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考察一個婦女最為基本的標準是“三從四德”中的“夫死從子”,也就是要守寡幾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寫進正史中的《列女傳》中。和珅雖然死得早,但是和珅的妻子死得比和珅還早。所以,和珅的妻子更不符合這一條要求。
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麵這幾條要求,因此也就不會被刻意寫進正史中去。
既然正史中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關於馮氏的記載,我們隻能從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與他的妻子馮氏的關係的史料。
很奇怪的是,現在我們能夠找得到的關於和珅與他的妻子馮氏的關係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約而同地記載著和珅很珍惜與他的妻子馮氏的感情。
在這些感情的描寫中,最為精彩的應該說是嘉慶三年(1798年),他的妻子馮氏病故前後的一段了。
自從和珅的小兒子夭折後(嘉慶元年),馮氏便一病不起,和珅憂急萬分。嘉慶三年(1798年),馮氏病情日漸嚴重。
和珅便在七夕這天安排了一個盛大的祈禱活動。在他的指揮下,豪華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著“牛郎”、“織女”兩個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馮氏一起誠心祈禱。
但是,他們的祈禱並沒有帶來什麽好的結果,馮氏依然咳嗽不止,還常伴有血絲。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陰曆七月十五,中華民族傳統的鬼節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慣的賄賂大法,開始賄賂鬼神。
馮氏居然真的就熬過了鬼節。
中秋節到了,團圓的日子,和府上下的豐紳殷德、公主等人齊齊到病房向馮氏跪拜,馮氏由於節日的沖喜,也是有說有笑,臉上甚至泛著平時難得一見的紅暈。和珅一看,難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賞奴僕,讓他們吃上平時難得吃到的肉食。
但是就是在這一天的夜晚,馮氏病故。
和珅悲痛欲絕,作《悼亡詩》六首。我們這裏選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別離。
揚此一抔土,泉址會相隨。
今日我笑伊,他年誰送我。
淒涼壽椿樓,證得涅槃果。
其二:
夫妻輔車倚,唇亡則齒寒。
春來一齒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憐形影單。
記得去春時,攜手憑欄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舊,寂寞無人看。
折取三兩枝,供作靈前觀。
如何風雨妒,也紫同摧殘。
和珅的這幾首詩寫得質樸無華,直指人心,落地有聲,欲哭無淚,將他悲痛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當然,我們由此可以重溫一下和珅夫妻間那深厚的感情。
在她麵前,沒有爾虞我詐
野史記載,馮氏的葬禮十分隆重,當時的王公大臣無不前往弔唁。
和珅安葬完馮氏後,馮氏所居的壽椿樓中的一切都按原樣擺設,永遠不讓人居住。和珅和豐紳殷德時常前去憑弔、懷念。
我在開始接觸這些材料的時候,也與讀者您感到一樣的好奇,一樣的不理解。那樣的一個大貪官,他的生活最起碼應該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煙花柳巷才對呀,怎麽能夠如此珍惜與自己的妻子的這份感情呢?在那樣的時代,別說和珅這樣的貪官,就是在清官中間,能像和珅一樣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
逐漸地,我理解為什麽和珅如此珍惜與妻子馮氏的這段感情了。
一是馮氏的娘家於他有恩。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畢竟發現他是個“人才”的“伯樂”是妻子馮氏的爺爺英廉——那個時候的和珅還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時候,馮氏的爺爺英廉“發現”了自己、培養了自己;和珅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時候,馮氏的爺爺英廉把他唯一的孫女兒馮氏下嫁給了自己;和珅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後的輝煌,從某種角度說,完全是馮氏的爺爺英廉所賜——包括婚姻、家庭、財富和幸福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馮氏的爺爺英廉所賜。
正是因為和珅本人對於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麽叫知恩圖報,知恩圖報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做到也應該做到的最為基本的行為規範和最為基本的道德要求。自己必須要對得起馮氏的爺爺英廉和馮氏;否則的話,他會被所有的中國人恥笑的;那樣的話,自己所有的事業、所有的前途都將化為灰燼。
二是馮氏在這麽多年裏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裏,他缺乏關愛;在外麵,他嚐盡了人間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妻子馮氏的到來,才使他感覺到了家庭的溫暖;是妻子馮氏的到來,才使他感覺到了自己的責任;是妻子馮氏給他生養的兒子,才使他擺脫了“不肖有三,無後為大”的尷尬局麵;是妻子馮氏給他生養的兒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倫之樂。
不但如此,妻子馮氏的更加偉大之處還在於,她不但時時刻刻關心著和珅的身體健康.而且還主動替他納妾。
三是和珅從馮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麵。
生活在官場之中的和珅學會了在外邊爾虞我詐。爾虞我詐已經成為和珅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經成為和珅的某種習慣。他知道,一個官場中的人,你不具備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維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樣自己就對不起“發現”自己的馮氏的爺爺英廉和給了自己幸福快樂生活的妻子馮氏。
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麵這幾條要求,因此也就不會被刻意寫進正史中去。
既然正史中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關於馮氏的記載,我們隻能從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與他的妻子馮氏的關係的史料。
很奇怪的是,現在我們能夠找得到的關於和珅與他的妻子馮氏的關係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約而同地記載著和珅很珍惜與他的妻子馮氏的感情。
在這些感情的描寫中,最為精彩的應該說是嘉慶三年(1798年),他的妻子馮氏病故前後的一段了。
自從和珅的小兒子夭折後(嘉慶元年),馮氏便一病不起,和珅憂急萬分。嘉慶三年(1798年),馮氏病情日漸嚴重。
和珅便在七夕這天安排了一個盛大的祈禱活動。在他的指揮下,豪華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著“牛郎”、“織女”兩個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馮氏一起誠心祈禱。
但是,他們的祈禱並沒有帶來什麽好的結果,馮氏依然咳嗽不止,還常伴有血絲。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陰曆七月十五,中華民族傳統的鬼節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慣的賄賂大法,開始賄賂鬼神。
馮氏居然真的就熬過了鬼節。
中秋節到了,團圓的日子,和府上下的豐紳殷德、公主等人齊齊到病房向馮氏跪拜,馮氏由於節日的沖喜,也是有說有笑,臉上甚至泛著平時難得一見的紅暈。和珅一看,難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賞奴僕,讓他們吃上平時難得吃到的肉食。
但是就是在這一天的夜晚,馮氏病故。
和珅悲痛欲絕,作《悼亡詩》六首。我們這裏選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別離。
揚此一抔土,泉址會相隨。
今日我笑伊,他年誰送我。
淒涼壽椿樓,證得涅槃果。
其二:
夫妻輔車倚,唇亡則齒寒。
春來一齒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憐形影單。
記得去春時,攜手憑欄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舊,寂寞無人看。
折取三兩枝,供作靈前觀。
如何風雨妒,也紫同摧殘。
和珅的這幾首詩寫得質樸無華,直指人心,落地有聲,欲哭無淚,將他悲痛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當然,我們由此可以重溫一下和珅夫妻間那深厚的感情。
在她麵前,沒有爾虞我詐
野史記載,馮氏的葬禮十分隆重,當時的王公大臣無不前往弔唁。
和珅安葬完馮氏後,馮氏所居的壽椿樓中的一切都按原樣擺設,永遠不讓人居住。和珅和豐紳殷德時常前去憑弔、懷念。
我在開始接觸這些材料的時候,也與讀者您感到一樣的好奇,一樣的不理解。那樣的一個大貪官,他的生活最起碼應該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煙花柳巷才對呀,怎麽能夠如此珍惜與自己的妻子的這份感情呢?在那樣的時代,別說和珅這樣的貪官,就是在清官中間,能像和珅一樣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
逐漸地,我理解為什麽和珅如此珍惜與妻子馮氏的這段感情了。
一是馮氏的娘家於他有恩。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畢竟發現他是個“人才”的“伯樂”是妻子馮氏的爺爺英廉——那個時候的和珅還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時候,馮氏的爺爺英廉“發現”了自己、培養了自己;和珅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時候,馮氏的爺爺英廉把他唯一的孫女兒馮氏下嫁給了自己;和珅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後的輝煌,從某種角度說,完全是馮氏的爺爺英廉所賜——包括婚姻、家庭、財富和幸福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馮氏的爺爺英廉所賜。
正是因為和珅本人對於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麽叫知恩圖報,知恩圖報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做到也應該做到的最為基本的行為規範和最為基本的道德要求。自己必須要對得起馮氏的爺爺英廉和馮氏;否則的話,他會被所有的中國人恥笑的;那樣的話,自己所有的事業、所有的前途都將化為灰燼。
二是馮氏在這麽多年裏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裏,他缺乏關愛;在外麵,他嚐盡了人間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妻子馮氏的到來,才使他感覺到了家庭的溫暖;是妻子馮氏的到來,才使他感覺到了自己的責任;是妻子馮氏給他生養的兒子,才使他擺脫了“不肖有三,無後為大”的尷尬局麵;是妻子馮氏給他生養的兒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倫之樂。
不但如此,妻子馮氏的更加偉大之處還在於,她不但時時刻刻關心著和珅的身體健康.而且還主動替他納妾。
三是和珅從馮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麵。
生活在官場之中的和珅學會了在外邊爾虞我詐。爾虞我詐已經成為和珅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經成為和珅的某種習慣。他知道,一個官場中的人,你不具備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維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樣自己就對不起“發現”自己的馮氏的爺爺英廉和給了自己幸福快樂生活的妻子馮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