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路撒冷旅行期間,奧薩瑪很喜歡研究十字軍的劣性,他認為十字軍是“十足的禽獸,毫無德行,隻有膽量和戰鬥”。盡管奧薩瑪的作品也顯示,穆斯林的許多傳統也像十字軍的一樣,既野蠻又原始。就像一名客觀公正的新聞記者,他將敵對雙方的善與惡都記錄下來。當奧薩瑪垂垂老矣,在薩拉丁的宮廷回首往事時,他肯定想起了十字軍王國時期耶路撒冷那繁華的景象。
梅利桑德的耶路撒冷:上層生活與下層生活
與四十年前法蘭克人征服時的那個十室九空、臭氣熏天的耶路撒冷相比,梅利桑德的耶路撒冷被許多基督徒認為是世界的中心。的確,從那時的地圖看,耶路撒冷呈圓形,有兩條主街道交會成一個十字,十字的中心是在聖墓大教堂,凸顯的是聖城耶路撒冷作為世界肚臍的地位。
國王和王後在大衛塔及其鄰近的宮殿會見群臣,而大主教的宮殿則是教會活動的中心。在耶路撒冷居住的貴族,生活顯然要比歐洲君主們好一些。在歐洲,即使那些飛揚跋扈的貴族也穿著髒兮兮的羊毛衣,住在冷風吹拂、陳設簡陋的石砌城堡裏。12世紀末期,伊貝林的約翰(john of ibelin)在貝魯特的宅邸尤其豪華:馬賽克地板,大理石牆壁,彩繪的天花板,還有噴泉和花園。即便那些並不太富有的城鎮住戶也擁有華麗的地毯、織花的壁掛帷幔、精美的彩色陶器、雕嵌著花紋的桌子和瓷盤。
耶路撒冷結合了邊境小鎮的孤陋荒涼和皇家都城的奢華虛榮。在耶路撒冷,就連聲名不佳的女子,比如大主教的情婦,也會炫耀她們的珠寶絲綢以博得眾人的關注和非議。這就是聖城耶路撒冷,它擁有三萬居民以及絡繹不絕的朝聖者,它是基督徒的熔爐,也是軍事指揮部,是由戰爭和上帝支配的據點。法蘭克人、男人和女人現在能定期沐浴——在皮貨街有公共浴池;羅馬時代的汙水處理係統還在使用著,那時可能大多數房子都配有廁所。即使患有伊斯蘭恐懼症的十字軍士兵也得適應東方的生活。在戰時,騎士們將亞麻布長袍和阿拉伯頭巾套在盔甲外麵,以防止盔甲在太陽炙烤下發燙。和平時期,騎士的穿著和當地人差不多,他們穿著阿拉伯人的帶風帽長外衣甚至包頭巾。耶路撒冷的婦女穿著貼身的長袍,以及短上衣或繡有金線的長外套。她們的臉上塗得濃墨重彩,在公共場合通常要戴麵紗。在冬天,不論男女都穿毛皮衣服,但過著苦修生活的聖殿騎士團禁止這類奢侈品,他們自詡是聖戰之都的化身。各種騎士團都有自己的著裝風格:聖殿騎士團束著腰帶,大衣上印有紅十字標記;醫院騎士團則穿著黑色大衣,胸前掛著白色十字架。每天,三百名騎士會在城外的所羅門馬廄熱火朝天地操練,步兵則在汲淪穀練習射箭。
耶路撒冷城裏不僅擠滿了來自法國、挪威、德國和義大利的士兵和朝聖者,同時也有大量的東方基督徒:短鬍鬚的敘利亞人、希臘人,長鬍子的、戴著高帽子的亞美尼亞人和喬治亞人,這些東方基督徒住在收容所裏或許多小旅店中。市井生活以羅馬卡多街為中心,從聖史蒂芬門出發,經過右邊的聖墓大教堂和大主教區,然後分成三條彼此平行、設有頂棚的集市街。集市由許多縱橫交錯的小巷相接,在那裏能聞到香料和熟食的味道。朝聖者們在廚藝街購買食物和飲品,在靠近聖墓的敘利亞貨幣兌換者一條街兌換貨幣;從拉丁金器商手裏購買小首飾,到皮貨街選購毛皮。
早在十字軍東征之前就流傳一句話:“沒有哪個旅行者會比來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更加邪惡。”十字軍國家是野蠻西方的中世紀版本:殺人犯、冒險者、娼妓都來此尋找發財夢,但古板的編年史家沒告訴我們多少有關耶路撒冷夜生活的內容。然而,當地的混血士兵、土耳克伯傭兵、第二代出身貧窮且東方化了的拉丁人(又被稱為“小馬駒”)、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以及新到的騎士,需要任何一座軍事城鎮都得有的旅社和尋歡作樂之所。每個旅店都在門口拴上了一條笨重的鏈子,以阻止那些魯莽的騎士衝進店裏。在店門口可以看到士兵們正在賭場擲骰子。歐洲來的妓女被運到這些海外王國供十字軍士兵玩樂。日後,薩拉丁蘇丹的書記員會從穆斯林的角度愉快地描述著這一船船舶來的貨品:漂亮的法蘭克女子,她們全身骯髒,充滿邪惡,自豪地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她們的衣服突然被撕破,之後又縫補起來,皮肉劃破又癒合了;她們為了金子與人做愛,出賣著肉體,頂著渾圓的臀部,姿態也優雅,像微醉的少女。她們把自己大腿之間的東西供奉給聖地。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拉扯著她們身上的裙袍,像晃動的小樹一樣被她們迷得東倒西歪,恨不得立刻脫掉她們的衣服。
她們中大多數最後在阿克港和提爾港上岸,港口大街上到處都有義大利水手。耶路撒冷已被官員們管製起來,以期改善基督徒的品行,但那兒還是什麽人都有。
當朝聖者生病時,醫院騎士團的成員會在醫院裏進行護理。出人意料的是,醫院騎士團還護理著穆斯林和猶太人,甚至還遵照猶太和伊斯蘭的教規烹調食物以供他們食用。但死亡的陰影仍然縈繞在人們心頭:耶路撒冷是個大墓地,年邁有病的朝聖者希望死在耶路撒冷,並埋在此地以等待覆活。對窮人來說,在瑪米拉墓地與地獄穀的阿克爾達瑪有不少空的埋屍坑是可以讓他們免費使用。在12世紀晚期爆發的瘟疫中,每天會死掉五十個朝聖者。每天晚上祈禱後,都會有馬車來將屍體運到城外。[3]
梅利桑德的耶路撒冷:上層生活與下層生活
與四十年前法蘭克人征服時的那個十室九空、臭氣熏天的耶路撒冷相比,梅利桑德的耶路撒冷被許多基督徒認為是世界的中心。的確,從那時的地圖看,耶路撒冷呈圓形,有兩條主街道交會成一個十字,十字的中心是在聖墓大教堂,凸顯的是聖城耶路撒冷作為世界肚臍的地位。
國王和王後在大衛塔及其鄰近的宮殿會見群臣,而大主教的宮殿則是教會活動的中心。在耶路撒冷居住的貴族,生活顯然要比歐洲君主們好一些。在歐洲,即使那些飛揚跋扈的貴族也穿著髒兮兮的羊毛衣,住在冷風吹拂、陳設簡陋的石砌城堡裏。12世紀末期,伊貝林的約翰(john of ibelin)在貝魯特的宅邸尤其豪華:馬賽克地板,大理石牆壁,彩繪的天花板,還有噴泉和花園。即便那些並不太富有的城鎮住戶也擁有華麗的地毯、織花的壁掛帷幔、精美的彩色陶器、雕嵌著花紋的桌子和瓷盤。
耶路撒冷結合了邊境小鎮的孤陋荒涼和皇家都城的奢華虛榮。在耶路撒冷,就連聲名不佳的女子,比如大主教的情婦,也會炫耀她們的珠寶絲綢以博得眾人的關注和非議。這就是聖城耶路撒冷,它擁有三萬居民以及絡繹不絕的朝聖者,它是基督徒的熔爐,也是軍事指揮部,是由戰爭和上帝支配的據點。法蘭克人、男人和女人現在能定期沐浴——在皮貨街有公共浴池;羅馬時代的汙水處理係統還在使用著,那時可能大多數房子都配有廁所。即使患有伊斯蘭恐懼症的十字軍士兵也得適應東方的生活。在戰時,騎士們將亞麻布長袍和阿拉伯頭巾套在盔甲外麵,以防止盔甲在太陽炙烤下發燙。和平時期,騎士的穿著和當地人差不多,他們穿著阿拉伯人的帶風帽長外衣甚至包頭巾。耶路撒冷的婦女穿著貼身的長袍,以及短上衣或繡有金線的長外套。她們的臉上塗得濃墨重彩,在公共場合通常要戴麵紗。在冬天,不論男女都穿毛皮衣服,但過著苦修生活的聖殿騎士團禁止這類奢侈品,他們自詡是聖戰之都的化身。各種騎士團都有自己的著裝風格:聖殿騎士團束著腰帶,大衣上印有紅十字標記;醫院騎士團則穿著黑色大衣,胸前掛著白色十字架。每天,三百名騎士會在城外的所羅門馬廄熱火朝天地操練,步兵則在汲淪穀練習射箭。
耶路撒冷城裏不僅擠滿了來自法國、挪威、德國和義大利的士兵和朝聖者,同時也有大量的東方基督徒:短鬍鬚的敘利亞人、希臘人,長鬍子的、戴著高帽子的亞美尼亞人和喬治亞人,這些東方基督徒住在收容所裏或許多小旅店中。市井生活以羅馬卡多街為中心,從聖史蒂芬門出發,經過右邊的聖墓大教堂和大主教區,然後分成三條彼此平行、設有頂棚的集市街。集市由許多縱橫交錯的小巷相接,在那裏能聞到香料和熟食的味道。朝聖者們在廚藝街購買食物和飲品,在靠近聖墓的敘利亞貨幣兌換者一條街兌換貨幣;從拉丁金器商手裏購買小首飾,到皮貨街選購毛皮。
早在十字軍東征之前就流傳一句話:“沒有哪個旅行者會比來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更加邪惡。”十字軍國家是野蠻西方的中世紀版本:殺人犯、冒險者、娼妓都來此尋找發財夢,但古板的編年史家沒告訴我們多少有關耶路撒冷夜生活的內容。然而,當地的混血士兵、土耳克伯傭兵、第二代出身貧窮且東方化了的拉丁人(又被稱為“小馬駒”)、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以及新到的騎士,需要任何一座軍事城鎮都得有的旅社和尋歡作樂之所。每個旅店都在門口拴上了一條笨重的鏈子,以阻止那些魯莽的騎士衝進店裏。在店門口可以看到士兵們正在賭場擲骰子。歐洲來的妓女被運到這些海外王國供十字軍士兵玩樂。日後,薩拉丁蘇丹的書記員會從穆斯林的角度愉快地描述著這一船船舶來的貨品:漂亮的法蘭克女子,她們全身骯髒,充滿邪惡,自豪地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她們的衣服突然被撕破,之後又縫補起來,皮肉劃破又癒合了;她們為了金子與人做愛,出賣著肉體,頂著渾圓的臀部,姿態也優雅,像微醉的少女。她們把自己大腿之間的東西供奉給聖地。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拉扯著她們身上的裙袍,像晃動的小樹一樣被她們迷得東倒西歪,恨不得立刻脫掉她們的衣服。
她們中大多數最後在阿克港和提爾港上岸,港口大街上到處都有義大利水手。耶路撒冷已被官員們管製起來,以期改善基督徒的品行,但那兒還是什麽人都有。
當朝聖者生病時,醫院騎士團的成員會在醫院裏進行護理。出人意料的是,醫院騎士團還護理著穆斯林和猶太人,甚至還遵照猶太和伊斯蘭的教規烹調食物以供他們食用。但死亡的陰影仍然縈繞在人們心頭:耶路撒冷是個大墓地,年邁有病的朝聖者希望死在耶路撒冷,並埋在此地以等待覆活。對窮人來說,在瑪米拉墓地與地獄穀的阿克爾達瑪有不少空的埋屍坑是可以讓他們免費使用。在12世紀晚期爆發的瘟疫中,每天會死掉五十個朝聖者。每天晚上祈禱後,都會有馬車來將屍體運到城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