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別看個子小,卻比北人要激烈。北人做慣了亡國奴,對不起,這詞兒有點刺耳,然而歷史就是這麽記載的。漢以後,五胡亂華,主要亂的是北邊。唐末五代,安史之亂、藩鎮之亂也主要是北邊,又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大開北大門,致使後來外族頻頻入侵中原,分別建立遼、金各國。北邊居民和塞外、關外、(長)城外諸多民族長期相互征伐、臣服,融合血緣與文化,形成新的生存形態,這也是事實。但也就漸漸地看淡了所謂民族氣節、愛國情操,反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在打得不可開交,到頭來還是一家。「萬裏長城今猶在,讓他三尺又何妨」,何苦那樣寸土不讓、寸利必爭呢。外族?咱倆誰跟誰呀。說不定俺自己就是一個外族,俺曾祖父是鮮卑人,外婆的姐姐嫁了個吐蕃人,外公是契丹人,姑奶奶被女真人給擄走了,又好像不是給擄的是她自
願的,後來在那裏生了一堆孩子,再往上查查,俺祖先還是個匈奴人呢……
南人就不同,最低程度也要「避秦」,找個桃花園躲起來,遠離現實,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多時候是節節抵抗,打不贏也打,祖國的大好河山豈容拱手相讓!南宋一朝百五十年,都是在復國主義的仇恨與亡國危機的憂思中度過的。打,還是和?這是區分忠臣與漢奸的試金石。要是換了北邊,早把這國恨家仇拋之九霄雲外,與人家一道建立大什麽共榮圈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誰還記得你是哪家的王師?行行好拜託了,讓俺過幾天安生日子,少來惹事,歇著吧您哪,跟真的似的。
南人的反抗,使習慣了北人屈服的入侵者惱羞成怒,遂有血腥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南京大屠殺。南人流血,北人流浪。「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我的家在山西,過河還有三百裏。」南人即使屈服也是暫時的,這「暫時」或者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或者上百年,最後總要由南人起來革命,「驅逐韃虜,光復中華」。
南人往往各自為陣,不象北邊喜歡搞大一統。這樣容易被人各個擊破。光是從語言的角度就能看出其差異。北人僅一種方言,即北方方言;南人有幾種方言?八大方言都有。就算是同一種方言,如吳越方言,上海話與蘇州話就大不一樣,杭州話與南京話也相去甚遠,寧波話與無錫話更是雞同鴨講。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遠地方,隔幾十裏或者翻一座山換一種口音也是毫不足怪的。語言的繁複雜陳,雖然表現了文化的多元與豐富,畢竟容易流於瑣屑,不能形成大的氣象。南京、杭州都是好地方,為什麽在那裏建都的王朝不是苦命就是短命?「國語」範圍狹窄是一個重要原因。
北方方言覆蓋地域遼闊,音調也好聽。尤其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字正腔圓,就是比各種各樣的南語好懂、好聽,連罵娘都跟唱歌似的。我自己是南人,平心而論,我就不怎麽喜歡我的家鄉話,以為生硬和粗鄙。也不喜歡吳語,太軟。也不可能喜歡閩語,永遠不知它咕嚕些什麽。最不喜歡粵語,我在廣東住過五年,至今仍未能將粵語同日語分清楚,隻知道它們都使用漢字。粵語的表現力據說很強,不輸北京話,這個我相信。但它的發音方式有問題,廣東是鼻咽癌的高發病率區,有腫瘤專家認為,這與廣東話一些字的發音有關係,長期衝擊、刺激某個黏膜部位,容易造成病變。滿清王朝被推翻之際,國會投票選國語,而議員以粵籍占多數,本擬選廣東話,經孫中山苦口勸說,最後仍定為北京話。
實際上,所謂普通話,又叫國語、官話,是一種人造語言。北京話隻是其基礎,並沒有任何地方的居民操這樣的方言。中國語言的統一是分兩次完成的,第一次是「同文」,即統一文字;第二次才是「字同音」,即統一語言。前後相距差不多兩千年。中國人幾乎都懂至少兩種語言:一是普通話,一是方言。普通話也有缺憾。比如它隻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加輕聲一共五聲。這樣就省掉了一種「入聲」。用普通話讀舊體詩詞,許多的音律韻味就要大打折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絕、滅、雪都是入聲,普通話卻讀成陽平、去聲、上聲,韻律不通,味道索然。有人認為,入聲隻古漢語才有,現代漢語中已然消失。說這樣不負責任話的肯定是個北人。入聲並未從現代漢語中消失,南方的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越方言,都大量保留著入聲的發音。你要南人去念剛才那首詩,就有一種北人無法領略的語境。
用一種文字和語言統一「漢語」,無疑是北人的功勞。北人的能耐就是這樣,南人你去創造,你去發現,你去辦特區,你去摸著石頭過河,等你摸得象個樣子了,咱再來大而化之,來個「江山一籠統」。你說吃辣椒?這沒啥稀奇,咱也吃,吃不完一串串掛在窯洞門口、掛在屋簷下,顯示紅火與熱烈。你說睡床?好,咱洗完澡跟你一塊兒睡。你說入聲?什麽入聲?咱聽不明白,我看就免了吧,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都是炎黃子孫,愛國不分先後……
北人也不是一點東西都不發明,咱們中國的磕頭禮,就是北人搞起來的。有什麽考據?南方潮濕,到處是泥,古代又沒有什麽柏油、水泥可以把地麵弄幹淨,自然條件似乎不適於養成下跪的習慣。南方人見了尊長顯貴,無非打個拱手,作個揖,唱個大喏便是。而北人就不一樣,納頭便拜。北方地麵幹燥,拜完起身拍拍膝蓋上的灰土,又可以清清爽爽站成一個模樣。當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把兩個哥哥殺了,他父親李淵既驚且懼又悲傷,李世民就跪下來,伏著吮吸父親的乳頭。這是古鮮卑族的遺風,表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鮮卑族原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這種禮節應是對牛羊駝鹿一類動物幼時跪著接受哺乳的形態的模仿。後來漸漸蔚為風氣,帶進中原,流傳全國。南宋文天祥被元軍俘虜,見元朝重臣拒不下跪,其理由是:下跪是你們北方人的禮節,咱們南方沒這規矩。
願的,後來在那裏生了一堆孩子,再往上查查,俺祖先還是個匈奴人呢……
南人就不同,最低程度也要「避秦」,找個桃花園躲起來,遠離現實,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多時候是節節抵抗,打不贏也打,祖國的大好河山豈容拱手相讓!南宋一朝百五十年,都是在復國主義的仇恨與亡國危機的憂思中度過的。打,還是和?這是區分忠臣與漢奸的試金石。要是換了北邊,早把這國恨家仇拋之九霄雲外,與人家一道建立大什麽共榮圈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誰還記得你是哪家的王師?行行好拜託了,讓俺過幾天安生日子,少來惹事,歇著吧您哪,跟真的似的。
南人的反抗,使習慣了北人屈服的入侵者惱羞成怒,遂有血腥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南京大屠殺。南人流血,北人流浪。「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我的家在山西,過河還有三百裏。」南人即使屈服也是暫時的,這「暫時」或者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或者上百年,最後總要由南人起來革命,「驅逐韃虜,光復中華」。
南人往往各自為陣,不象北邊喜歡搞大一統。這樣容易被人各個擊破。光是從語言的角度就能看出其差異。北人僅一種方言,即北方方言;南人有幾種方言?八大方言都有。就算是同一種方言,如吳越方言,上海話與蘇州話就大不一樣,杭州話與南京話也相去甚遠,寧波話與無錫話更是雞同鴨講。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遠地方,隔幾十裏或者翻一座山換一種口音也是毫不足怪的。語言的繁複雜陳,雖然表現了文化的多元與豐富,畢竟容易流於瑣屑,不能形成大的氣象。南京、杭州都是好地方,為什麽在那裏建都的王朝不是苦命就是短命?「國語」範圍狹窄是一個重要原因。
北方方言覆蓋地域遼闊,音調也好聽。尤其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字正腔圓,就是比各種各樣的南語好懂、好聽,連罵娘都跟唱歌似的。我自己是南人,平心而論,我就不怎麽喜歡我的家鄉話,以為生硬和粗鄙。也不喜歡吳語,太軟。也不可能喜歡閩語,永遠不知它咕嚕些什麽。最不喜歡粵語,我在廣東住過五年,至今仍未能將粵語同日語分清楚,隻知道它們都使用漢字。粵語的表現力據說很強,不輸北京話,這個我相信。但它的發音方式有問題,廣東是鼻咽癌的高發病率區,有腫瘤專家認為,這與廣東話一些字的發音有關係,長期衝擊、刺激某個黏膜部位,容易造成病變。滿清王朝被推翻之際,國會投票選國語,而議員以粵籍占多數,本擬選廣東話,經孫中山苦口勸說,最後仍定為北京話。
實際上,所謂普通話,又叫國語、官話,是一種人造語言。北京話隻是其基礎,並沒有任何地方的居民操這樣的方言。中國語言的統一是分兩次完成的,第一次是「同文」,即統一文字;第二次才是「字同音」,即統一語言。前後相距差不多兩千年。中國人幾乎都懂至少兩種語言:一是普通話,一是方言。普通話也有缺憾。比如它隻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加輕聲一共五聲。這樣就省掉了一種「入聲」。用普通話讀舊體詩詞,許多的音律韻味就要大打折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絕、滅、雪都是入聲,普通話卻讀成陽平、去聲、上聲,韻律不通,味道索然。有人認為,入聲隻古漢語才有,現代漢語中已然消失。說這樣不負責任話的肯定是個北人。入聲並未從現代漢語中消失,南方的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越方言,都大量保留著入聲的發音。你要南人去念剛才那首詩,就有一種北人無法領略的語境。
用一種文字和語言統一「漢語」,無疑是北人的功勞。北人的能耐就是這樣,南人你去創造,你去發現,你去辦特區,你去摸著石頭過河,等你摸得象個樣子了,咱再來大而化之,來個「江山一籠統」。你說吃辣椒?這沒啥稀奇,咱也吃,吃不完一串串掛在窯洞門口、掛在屋簷下,顯示紅火與熱烈。你說睡床?好,咱洗完澡跟你一塊兒睡。你說入聲?什麽入聲?咱聽不明白,我看就免了吧,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都是炎黃子孫,愛國不分先後……
北人也不是一點東西都不發明,咱們中國的磕頭禮,就是北人搞起來的。有什麽考據?南方潮濕,到處是泥,古代又沒有什麽柏油、水泥可以把地麵弄幹淨,自然條件似乎不適於養成下跪的習慣。南方人見了尊長顯貴,無非打個拱手,作個揖,唱個大喏便是。而北人就不一樣,納頭便拜。北方地麵幹燥,拜完起身拍拍膝蓋上的灰土,又可以清清爽爽站成一個模樣。當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把兩個哥哥殺了,他父親李淵既驚且懼又悲傷,李世民就跪下來,伏著吮吸父親的乳頭。這是古鮮卑族的遺風,表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鮮卑族原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這種禮節應是對牛羊駝鹿一類動物幼時跪著接受哺乳的形態的模仿。後來漸漸蔚為風氣,帶進中原,流傳全國。南宋文天祥被元軍俘虜,見元朝重臣拒不下跪,其理由是:下跪是你們北方人的禮節,咱們南方沒這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