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現在聲稱大衛城隻是一個部落酋長的小城堡的極小派和接受傳統聖經故事中的帝國首都之說的極大派圍繞大衛城的規模爭論不休。直到但丘碑文發現為止,極端的極小派甚至暗示大衛這個人根本不存在,他們指出,除《聖經》外,缺乏任何可以證明大衛存在的考古證據。2005年,埃拉特·馬佐爾(et mazor)博士聲稱她已經發現了大衛王的宮殿。人們普遍表示懷疑,但她似乎已經發掘出一座宏大的公元前10世紀的公共建築,該建築和迦南人的城堡以及階梯式建築一起構成大衛的城堡。
[3] 公元1170年,圖德拉的本雅明(benjamin of tud)首次提到汲淪穀中以押沙龍柱子著稱的金字塔。該金字塔的建造時間不是公元前1000年,實際上,它是公元前1世紀的一個墳墓。中世紀時,由於禁止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甚至禁止他們靠近西牆,猶太人就在柱子旁邊祈禱。即使到了20世紀早期,路經此地的猶太人仍習慣於朝柱子吐唾沫或扔石頭,以表達他們對押沙龍不忠行為的厭惡。
[4] 錫克爾,古巴比倫及希伯來的衡量單位,1錫克爾約1/2盎司。——譯註[5] 據說,幾百年後,馬卡比王約翰·西卡努斯為了用錢打點一個外國征服者而洗劫了大衛的墳墓。此後兩千年,就是十字軍王國時代,在錫安山上修復最後晚餐處——就是耶穌享用最後晚餐的地方——的工人,發現了一個他們認為是大衛墳墓的房間。這成為受猶太人還有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尊奉的地方。但大衛墳墓的真正所在地仍然是個謎。
[6] 至聖之所到底在哪裏?這至今仍是政治領域的一個爆炸性問題,也是任何倡導共同擁有耶路撒冷的巴以和平協議所麵臨的無法攻克的難題。就此問題存在許多種理論,主要是看後來被大希律擴建的聖殿山的麵積。大部分學者認為至聖之所就在伊斯蘭教圓頂清真寺的那塊岩石上麵。一些人認為這個神秘的、崎嶇的黃色山洞最初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一個墓穴,民間對此似乎保有記憶:公元前540年前後,當流亡者從巴比倫歸來後,據說,他們發現了耶布斯人阿勞納的頭骨。公元2世紀的猶太口傳律法彙編集《密西拿》稱它是“深淵之墓”,因“害怕任何深處的墳墓”而將其挖空。穆斯林稱它為“靈魂之泉”。猶太人和穆斯林都相信這是亞當被創造的地方,是亞伯拉罕差點拿以撒獻祭的地方。可能在公元691年,哈裏發阿卜杜拉·馬利克選擇在該遺址上建造圓頂寺,該舉動至少部分地使聖殿成為伊斯蘭教的遺產。猶太人將圓頂寺的那塊岩石視為聖殿的基石。
[7] 《聖經》中稱米吉多、基色和夏瑣要塞為所羅門的積貨城。但在21世紀的爭論中,以以色列·芬克斯坦為首的修正主義者認為這些要塞實際上是一百年後建造的敘利亞風格的宮殿,所羅門在這裏沒有任何建築。在這些遺址上發現的紅、黑色陶器是公元前10世紀晚期的作品,大致是在所羅門統治時期和所羅門去世後九年,法老舍鬆契入侵猶地亞期間。而對這些建築所做的新的激動人心的分析表明,它們確實是巨大的、公元前10世紀的馬廄,這貌似合理地證實了所羅門的騎兵力量和地中海的馬匹貿易。不過爭論仍在繼續。
4 猶大的國王們
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
羅波安對耶羅波安:分裂
公元前930年,所羅門在執政四十年後去世,他的兒子羅波安把各部落召到示劍。北方部落讓將軍耶羅波安轉告年輕的國王,他們將不再容忍所羅門的高額賦稅,但傲慢的國王回答說:“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而我會用蠍子懲罰你們。”十個北方部落揭竿起義,膏立耶羅波安為分離出去的新以色列王國的國王。
羅波安仍然是猶大的國王;他是大衛的孫子,掌握著耶和華在俗世的住宅——耶路撒冷的聖殿。耶羅波安定都示劍,但經驗豐富的他一眼便看出:“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華的殿裏獻祭,他們的心必定歸向他們的主猶大王羅波安,就把我殺了。”於是,他在伯特利(bethel)和但(dan)建了兩座小聖殿,這兩座聖殿是傳統的迦南式聖殿。耶羅波安的統治既成功又久遠,但他永遠無法與羅波安的耶路撒冷相比。
兩個以色列王國有時相互交戰,有時結成緊密的同盟。公元前900年以後的四個世紀裏,大衛王朝統治著猶大和聖殿王城耶路撒冷周圍的小塊地方,而更加富裕的以色列成為北部的一個地方軍事力量,通常控製在依靠血腥政變奪取王位的禦夫將領手中。其中一個篡位者還把前任君主的家人趕盡殺絕,“甚至沒有留下一個男丁”。兩百年後揮灑筆墨的《列王紀》和《歷代誌》的作者們從不關心個人履歷或年表的精確,隻依據是否忠於以色列的唯一上帝來評判統治者。幸運的是,黑暗時代過去了,如今在埃及帝國和伊朗帝國發現的碑文體現並印證了《聖經》那強烈的充滿正義的呼喊。
所羅門死後九年,埃及與歷史又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曾經促使以色列聯合君主國瓦解的法老舍鬆契率軍隊沿海岸線北上,登陸後轉向耶路撒冷。聖殿的富有使他的這次繞道獲利頗豐。羅波安國王不得不用聖殿的財富——所羅門的黃金打發舍鬆契。法老攻打兩個以色列王國,摧毀沿海城鎮米吉多,還在此留下一塊刻著銘文的石碑,誇耀他的征服活動:雖然僅存隻言片語,但足以令今人玩味再三。回國後,他在卡納克的阿蒙神廟中宣揚他的這次成功突襲。當時法老的首都布巴斯提斯的一段象形文字顯示,此後不久,舍鬆契的繼承人奧索爾孔為他的神廟捐獻了三百八十三噸黃金,這些可能就是從耶路撒冷掠奪所得。舍鬆契的入侵是經考古證實的第一個《聖經》事件。
[3] 公元1170年,圖德拉的本雅明(benjamin of tud)首次提到汲淪穀中以押沙龍柱子著稱的金字塔。該金字塔的建造時間不是公元前1000年,實際上,它是公元前1世紀的一個墳墓。中世紀時,由於禁止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甚至禁止他們靠近西牆,猶太人就在柱子旁邊祈禱。即使到了20世紀早期,路經此地的猶太人仍習慣於朝柱子吐唾沫或扔石頭,以表達他們對押沙龍不忠行為的厭惡。
[4] 錫克爾,古巴比倫及希伯來的衡量單位,1錫克爾約1/2盎司。——譯註[5] 據說,幾百年後,馬卡比王約翰·西卡努斯為了用錢打點一個外國征服者而洗劫了大衛的墳墓。此後兩千年,就是十字軍王國時代,在錫安山上修復最後晚餐處——就是耶穌享用最後晚餐的地方——的工人,發現了一個他們認為是大衛墳墓的房間。這成為受猶太人還有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尊奉的地方。但大衛墳墓的真正所在地仍然是個謎。
[6] 至聖之所到底在哪裏?這至今仍是政治領域的一個爆炸性問題,也是任何倡導共同擁有耶路撒冷的巴以和平協議所麵臨的無法攻克的難題。就此問題存在許多種理論,主要是看後來被大希律擴建的聖殿山的麵積。大部分學者認為至聖之所就在伊斯蘭教圓頂清真寺的那塊岩石上麵。一些人認為這個神秘的、崎嶇的黃色山洞最初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一個墓穴,民間對此似乎保有記憶:公元前540年前後,當流亡者從巴比倫歸來後,據說,他們發現了耶布斯人阿勞納的頭骨。公元2世紀的猶太口傳律法彙編集《密西拿》稱它是“深淵之墓”,因“害怕任何深處的墳墓”而將其挖空。穆斯林稱它為“靈魂之泉”。猶太人和穆斯林都相信這是亞當被創造的地方,是亞伯拉罕差點拿以撒獻祭的地方。可能在公元691年,哈裏發阿卜杜拉·馬利克選擇在該遺址上建造圓頂寺,該舉動至少部分地使聖殿成為伊斯蘭教的遺產。猶太人將圓頂寺的那塊岩石視為聖殿的基石。
[7] 《聖經》中稱米吉多、基色和夏瑣要塞為所羅門的積貨城。但在21世紀的爭論中,以以色列·芬克斯坦為首的修正主義者認為這些要塞實際上是一百年後建造的敘利亞風格的宮殿,所羅門在這裏沒有任何建築。在這些遺址上發現的紅、黑色陶器是公元前10世紀晚期的作品,大致是在所羅門統治時期和所羅門去世後九年,法老舍鬆契入侵猶地亞期間。而對這些建築所做的新的激動人心的分析表明,它們確實是巨大的、公元前10世紀的馬廄,這貌似合理地證實了所羅門的騎兵力量和地中海的馬匹貿易。不過爭論仍在繼續。
4 猶大的國王們
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
羅波安對耶羅波安:分裂
公元前930年,所羅門在執政四十年後去世,他的兒子羅波安把各部落召到示劍。北方部落讓將軍耶羅波安轉告年輕的國王,他們將不再容忍所羅門的高額賦稅,但傲慢的國王回答說:“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而我會用蠍子懲罰你們。”十個北方部落揭竿起義,膏立耶羅波安為分離出去的新以色列王國的國王。
羅波安仍然是猶大的國王;他是大衛的孫子,掌握著耶和華在俗世的住宅——耶路撒冷的聖殿。耶羅波安定都示劍,但經驗豐富的他一眼便看出:“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華的殿裏獻祭,他們的心必定歸向他們的主猶大王羅波安,就把我殺了。”於是,他在伯特利(bethel)和但(dan)建了兩座小聖殿,這兩座聖殿是傳統的迦南式聖殿。耶羅波安的統治既成功又久遠,但他永遠無法與羅波安的耶路撒冷相比。
兩個以色列王國有時相互交戰,有時結成緊密的同盟。公元前900年以後的四個世紀裏,大衛王朝統治著猶大和聖殿王城耶路撒冷周圍的小塊地方,而更加富裕的以色列成為北部的一個地方軍事力量,通常控製在依靠血腥政變奪取王位的禦夫將領手中。其中一個篡位者還把前任君主的家人趕盡殺絕,“甚至沒有留下一個男丁”。兩百年後揮灑筆墨的《列王紀》和《歷代誌》的作者們從不關心個人履歷或年表的精確,隻依據是否忠於以色列的唯一上帝來評判統治者。幸運的是,黑暗時代過去了,如今在埃及帝國和伊朗帝國發現的碑文體現並印證了《聖經》那強烈的充滿正義的呼喊。
所羅門死後九年,埃及與歷史又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曾經促使以色列聯合君主國瓦解的法老舍鬆契率軍隊沿海岸線北上,登陸後轉向耶路撒冷。聖殿的富有使他的這次繞道獲利頗豐。羅波安國王不得不用聖殿的財富——所羅門的黃金打發舍鬆契。法老攻打兩個以色列王國,摧毀沿海城鎮米吉多,還在此留下一塊刻著銘文的石碑,誇耀他的征服活動:雖然僅存隻言片語,但足以令今人玩味再三。回國後,他在卡納克的阿蒙神廟中宣揚他的這次成功突襲。當時法老的首都布巴斯提斯的一段象形文字顯示,此後不久,舍鬆契的繼承人奧索爾孔為他的神廟捐獻了三百八十三噸黃金,這些可能就是從耶路撒冷掠奪所得。舍鬆契的入侵是經考古證實的第一個《聖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