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文行兼優"者用之,固然是一種不錯的用人政策,但到底是取"優於文而行不符"的南人,還是取"短於文而行或善"的北人呢?馮銓沒說。1646年,他受命主持清朝入關後第二屆科舉考試,373名新科進士中,北人就占了365名。顯然在他的心目中,"行或善"要比"優於文"強多了。既如此,又何必開科取士,進行道德考察就可以了。
北人的"行或善",也值得推敲。即以馮銓本人為例,行跡就大為不善。他在明朝做官,投靠、諂事閹宦勢力,栽贓殘害東林黨人,主持編纂篡改歷史的《三朝要典》,成為大太監魏忠賢的兩大幫凶之一。清軍入關,他應召進京為官,帶頭響應剃髮令,全家都改穿滿服,還向多爾袞表白:"一心可以事二君,二心不可事一君"。有才無德,恰好成了馮銓自己的最大特點,為後人嘲笑。康熙皇帝惡其名聲太臭,下詔削去他的諡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文化界曾有"京派"與"海派"的討論,魯迅因作《北人與南人》一文:"北人的鄙視南人,已經是一種傳統。這也並非因為風俗習慣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歷來的侵入者多從北方來,先征服中國之北部,又攜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裏,也是被征服者。"作為"海派"也是南人的魯迅,對北人優越感的挖苦簡直是入骨三分,不過現在看來有嫌偏狹。其實南人的鄙視北人,在中國也是有傳統的,可謂是相互鄙視。東晉時,南方士族瞧不起南渡來的北方士族,言談文字中常有不敬之語,把北人叫作"傖鬼"。
豈止南北,各地居民那種對外鄉人的鄙視、嘲笑甚至作弄,我們今天都往往能感受得到。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我想說的是,以中國幅員之大,歷史之久,南北間的差異成因太複雜了。以北方文化的代表北京為例,它屬於外族的歷史比中原更長,早在殘唐五代的第三代後晉,即作為雲燕十六州之一部分劃歸了契丹,先後經遼、金、元諸朝統治,直到明初收復,前後凡四百三十二年。當初是劃出去的,又不是被征服,並且剛做過大唐帝國的子民,文化遠較統治民族發達,要優越也隻是對契丹人優越,怎麽會反過來對留在國內的漢人感覺優越呢。
古今南北談
古往今來,對於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南風北俗之間的異同,不知有多少人作過觀察、辨別和評述。《隋書·儒林傳》:"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這是說的儒學,其所含意趣,似乎在其他文化領域也相當符合。北方是儒的故鄉,南方是道的家園。北人守傳統,南人重義解。道家要比儒家高深,儒家則比道家博雜。故欲經世者應仕於北,欲出世者宜避於南。自古皆然。
清初學者顧炎武譏評天下學子,南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北人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亭林先生是江蘇人,任職過南明,又北遊諸省二十年,對當時南北兩邊的情況感觸之深,加之難以釋懷的亡國之恨,遂有此評。
民國時,南社成員胡樸安曾輯《北京(車酋)軒錄》,其中首篇《社會叢談》由北京人的愛吃蔥蒜、穿紅綠、聽京戲,談到北人的弱點:"蓋北方人民,感覺遲鈍,無蔥蒜則舌之味覺不愉快,無紅綠則眼之視覺不愉快,無皮黃則耳之聽覺不愉快。其感覺遲鈍之原因,若醫科學解說之,則北方空氣幹燥,種種電力,傳達較遲,是為一大原因。且因感覺遲鈍,而益求興奮之劑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愈弱,五官本能,因以益鈍,是又一原因。以感覺遲鈍故,遂至腦筋簡單,學說不易輸入,文化因以不進步,是人群進化之障礙。"從味覺、視覺、聽覺的遲鈍與靈敏入手,一下找到北人難以進化的原因,似乎還有醫科學的根據。令人大開眼界。
這本書的第二篇《八埠艷語》,說了一段南妓和北妓的不同,十分生動:
"妓家向分南北幫。從前界限頗嚴,南不侵北,北不擾南。間嚐評論南北幫之優劣,各有短長。大抵南幫活潑,而流於浮滑;北幫誠實,而不免固執。南幫應客,周旋極殷,如論風頭,則洵非北幫可及。至北幫則除床笫外無他技能,除偎抱外無他酬酢。"妓女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向來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不知從何時起,南北妓女有了如此大的差別。北宋名妓李師師是洛陽人,靖康之亂後逃到湖湘,從此北方再無名妓。明末四大名妓李香君、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都是江南人。清末民初京師名妓賽金花、小鳳仙也都來自江浙,不僅憑床笫之技而終能載入史冊。
明人黃瑜從中醫的醫理,談南人與北人的體質:"南人凡病,皆謂之瘴。率不服藥,唯事祭鬼。設犯傷寒陰陽二症,豈有坐視而不藥耶?而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虛,用藥者妄,發汗吐下,其禍可立而待也。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痰結。檳榔能下氣消食化痰,故嶺海之人多食之。此可類北人之食酥酪。北方地寒食酥酪,故膚理緊密,一旦病疫,當汗則閉塞,而汗不得出,所以病多難治。"(《雙槐歲抄》)黃瑜說的南人,主要指嶺海之人,亦即嶺南廣東人。食檳榔之俗並不限於廣東,北麵的湖南人也喜食檳榔,有著名民歌《采檳榔》,雖然那裏不種檳榔樹。黃瑜說的中醫醫理,怎麽聽都有點像"偽科學"。我就不信吃酥酪可以把皮膚毛孔吃緊,以至於病多難治。西人吃酥酪(黃油、起司)吃那麽多,反倒長出那麽深的毛來。康熙皇帝也曾論及南北人的體質,認為北人進補宜用鹿茸而不宜用人參,南人則宜用人參不宜用鹿茸。人參鹿茸,反正都是他祖籍所在地的特產。
北人的"行或善",也值得推敲。即以馮銓本人為例,行跡就大為不善。他在明朝做官,投靠、諂事閹宦勢力,栽贓殘害東林黨人,主持編纂篡改歷史的《三朝要典》,成為大太監魏忠賢的兩大幫凶之一。清軍入關,他應召進京為官,帶頭響應剃髮令,全家都改穿滿服,還向多爾袞表白:"一心可以事二君,二心不可事一君"。有才無德,恰好成了馮銓自己的最大特點,為後人嘲笑。康熙皇帝惡其名聲太臭,下詔削去他的諡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文化界曾有"京派"與"海派"的討論,魯迅因作《北人與南人》一文:"北人的鄙視南人,已經是一種傳統。這也並非因為風俗習慣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歷來的侵入者多從北方來,先征服中國之北部,又攜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裏,也是被征服者。"作為"海派"也是南人的魯迅,對北人優越感的挖苦簡直是入骨三分,不過現在看來有嫌偏狹。其實南人的鄙視北人,在中國也是有傳統的,可謂是相互鄙視。東晉時,南方士族瞧不起南渡來的北方士族,言談文字中常有不敬之語,把北人叫作"傖鬼"。
豈止南北,各地居民那種對外鄉人的鄙視、嘲笑甚至作弄,我們今天都往往能感受得到。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我想說的是,以中國幅員之大,歷史之久,南北間的差異成因太複雜了。以北方文化的代表北京為例,它屬於外族的歷史比中原更長,早在殘唐五代的第三代後晉,即作為雲燕十六州之一部分劃歸了契丹,先後經遼、金、元諸朝統治,直到明初收復,前後凡四百三十二年。當初是劃出去的,又不是被征服,並且剛做過大唐帝國的子民,文化遠較統治民族發達,要優越也隻是對契丹人優越,怎麽會反過來對留在國內的漢人感覺優越呢。
古今南北談
古往今來,對於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南風北俗之間的異同,不知有多少人作過觀察、辨別和評述。《隋書·儒林傳》:"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這是說的儒學,其所含意趣,似乎在其他文化領域也相當符合。北方是儒的故鄉,南方是道的家園。北人守傳統,南人重義解。道家要比儒家高深,儒家則比道家博雜。故欲經世者應仕於北,欲出世者宜避於南。自古皆然。
清初學者顧炎武譏評天下學子,南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北人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亭林先生是江蘇人,任職過南明,又北遊諸省二十年,對當時南北兩邊的情況感觸之深,加之難以釋懷的亡國之恨,遂有此評。
民國時,南社成員胡樸安曾輯《北京(車酋)軒錄》,其中首篇《社會叢談》由北京人的愛吃蔥蒜、穿紅綠、聽京戲,談到北人的弱點:"蓋北方人民,感覺遲鈍,無蔥蒜則舌之味覺不愉快,無紅綠則眼之視覺不愉快,無皮黃則耳之聽覺不愉快。其感覺遲鈍之原因,若醫科學解說之,則北方空氣幹燥,種種電力,傳達較遲,是為一大原因。且因感覺遲鈍,而益求興奮之劑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愈弱,五官本能,因以益鈍,是又一原因。以感覺遲鈍故,遂至腦筋簡單,學說不易輸入,文化因以不進步,是人群進化之障礙。"從味覺、視覺、聽覺的遲鈍與靈敏入手,一下找到北人難以進化的原因,似乎還有醫科學的根據。令人大開眼界。
這本書的第二篇《八埠艷語》,說了一段南妓和北妓的不同,十分生動:
"妓家向分南北幫。從前界限頗嚴,南不侵北,北不擾南。間嚐評論南北幫之優劣,各有短長。大抵南幫活潑,而流於浮滑;北幫誠實,而不免固執。南幫應客,周旋極殷,如論風頭,則洵非北幫可及。至北幫則除床笫外無他技能,除偎抱外無他酬酢。"妓女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向來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不知從何時起,南北妓女有了如此大的差別。北宋名妓李師師是洛陽人,靖康之亂後逃到湖湘,從此北方再無名妓。明末四大名妓李香君、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都是江南人。清末民初京師名妓賽金花、小鳳仙也都來自江浙,不僅憑床笫之技而終能載入史冊。
明人黃瑜從中醫的醫理,談南人與北人的體質:"南人凡病,皆謂之瘴。率不服藥,唯事祭鬼。設犯傷寒陰陽二症,豈有坐視而不藥耶?而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虛,用藥者妄,發汗吐下,其禍可立而待也。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痰結。檳榔能下氣消食化痰,故嶺海之人多食之。此可類北人之食酥酪。北方地寒食酥酪,故膚理緊密,一旦病疫,當汗則閉塞,而汗不得出,所以病多難治。"(《雙槐歲抄》)黃瑜說的南人,主要指嶺海之人,亦即嶺南廣東人。食檳榔之俗並不限於廣東,北麵的湖南人也喜食檳榔,有著名民歌《采檳榔》,雖然那裏不種檳榔樹。黃瑜說的中醫醫理,怎麽聽都有點像"偽科學"。我就不信吃酥酪可以把皮膚毛孔吃緊,以至於病多難治。西人吃酥酪(黃油、起司)吃那麽多,反倒長出那麽深的毛來。康熙皇帝也曾論及南北人的體質,認為北人進補宜用鹿茸而不宜用人參,南人則宜用人參不宜用鹿茸。人參鹿茸,反正都是他祖籍所在地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