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開國之君,朝廷中方針大計的主要設計者和執行者亦值得注意。楊劍宇編著《中國歷代宰相錄》,盡列史籍上留下記載的宰執上千人,並為數百位著名或有影響力者作傳。其中自秦至清的南人宰相195名,北人469名,北人占絕大多數。南北籍之比,具體到每朝為:秦(1:1),兩漢(10:52),魏(1:10)、蜀(2:4)、吳(8:2),西晉(0:17),東晉(2:17)、十六國(0:5),南朝(20:23)、北朝(0:58),隋(1:7),唐(8:61),五代(0:21)、十國(17:12),北宋(17:27)、遼(0:23),金(0:35)、南宋(22:6),元(0:28),明(61:21),清(25:44)。
秦代兩位名相,一南一北:李斯是楚國人,趙高是趙國人。李斯的出生地為今日之河南上蔡,是自然地理的北方,但楚國卻是南方國家,按前麵提到的南北劃分原則,他應算做南人。漢是南人建立的朝代,立朝之初起用了幾位南方籍宰相,他們都是跟著開國皇帝打天下的勛臣,而其後幾乎盡用北人為相。兩晉隻有南渡後的兩位南人宰相,其餘全為北人。隋唐兩代,南人所占比例還是太小。完全由北人(及胡人)擔任宰相的朝代是:西晉、十六國、北朝、五代、遼、金、元。這幾個朝代,西晉和元是統一時代的大王朝,其餘均為分裂時代的純北方政權。三國時魏國司徒陳矯,是中國歷史上南北大分裂時北方政權中唯一一位重要的南方籍宰執。而分裂時代的南方政權,北人宰執仍能夠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如三國時的蜀、吳,東晉,南朝,殘唐十國中的南方九國。
北宋的南北比例不再懸殊,說明北方在文化重心上已不復絕對的優勢。宋太祖、太宗兩朝宰相趙普是北人,"杯酒釋兵權"的謀劃者,但書讀得太少。太祖因痛感對於南方文士的需要,平南後大批起用南人,名臣輩出。南宋是最重相權的朝代,南人當宰相竟大大超過北人,文化中心也終於隨著北方領土的喪失徹底南遷。北人張(山聶)詩嘆:"我宋用人,亦雜南北。唯南多士,櫛比周行。北客凋零,曉星望月。"《宋史·陳亮傳》:"公卿將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北人被普遍認為勇有餘而智不足,即所謂"南怯北勇,南智北愚",大抵自南宋始。故北人想出人頭地,隻好從軍,立功升遷,形成"南政北軍"的格局。經過一百多年,北人的後代逐漸演變成為南人,整個南方也就淪為蒙古鐵蹄之下。
元末南人反攻成功,建立明朝,朝中政治人物多出於南方。昔日稷下學士、建安文人、洛陽才子匯集的北國風光早沒了影,在通往北方的路途上,擠滿了進京赴考的江南才子。兩百多年的科舉試中,南人占壓倒優勢。而南方籍帥才名將也占多數,這是與此前歷代大不相同的,如徐達(開國)、戚繼光(抗倭)、袁崇煥(抗清)、吳三桂(投清)、鄭成功(攻台)等。但除了帝王將相,明代還有一大左右朝政的政治勢力,即太監集團,人數多時竟達十萬之眾,又占據大內,並組成恐怖特務組織錦衣衛,故明朝又稱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太監絕大多數是北人,晚明以江南士人為主的東林黨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之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南人與北人之爭。當然,投靠閹黨的南人也不少,如楚黨和浙黨,如安慶文人阮大鋮;而宦官中,亦有支持東林黨人的秉筆太監王安,他是保定人。唐時,太監主要出自福建、廣東、廣西等南方諸地。宋代太監極少,也未有過宦官之患。元以降,太監基本上出自北方。元明清建都北京,太監是皇帝身邊的人,應會說北方話,便於服侍和傳達聖旨,還必須熟悉北方的氣候與生活習俗,"厚重少文"又"忠心耿耿"。
南人後來居上
激烈、長久的黨爭消耗了王朝的氣數,一直持續到明亡、清兵入關之後。本文開始提到的清初時南黨與北黨的較量,便是這種黨爭的餘焰。"在攝政王多爾袞執政的頭幾年中,南人與北人的區別變得極為明顯了,而省份的區別則已不為人注意了。同時,南人與北人的競爭,也取代了曾經引起官僚黨爭的清流與濁流的衝突。例如,浙江海寧名門的後裔、有名的降人陳之遴,在當時就這樣說過:南北各親其親,各友其友。"(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滿清占領北京,首先依靠北人官僚,山東、北直隸(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籍的明臣,成了第一批歸順者,尤以山東籍降臣為眾,北方局麵迅速被清廷控製。但多爾袞要的是整個中國而非僅占領北方,雖優寵北人,卻也對南人擺出唯材是用的姿態,陳名夏、陳之遴、金之俊等江南籍降臣都官居相位(大學士)。他們偏重選拔起用南人官員,在朝中結成南黨,終於為清廷所忌,懲處了二陳,南北黨爭自此平息。有清一代,在用人參政上南北平衡,歷史上隻有北宋一朝差可比擬。
盡管如此,南北雙方的文化差距不減反增,南人的地位越來越高。蔡冠洛撰《清代七百名人傳》(1936年),打破一般正史主要為高官顯爵作傳的章法,分政治、軍事、實業、學術、藝術、革命幾大類編,共收清代有影響的名人(除皇帝外)714人,包括南人475名,北人234名,外國人5名。北人中以原不屬於中國而又占居統治地位的滿洲籍人最多,為128人,另外還有蒙古11人。如僅以傳統意義上的北方即華北地區計算,則所收北人竟未能過百,僅為南人的五分之一。
秦代兩位名相,一南一北:李斯是楚國人,趙高是趙國人。李斯的出生地為今日之河南上蔡,是自然地理的北方,但楚國卻是南方國家,按前麵提到的南北劃分原則,他應算做南人。漢是南人建立的朝代,立朝之初起用了幾位南方籍宰相,他們都是跟著開國皇帝打天下的勛臣,而其後幾乎盡用北人為相。兩晉隻有南渡後的兩位南人宰相,其餘全為北人。隋唐兩代,南人所占比例還是太小。完全由北人(及胡人)擔任宰相的朝代是:西晉、十六國、北朝、五代、遼、金、元。這幾個朝代,西晉和元是統一時代的大王朝,其餘均為分裂時代的純北方政權。三國時魏國司徒陳矯,是中國歷史上南北大分裂時北方政權中唯一一位重要的南方籍宰執。而分裂時代的南方政權,北人宰執仍能夠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如三國時的蜀、吳,東晉,南朝,殘唐十國中的南方九國。
北宋的南北比例不再懸殊,說明北方在文化重心上已不復絕對的優勢。宋太祖、太宗兩朝宰相趙普是北人,"杯酒釋兵權"的謀劃者,但書讀得太少。太祖因痛感對於南方文士的需要,平南後大批起用南人,名臣輩出。南宋是最重相權的朝代,南人當宰相竟大大超過北人,文化中心也終於隨著北方領土的喪失徹底南遷。北人張(山聶)詩嘆:"我宋用人,亦雜南北。唯南多士,櫛比周行。北客凋零,曉星望月。"《宋史·陳亮傳》:"公卿將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北人被普遍認為勇有餘而智不足,即所謂"南怯北勇,南智北愚",大抵自南宋始。故北人想出人頭地,隻好從軍,立功升遷,形成"南政北軍"的格局。經過一百多年,北人的後代逐漸演變成為南人,整個南方也就淪為蒙古鐵蹄之下。
元末南人反攻成功,建立明朝,朝中政治人物多出於南方。昔日稷下學士、建安文人、洛陽才子匯集的北國風光早沒了影,在通往北方的路途上,擠滿了進京赴考的江南才子。兩百多年的科舉試中,南人占壓倒優勢。而南方籍帥才名將也占多數,這是與此前歷代大不相同的,如徐達(開國)、戚繼光(抗倭)、袁崇煥(抗清)、吳三桂(投清)、鄭成功(攻台)等。但除了帝王將相,明代還有一大左右朝政的政治勢力,即太監集團,人數多時竟達十萬之眾,又占據大內,並組成恐怖特務組織錦衣衛,故明朝又稱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太監絕大多數是北人,晚明以江南士人為主的東林黨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之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南人與北人之爭。當然,投靠閹黨的南人也不少,如楚黨和浙黨,如安慶文人阮大鋮;而宦官中,亦有支持東林黨人的秉筆太監王安,他是保定人。唐時,太監主要出自福建、廣東、廣西等南方諸地。宋代太監極少,也未有過宦官之患。元以降,太監基本上出自北方。元明清建都北京,太監是皇帝身邊的人,應會說北方話,便於服侍和傳達聖旨,還必須熟悉北方的氣候與生活習俗,"厚重少文"又"忠心耿耿"。
南人後來居上
激烈、長久的黨爭消耗了王朝的氣數,一直持續到明亡、清兵入關之後。本文開始提到的清初時南黨與北黨的較量,便是這種黨爭的餘焰。"在攝政王多爾袞執政的頭幾年中,南人與北人的區別變得極為明顯了,而省份的區別則已不為人注意了。同時,南人與北人的競爭,也取代了曾經引起官僚黨爭的清流與濁流的衝突。例如,浙江海寧名門的後裔、有名的降人陳之遴,在當時就這樣說過:南北各親其親,各友其友。"(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滿清占領北京,首先依靠北人官僚,山東、北直隸(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籍的明臣,成了第一批歸順者,尤以山東籍降臣為眾,北方局麵迅速被清廷控製。但多爾袞要的是整個中國而非僅占領北方,雖優寵北人,卻也對南人擺出唯材是用的姿態,陳名夏、陳之遴、金之俊等江南籍降臣都官居相位(大學士)。他們偏重選拔起用南人官員,在朝中結成南黨,終於為清廷所忌,懲處了二陳,南北黨爭自此平息。有清一代,在用人參政上南北平衡,歷史上隻有北宋一朝差可比擬。
盡管如此,南北雙方的文化差距不減反增,南人的地位越來越高。蔡冠洛撰《清代七百名人傳》(1936年),打破一般正史主要為高官顯爵作傳的章法,分政治、軍事、實業、學術、藝術、革命幾大類編,共收清代有影響的名人(除皇帝外)714人,包括南人475名,北人234名,外國人5名。北人中以原不屬於中國而又占居統治地位的滿洲籍人最多,為128人,另外還有蒙古11人。如僅以傳統意義上的北方即華北地區計算,則所收北人竟未能過百,僅為南人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