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的是麥克馬洪有一個非常了解敘利亞的軍官。二十八歲的t.e.勞倫斯,被其同伴、阿拉伯問題專家格特魯德·貝爾(gertrude bell)描述為“極為聰明的人”。勞倫斯是個古怪的局外人,他是英國保守黨模稜兩可的精神產物,並且始終苦惱於該效忠哪個主子——大英帝國還是阿拉伯帝國。他是個私生子:父親托馬斯·查普曼是一個世襲男爵,他拋下妻子和女教師薩拉·勞倫斯組建成一個新的家庭,並採用了她的姓氏。


    勞倫斯從小就渴望將來既精力充沛又能深思熟慮地幹一番大事業。他在牛津大學撰寫關於十字軍城堡的畢業論文時,曾訓練自己以增強忍耐力。之後,他遊遍敘利亞,掌握了流利的阿拉伯語,並以一個考古學家的身份在伊拉克境內的西臺遺址工作。在那兒,他和年輕的阿拉伯助手達霍姆(dahoum)成了朋友,或許甚至是一生的情侶。他的性取向和關於他的很多事情依然神秘,但是他嘲笑“我們滑稽的生殖過程”,他的朋友羅納德·斯托爾斯說:“他不是個厭惡女人的人,但是如果突然被告知再也不會看到一個女人,他也仍會保持沉著冷靜。”居留伊拉克期間,他計劃寫作一本關於耶路撒冷和其他六個阿拉伯城市的“冒險記”的書,他以《箴言篇》中的詩句將該書命名為“智慧七柱”。該書從未發表,後來他把這個名字挪用給了另一本書。


    “一個身材矮小、體格強壯,皮膚茶色的男人,典型的英國臉,被沙漠曬成古銅色,還有一雙奇特的藍眼睛”,像美國人後來描述的一樣,勞倫斯身高5英尺5英寸(約1.65米)——格特魯德·貝爾叫他“小淘氣”。他寫道:“我的頭腦如夜貓般敏捷而冷靜。”他對每個人的細微差異非常敏感,是個詞藻華麗的作家和敏銳的觀察家,但對不喜歡他的人卻格外粗魯。他承認曾遭受過“渴望成名”之苦,“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種為人所熟知的恐懼”。他所做的一切都因為“任性的好奇心”。這個具有騎士精神並篤信正義的人,還是個陰險的陰謀家以及自我神化的傢夥。洛維爾·托馬斯稱之為“一個無意中闖入聚光燈下的天才”。他身上虛榮心和受虐心並存:“我喜歡我內心的事物,不斷享受我的快樂並一直冒險下去,在墮落中,似乎還能得到一點確定感。”


    在開羅,麥克馬洪開始向這位下級軍官求助:他已成為“主動和謝裏夫談判的人”。正如勞倫斯在他的報告中寫到的,他總發現自己“在思考薩拉丁和阿布·烏拜達”,但他和許多阿拉伯學者一樣,認為沙漠中的阿拉伯是純潔的和高尚的——不像巴勒斯坦那些人。他明確大馬士革、阿勒頗、霍姆斯和哈馬為敘利亞的阿拉伯心髒地帶,但他不承認耶路撒冷真的屬於阿拉伯人——它是個“骯髒的城市”,他寫道,它的人民“像飯店的僕人般毫無個性,依靠穿行的成群遊客而生存。眾多關於阿拉伯人和他們民族性的問題在此遠離了他們,如同複本位製遠離德克薩斯生活一樣毫無瓜葛”。像耶路撒冷或貝魯特這樣的地方已“陳舊不堪——說它是敘利亞的代表,就好像說倫敦蘇豪區可以代表整個英國一樣荒謬。


    1915年10月24日,麥克馬洪回復海珊。他故意含糊其辭,讓雙方對這份設計好的回覆各有自己的解讀。麥克馬洪同意海珊要求的帝國,包括勞倫斯列出的敘利亞東部城市,但不包括爭議地帶以西部分。雙方沒有提到巴勒斯坦,也未提及耶路撒冷。謝裏夫不可能接受將耶路撒冷排除在外,但英國人在那兒有他們自己的利益考慮,所以未提及這座城市就是迴避問題。另外,麥克馬洪堅持應排擠掉法國的所有利益——法國對耶路撒冷的訴求由來已久。事實上,高級專員計劃名義上將耶路撒冷放在埃及阿爾巴尼亞王朝的統治之下,這樣聖城還是屬於穆斯林,但事實上卻在英國的控製之下。


    英國需要阿拉伯人立即起義,所以就許下必要的但盡量含糊的承諾。然而麥克馬洪的種種承諾還不夠曖昧,就在英法開始正式談判瓜分奧斯曼帝國之前,阿拉伯人提高了他們對此的期待。


    英國談判者、國會議員和約克郡男爵馬克·賽克斯(mark sykes)爵士,是個富有創造力和難以馴服的業餘人士,曾遊歷東方並因此成為卓越的專家——盡管勞倫斯稱他“滿腹偏見、膚淺和偽科學”。他真正的天賦是一種雄心勃勃的熱情,這種奔放具有很大的魅力,以至於他的上司樂意讓他插手任何他感興趣的東方政策。賽克斯和他的法國搭檔——駐貝魯特領事弗朗索瓦·喬治-皮科同意由法國接收敘利亞和黎巴嫩,由英國接收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區,並在英法監督下建立一個阿拉伯聯邦,而耶路撒冷則將由法、英、俄實行共管。[2]這些對於過去七十年中一直覬覦控製耶路撒冷的三個帝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該協定也容許以某種形式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家。但是因為英國仍暗中覬覦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不久協定就失效了。


    1916年6月5日,謝裏夫海珊還不知道《賽克斯-皮科協定》的秘密,但意識到了奧斯曼人將推翻他,因此在麥加舉起紅旗,發動阿拉伯起義。他自稱“阿拉伯人之王”,這個稱號是用來警告英國人的,後者勸他將頭銜降為“漢誌之王”。這僅僅是開始:歷史上極少的家族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如此多的國家戴上如此多的王冠。海珊國王任命他的兒子們指揮規模很小的軍隊,但令人失望的是,在敘利亞的起義從未實現。英國人發現,很難搞清楚謝裏夫這夥人究竟能否發揮作用,因此到10月的時候,後來統治耶路撒冷的羅納德·斯托爾斯和他的下屬勞倫斯來到了阿拉伯半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耶路撒冷三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奧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西蒙·蒙蒂菲奧裏並收藏耶路撒冷三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