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斯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當時強大的君主國英格蘭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去世之後,由伊莉莎白一世的遠親、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來到英格蘭後,被稱為詹姆斯一世)繼位。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英格蘭和蘇格蘭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製度和宗教社區。


    116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發動了對愛爾蘭的入侵。此後不久,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到了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係列戰役。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最終,在大英帝國使臣馬嘎爾尼來華訪問不久之後的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至於英格蘭本土,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第一次在整個大西洋地區樹立起了英格蘭的海上霸權。1640年,英格蘭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英格蘭被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製。


    至此,英國的資產階級和大土地所有者確立了他們在英國的統治地位,這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前提。英國殖民者積極發展海上貿易,對殖民地人民進行殘酷的掠奪,還通過海上劫掠、販賣奴隸、殖民戰爭等,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另外,18世紀,英國圈地運動盛行。圈地運動剝奪直接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形成龐大的無產者隊伍,提供了大生產所必需的大量勞動。與此同時,工場手工業時期還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知識。到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了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由於英國國內外市場擴大了,商品銷售量隨之增加了,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到了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終於首先在英國發生。


    所謂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工廠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是生產領域裏的一場大變革,又是社會關係方麵的一場革命。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完成於19世紀40年代。這一過程首先從棉紡織工業開始。這是因為棉紡織工業是當時新興的工業,受舊習慣的束縛比較少(如棉紡織業沒有成立行會組織),對於新方法的採用較為容易。另外,當時棉紡織業比較集中,不像毛紡織業那樣分散,因此也比較容易改變為機器化的大生產。在棉紡織工業的技術革新中,紡紗和織布各個環節相互促進。其中最突出的發明分別是1765年哈格裏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和1785年卡特賴特發明的水力織布機。隨著紡織機器的發明,使用機器生產的大工廠興建起來了。紡織生產的機器化推動了動力機器的革新。1785年,瓦特改進和製成新的蒸汽機,將其投入使用,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紡織工業的技術革新,促使採煤、冶金、交通運輸等各行各業的技術革新和機器的使用。


    由於這種種發展的結果,英國到1800年時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其餘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更明確地說,英國的煤產量從1770年的600萬噸上升到1800年的1200萬噸。同樣,英國的鐵產量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00年的13萬噸。鐵資源已豐富和便宜到足以用於一般的建設,因而,人類不僅進入了蒸汽時代,也跨入了鋼鐵時代。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由於採用機器生產,工廠越來越多,壯大了資本主義經濟。在手工工場時代,與手工工場並立的是行會手工業作坊。工廠製度建立之後,手工工場和手工作坊逐漸被擠垮。因此,資本主義生產製度最終取得了統治地位。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業資本家大量增加並逐漸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成為資產階級的主導部分。無產階級也正式形成。此外,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推銷商品,到全球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加緊對殖民地人民的瘋狂掠奪,造成了當地的貧困和落後,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與此同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也猛烈衝擊著舊思想和舊製度。


    正是在英國發生了“靜悄悄的”工業革命,為了進一步開拓東方市場,大英帝國的喬治三世國王,派遣了以喬治.馬嘎爾尼為正使、喬治.斯當東為副使的使團訪華。


    1737年出生於愛爾蘭的喬治.馬嘎爾尼,於1759年畢業於都柏林的基督教會學院,之後來到倫敦成為一名非基督教的學者(伊斯蘭教、印度教)。1764年,喬治.馬嘎爾尼被封為貴族,隨即被派到俄國談判貿易條約。出發前,當外交大臣格倫維爾建議他帶上1651年航海條例的複本時,他驕傲地回答道:“為避免增加負擔,我把它全背下來了。”這樣,他當上了談判特使。1775年,喬治.馬嘎爾尼成了英屬加勒比地區的總督。同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法國人站在美國人的一邊,共同打擊英國人。1779年6月,當法國海軍上將德斯坦率領25艘戰列艦、12艘三桅戰艦和6500名士兵出現在格瑞那達的海麵上時,喬治.馬嘎爾尼隻有可憐的24門炮和300名誌願兵迎戰。剛一交戰,喬治.馬嘎爾尼的兵力就死傷過半,他自己也當了法國人的俘虜。還算幸運的是,1779年11月,英法兩國交換戰俘,喬治.馬嘎爾尼便回到了倫敦,隨後又被派到印度擔任馬德拉斯總督。任職6年後,喬治.馬嘎爾尼以為印度總督非他莫屬,但由於他當時隻是愛爾蘭的男爵,在大臣們眼裏印度總督的職位對喬治.馬嘎爾尼來說似乎過高了,因此他最終未能如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珅:二號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紀連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紀連海並收藏和珅:二號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