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異邦的公主們


    說起唐代對西域與北方的經略,不能避而不談和親外交。和親,意即各國王室之間的政治聯姻。在人類歷史上,王室之間的通婚,本十分自然。不光是門當戶對,還為了王國與王國結成親家,增進相互間的信任與感情,形成利益、名分攸關的軍事聯盟。歐洲各國的例子最多,也最為典型,成為定製。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亦有此傳統。但這種政治聯姻並非絕對可靠,有時更適得其反。如魯桓公娶了齊襄公的妹妹文薑,不但未能聯手互利,反而禍起蕭牆,竟致送命。歐洲歷史上也不乏親家之間因王位繼承反目為仇,甚至引起戰爭的先例。畢竟兩國關係


    要靠男女關係來維繫,總有些懸乎。秦代以後,中國發生的變化太大,與歐洲後來的情況迥異。一是皇帝自認不與周邊四夷的國王,包括單於(匈奴)、昆彌(烏孫)、可汗(突厥)、贊普(吐蕃)地位平等;二是帝王妃嬪眾多,乃至數不勝數,不像歐洲國家基本上是一王一後製,在西語中,"後"與"女王"是一個詞,亦足見其地位和影響。中國皇帝納外藩、異族公主為妃,政治意義大為遜於先秦時代和歐洲的王室間通婚。


    漢朝首創和親外交,著名的有"昭君出塞"。但漢代"和親"一詞,原意並不指宮廷皇室之間的政治婚姻,而是說兩國和睦親善。王室間的娶嫁,也都不提"和親"。如昭君出塞嫁呼韓邪單於,當時也隻說是"單於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於"。所以漢匈兩國經常"和親","求和親"、"約和親"與"不許和親",大都不牽扯王室的婚嫁,並不是"求婚"、"約婚"和"不許以婚"的同義。和親是和親,通婚是通婚,完全兩碼事。至於通婚所實際起到的和親作用,也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直至唐代,"和親"才用作並專指對外國王室的通婚。現在通常把歷代的這種政治聯姻,都說成和親,也不是不可以,隻是要先弄清楚,以前並不這麽說。


    昭君王嬙隻是漢元帝的宮女,不是公主,更不是皇帝的女兒,與漢室無血緣關係。元帝不過將自己多得平時都見不著麵的女人,轉送一個給匈奴呼韓邪單於而已,與越王勾踐送西施給吳王夫差相比,基本不脫"量中華之美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路數。而王昭君也因此與西施、貂嬋、楊貴妃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除了楊貴妃,其餘三個故事的背景都是送美女給對手,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說的好聽是施美人計,不好聽是性賄賂。有人以為,昭君自願出塞和親以前,元帝並不知道她是絕色美女,等見了麵才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本意並不是以美色和親。這講不過去。皇家宮女即使並非絕色,也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序挑選,起碼是妙齡佳麗。元帝的本意就是送美人,隻不過沒料到她是絕美,屬於自己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麽,人家自願要走成了"別人的老婆"才感覺珍貴。


    真正意義上的"和親",應是實實在在送自己的公主出嫁。公主的身份地位高貴,卻不一定是美人。中國古代成千上萬個公主,還沒聽說哪個長得特別漂亮的。大概是人一有了權勢,就不大用心往美好的方向長了。公主和親的價值,不在美色在結親,即你我成了"一家人"。無論如何,公主總可以在異邦為自己娘家多說幾句好話,彼此之間少打幾仗。像昭君那樣算什麽呢,在丈夫麵前替前夫講好話?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漢代也曾遠嫁過公主到國外,最早是劉邦以宗室長公主嫁匈奴單於為妻。武帝時又先後將兩位公主嫁給西域烏孫國王(昆彌)。約公元前110-105年間(元封中),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國王昆莫。這件事由第一個走通西域的漢使張騫引起,他向漢武帝建言:"蠻夷戀故地,又貪漢物,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漢武帝倒是同意了,烏孫王卻未能決,他不知漢朝有多大,冒冒失失與漢結為兄弟之邦,得罪了草原霸主匈奴怎麽辦?便邀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諸國遣使共數十人來漢,才"知其廣大","西北國始通於漢"。其後,烏孫竟與漢結婚。


    匈奴聽到消息很憤怒,要出兵來打,昆莫趕緊又娶匈奴公主為左夫人,而以江都公主為右夫人。這一下匈奴的右臂雖斷,漢朝的左臂也斷了,張騫想是始料未及。昆莫年老,言語不通,江都公主悲愁賦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昆莫想要公主嫁給他的孫子、儲君岑輒,公主不肯,告武帝。武帝正要聯烏孫共"滅胡",即"滅匈奴",乃批示"從其國俗",也就是兒子、孫子可以娶庶母、庶祖母。公主便改嫁岑輒,生一女,去世。大凡會寫詩的公主,都不容易活得長。


    岑輒即位為國王,又娶漢朝楚王劉戊之女解憂為右夫人,同時另娶匈奴公主為左夫人。岑輒死,其堂弟翁歸靡即位為國王,繼娶公主解憂,生元貴靡等三男兩女。翁歸靡也娶了匈奴公主,生子烏就屠。烏孫國王好像都學了斷人左右臂膀術,一碗水總是端得很平。翁歸靡死,岑輒之子泥靡即位為國王,公主解憂又嫁泥靡,生一男鴟靡。烏就屠襲殺泥靡,經過一番較量、交涉,烏孫國一分為二:漢公主解憂之長子元貴靡任大國王,戶六萬餘;匈奴公主之子烏就屠任小國王,戶四萬餘。解憂還有一個兒子做了莎車王,一個兒子為左大將,一個女兒嫁給龜茲國王。元貴靡與鴟靡死後,解憂公主申請回國:"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於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回到長安。此時公主年已七十,在西域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共嫁兩代三任國王,可謂歷盡滄桑。史家認為,她為國家作出了堅苦卓絕的犧牲。解憂歸漢後,又過了十八年,才有昭君出塞的故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年功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無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無眠並收藏百年功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