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負重荷的異教徒,


    必須承受以色列的仇恨之重,


    因為他不會再次把勝利帶給耶路撒冷。


    吉卜林,《耶路撒冷的負重》


    42 德國皇帝


    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


    赫茨爾


    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是維也納的文學批評家,據說他“英俊非凡”,“杏仁般的雙眼上長著濃密憂鬱的黑睫毛”,從側麵看他就像是“亞述人的皇帝”。他是個徹底被同化了的猶太人,穿著翼形領和雙排扣的禮服,有三個孩子,婚姻並不幸福。“他不屬於猶太民族”,與衣衫襤褸、長著捲髮、住在東歐小村莊的猶太人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他是個訓練有素的律師,不說希伯來語,也不說意第緒語。他會在家中擺放聖誕樹,且不會因為要對兒子行割禮而困擾。但是,1881年發生在俄國的大屠殺從根本上震驚了他。1895年,當反猶主義煽動者卡爾·魯伊格(karl lueger)當選維也納市長時,赫茨爾寫道:“猶太人流露出一種絕望的情緒。”同年,他在巴黎報導德雷福斯事件,在這一事件中,一個無辜的猶太軍官被判為德國間諜,赫茨爾親眼目睹了巴黎暴民在法國這個猶太人已經獲得解放的國度裏尖叫著喊道“處死這個猶太人”的情景。這使他更加確信對猶太人的同化不僅失敗了,而且激起了更強烈的反猶情緒。他甚至預言,反猶主義將來有一天會在德國合法化。


    赫茨爾的結論是,沒有自己的家園,猶太人就永遠也不會安全。一開始,他這個半實用主義半烏托邦主義者夢想著建立一個德國式的貴族共和國,一個由參議院管轄的猶太威尼斯,尊貴的共和國總督由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人擔任,他本人任總理。他設想的猶太國是世俗化的:高級教士“將會穿著引人注目的法袍”,他的軍隊將會是佩戴銀質胸甲的騎兵,他的現代猶太公民則將會在一個現代化的耶路撒冷打板球和網球。羅斯柴爾德家族從一開始就對建立任何猶太國家持懷疑態度,因此拒絕了赫茨爾的建議。然而,赫茨爾的想法卻很快便發展成熟,變得更加可行起來。1896年2月,他在《猶太國》一書中宣告:“巴勒斯坦是我們永遠難忘的歷史性家園”,“馬卡比人將會再度崛起,我們最終將作為自由的人們生活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並在我們自己的家園裏平靜地死去”。


    猶太復國主義思想並沒有什麽新奇的地方。這個詞彙早在1890年就被創造了出來,而現在,赫茨爾為這個古老的觀點賦予了政治表達和組織形式。自從大衛王時代,尤其自巴比倫之囚時代以來,猶太人就一直設想能在耶路撒冷生存。猶太人祈禱時是朝著耶路撒冷方向的,每年的逾越節他們都彼此祝願“來年相聚在耶路撒冷”,他們還以在婚禮上摔碎杯子並對房屋一角不加裝飾的方式來紀念他們被毀的聖殿。他們一直都在前去耶路撒冷朝聖,希望死後能夠葬在那裏,在每個可能的時刻都圍繞著聖殿的牆垣進行祈禱。即便受盡迫害,他們仍舊堅持生活在耶路撒冷,隻有當局者以死亡為要挾禁止他們在那裏生活時,他們才會離開。


    歐洲新興的民族主義不可避免地激起了人們對猶太人這個超國家的、世界性的民族的種族仇恨,但是與此同時,民族主義以及法國大革命勝利所贏得的自由主義思想必定也鼓舞著猶太人。波將金親王、拿破崙皇帝以及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都相信猶太人有朝一日會回歸耶路撒冷,就像波蘭和義大利的民族主義者那樣,當然,美國和英國的基督教猶太復國主義者也對此深信不疑。不過,猶太復國主義的先行者都是正統的猶太拉比,這些人是從期盼彌賽亞降臨的角度來看待猶太人的回歸。1836年,普魯士的一個阿什肯納茲猶太拉比茲維·希爾施·卡裏舍爾(zvi hirsch kalischer)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蒙蒂菲奧裏進行交涉,希望他們能夠資助建立一個猶太國家,隨後,他撰寫了一本名為《追尋錫安》的書。大馬士革“血祭誹謗”事件發生後,來自塞拉耶佛的塞法爾迪拉比耶胡達·海·阿爾切萊(yehuda hai ai)建議生活在伊斯蘭世界裏的猶太人選出自己的領導人,並在巴勒斯坦購置土地。1862年,摩西·赫斯(mosses hess)這個卡爾·馬克思的同誌,在其《羅馬與耶路撒冷:最後的民族問題》一書中預言說,民族主義會導致種族反猶主義,他同時還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猶太社會。不過,最終還是發生在俄國的集體迫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利奧·平斯克(leo pinsker),一個來自敖德薩的內科醫生,在《自我解放》中寫道:“我們必須把自己重建成一個鮮活的民族。”該書的寫作時間正是赫茨爾生活的那個時代。平斯克鼓勵俄國猶太人組織“聖山熱愛者”的新運動——在巴勒斯坦地區進行農業墾殖。盡管他們中許多都是世俗猶太人,但哈伊姆·魏茨曼這個年輕的猶太教篤信者卻堅稱:“我們的猶太性和猶太復國主義是相通的。”1878年,巴勒斯坦猶太人在海邊建立了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h,意為“希望之門”),與此同時,羅斯柴爾德家族中的埃德蒙男爵在巴勒斯坦地區資助俄國猶太移民建立了農業墾殖村莊“裏雄勒錫安”,他捐助的款項總共高達六百六十萬英鎊。和蒙蒂菲奧裏一樣,羅斯柴爾德家族試圖買下耶路撒冷的城牆。1887年,穆夫提穆斯塔法·侯賽尼與其達成協議,但後來又泡湯了。1897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再次進行了努力,侯賽尼·謝克·哈拉姆(husseini sheikh al-haram)最終還是斷了他們的念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耶路撒冷三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奧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西蒙·蒙蒂菲奧裏並收藏耶路撒冷三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