨稅,其歲入歲出之款,即應官為稽察”,應責成南北洋大臣,將“現存江海輪若幹隻,碼頭兒處,委員商董銜名,及運腳支銷,分別造報”,這是清產核資;“此後總辦如非其人,原保大巨應即議處”,這是希望從國企企業千部任命的源頭抓起。但是,這份報告連一星水花都沒濺起。


    招商局的經營,直到與外資的怡和、太古兩家航運公司“訂利益均享之約,始免互相傾擠,而其利漸著”。


    一家打著國有旗號的行業壟斷者,最後不得不靠與自己公開反對的外敵結為寡頭同盟,才得以生存,卻依然高喊著“利權”、“中華”等政治口號,紛飛的唾沫濺滿了史冊,一百年未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絕版恭親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澳]雪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澳]雪珥並收藏絕版恭親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