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獨立宣言」,讀者若有興趣,不妨試著仿作幾篇,比方廣東﹑福建﹑山東﹑浙江……看毛病究竟出在哪裏。當然,另一方麵,我們也可用「充分的理由」,論證「美國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信﹖咱們從印第安人的牙齒開始說起!
他們的民族英雄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公爵抵達中國哈爾濱火車站,準備與沙俄財政大臣密商國是。剛步出站台,一位身著西裝、頭戴鴨舌帽的青年男子,突然從歡迎人群中衝進警戒線,趁眾多沙俄衛士來不及反應,朝滿麵春風點頭微笑的伊藤博文連開三槍。一槍中胸,一槍中肋,一槍中腹。接著又擊中日本總領事川上,秘書館森,鐵道總裁田中。伊藤倒地,十時許死於傷勢過重。
行刺者是朝鮮愛國誌士安重根,五個月以後,在旅順被處決,年僅三十二歲。他在法庭上大義凜然宣稱:"我是為了具有四千年歷史的祖國和兩千萬同胞,一舉處決蹂躪朝鮮主權、擾亂東洋和平的奸賊。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我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人民,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他還曾作詩:"丈夫處其世兮,其誌大矣。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雄視天下兮,何日成業。東風漸寒兮,壯士義烈。憤慨一去兮,必成目的。鼠竊伊藤兮,豈肯比命。豈度至此兮,事勢固然。同胞同胞兮,速成大業。萬歲萬歲兮,大韓獨立。萬歲萬歲兮,大韓同胞。"
侵略元兇也是民族英雄
那是一個國際間風雲變幻,各國國內政體動搖振盪,醞育著無數突漸分合、崩潰重建,英雄輩出的時代。就在安重根行刑前夕,二十七歲的革命黨人汪精衛在北京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判處終身監禁。他在獄中所作"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絕句,不脛而走,同文天祥的《正氣歌》、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秋瑾女士的"秋風秋雨愁煞人"一樣,成為千古絕唱。1914年6 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波士尼亞"成員普林西波等人在塞拉耶佛刺殺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普林西波不會作詩,但同樣譽為"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誌士載入史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朝鮮曾拍攝一部歷史故事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近年,韓國也拍攝電視連續劇《安重根》,還邀中國影星出演女主角。在韓都漢城中心,有一個專門紀念安重根的南山公園。朝、韓雖因意識形態對立,但對於安重根這樣的烈士,卻同聲稱讚評價甚高,就因為他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超越黨派之爭的,有時還超越國度。民國初年,中國曾流行文明戲《安重根》,周恩來在南開讀書的時候,就幫助過直隸女師的學生們排演這部新劇。中國與朝韓都是日本侵略的受害國,當年的反日鬥士理所當然受到人們尊敬。反過來,安重根所擊斃伊藤博文",則因其身為日本侵略中朝的元兇,被定義為一個驕橫跋扈、囂張狂妄、甚至愚頑剛愎的人物形象。
然而,伊藤博文也是一位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份量、影響和功勳遠遠超過安重根的民族英雄。隻不過,他是日本的民族英雄,是"他們的"民族英雄。
伊藤博文出身貧寒。其父林十藏為貧困所迫作人養子,改姓伊藤,又因外出作工亦無法養家餬口,七歲的伊藤博文隻好隨母寄居外祖父家。他的青年時代,西方列強以武力威脅強行捅開了日本閉關的國門,"培裏叩關"和"黑船來航"事件,使日本同中國一樣與西方國家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他投身救國運動,成為尊王攘夷派的一名誌士,積極倡導維新。他熟習漢學,曾到英國學習海軍,並以政府使節團副使的身份隨團考察歐美十二國,學貫東西。在明治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相繼去世之後,他躍升為維新派的第一號重要人物。1885年,他成為日本第一位內閣首相,前後四次拜相,累計在位時間幾為日本歷代首相之最(戰後佐藤榮作打破其記錄,多了三個月)。他還三次擔任另一要職:樞密院議長,主持製訂日本第一部憲法。伊藤博文推行歐化,將西方工業文明引進日本,極大地增強了國力,逐步以與列強簽訂的平等新約取代不平等舊約,廢除治外法權,並迅速躋身為列強之一。在使日本擺脫落後屈辱、成為亞洲第一強國的明治維新運動中,伊藤博文當居功臣之首,被尊為日本的現代化之父。另一方麵,他在首相任上,發動甲午戰爭,出兵朝鮮,吞併台灣,向中國索取大量賠款,對中朝兩國而言,又是一大侵略者。所以中國史書的評價是:明治維新的元勛,侵略中朝的元兇。
一個侵略他國的元兇,怎麽會是民族英雄呢?從感情上,實在不好接受,卻是事實。歷史上,民族英雄往往同時又是一個侵略者,大英雄往往就是大侵略者。當然,成功的英雄不會說自己是侵略者,他會用一個好聽得多的詞來代替:征服者。成吉思汗西征,滅四十國,是不是侵略?當然是。網上曾經流傳過一篇文章,認為成吉思汗不應該算民族英雄,而是一個殘暴的侵略者。這篇文章是一位經濟學家寫的。在他的觀念中,英雄是不能殘暴的,侵略者更不能同時冠以英雄的頭銜。他提出的問題很有意義,但他的觀念卻無法解釋所見的史實。他的論著被迫刪改,內心非常矛盾乃至痛苦,隻好寫成專文放到網上來討論。顯然,這樣的討論也不會有什麽結果。
他們的民族英雄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公爵抵達中國哈爾濱火車站,準備與沙俄財政大臣密商國是。剛步出站台,一位身著西裝、頭戴鴨舌帽的青年男子,突然從歡迎人群中衝進警戒線,趁眾多沙俄衛士來不及反應,朝滿麵春風點頭微笑的伊藤博文連開三槍。一槍中胸,一槍中肋,一槍中腹。接著又擊中日本總領事川上,秘書館森,鐵道總裁田中。伊藤倒地,十時許死於傷勢過重。
行刺者是朝鮮愛國誌士安重根,五個月以後,在旅順被處決,年僅三十二歲。他在法庭上大義凜然宣稱:"我是為了具有四千年歷史的祖國和兩千萬同胞,一舉處決蹂躪朝鮮主權、擾亂東洋和平的奸賊。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我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人民,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他還曾作詩:"丈夫處其世兮,其誌大矣。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雄視天下兮,何日成業。東風漸寒兮,壯士義烈。憤慨一去兮,必成目的。鼠竊伊藤兮,豈肯比命。豈度至此兮,事勢固然。同胞同胞兮,速成大業。萬歲萬歲兮,大韓獨立。萬歲萬歲兮,大韓同胞。"
侵略元兇也是民族英雄
那是一個國際間風雲變幻,各國國內政體動搖振盪,醞育著無數突漸分合、崩潰重建,英雄輩出的時代。就在安重根行刑前夕,二十七歲的革命黨人汪精衛在北京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判處終身監禁。他在獄中所作"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絕句,不脛而走,同文天祥的《正氣歌》、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秋瑾女士的"秋風秋雨愁煞人"一樣,成為千古絕唱。1914年6 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波士尼亞"成員普林西波等人在塞拉耶佛刺殺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普林西波不會作詩,但同樣譽為"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誌士載入史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朝鮮曾拍攝一部歷史故事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近年,韓國也拍攝電視連續劇《安重根》,還邀中國影星出演女主角。在韓都漢城中心,有一個專門紀念安重根的南山公園。朝、韓雖因意識形態對立,但對於安重根這樣的烈士,卻同聲稱讚評價甚高,就因為他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超越黨派之爭的,有時還超越國度。民國初年,中國曾流行文明戲《安重根》,周恩來在南開讀書的時候,就幫助過直隸女師的學生們排演這部新劇。中國與朝韓都是日本侵略的受害國,當年的反日鬥士理所當然受到人們尊敬。反過來,安重根所擊斃伊藤博文",則因其身為日本侵略中朝的元兇,被定義為一個驕橫跋扈、囂張狂妄、甚至愚頑剛愎的人物形象。
然而,伊藤博文也是一位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份量、影響和功勳遠遠超過安重根的民族英雄。隻不過,他是日本的民族英雄,是"他們的"民族英雄。
伊藤博文出身貧寒。其父林十藏為貧困所迫作人養子,改姓伊藤,又因外出作工亦無法養家餬口,七歲的伊藤博文隻好隨母寄居外祖父家。他的青年時代,西方列強以武力威脅強行捅開了日本閉關的國門,"培裏叩關"和"黑船來航"事件,使日本同中國一樣與西方國家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他投身救國運動,成為尊王攘夷派的一名誌士,積極倡導維新。他熟習漢學,曾到英國學習海軍,並以政府使節團副使的身份隨團考察歐美十二國,學貫東西。在明治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相繼去世之後,他躍升為維新派的第一號重要人物。1885年,他成為日本第一位內閣首相,前後四次拜相,累計在位時間幾為日本歷代首相之最(戰後佐藤榮作打破其記錄,多了三個月)。他還三次擔任另一要職:樞密院議長,主持製訂日本第一部憲法。伊藤博文推行歐化,將西方工業文明引進日本,極大地增強了國力,逐步以與列強簽訂的平等新約取代不平等舊約,廢除治外法權,並迅速躋身為列強之一。在使日本擺脫落後屈辱、成為亞洲第一強國的明治維新運動中,伊藤博文當居功臣之首,被尊為日本的現代化之父。另一方麵,他在首相任上,發動甲午戰爭,出兵朝鮮,吞併台灣,向中國索取大量賠款,對中朝兩國而言,又是一大侵略者。所以中國史書的評價是:明治維新的元勛,侵略中朝的元兇。
一個侵略他國的元兇,怎麽會是民族英雄呢?從感情上,實在不好接受,卻是事實。歷史上,民族英雄往往同時又是一個侵略者,大英雄往往就是大侵略者。當然,成功的英雄不會說自己是侵略者,他會用一個好聽得多的詞來代替:征服者。成吉思汗西征,滅四十國,是不是侵略?當然是。網上曾經流傳過一篇文章,認為成吉思汗不應該算民族英雄,而是一個殘暴的侵略者。這篇文章是一位經濟學家寫的。在他的觀念中,英雄是不能殘暴的,侵略者更不能同時冠以英雄的頭銜。他提出的問題很有意義,但他的觀念卻無法解釋所見的史實。他的論著被迫刪改,內心非常矛盾乃至痛苦,隻好寫成專文放到網上來討論。顯然,這樣的討論也不會有什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