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無限江山,一晌貪歡——詞帝李煜的悲情人生 作者:木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終於還是去了,空餘上苑風光。此後一段時日內李煜的生活狀態於《謝新恩》中可見端倪。下闋首句雖有缺字遺憾,幸不影響整體表達。
“秦樓不見吹簫女”一句用典。據劉向《列女傳》記載,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和善吹簫的蕭史因簫聲結緣,在秦樓共居十年,鸞鳳和鳴,最終乘鳳而去。李煜以“吹簫女”代“琵琶女”,言善彈琵琶的大周後已經逝去,就連李璟賜給她的燒槽琵琶,都隨她長埋地下,如今留下李煜一人,形單影隻。
昔日的上苑羯鼓聲響、歌舞醉人,現在雖仍有秀美風光,但已無人欣賞。花開花落本是自然規律,就如生死,非人力能夠決定。這道理如此淺顯,但詞人仿佛今日才懂得。東風惱怒他的後知後覺,不甘不願地隻吹來一縷香氣。
殘日照瓊窗,往昔的華美映襯著今日的悲涼,當年愛意有多濃,今朝痛苦就有多深。悲至高潮,眼前的景物卻又明快起來:楊柳於風中媚態萬千,好一片盎然春意。李煜不禁起疑,這美景是不是美事的預兆,難道能再見娥皇嗎?哪怕是瞬間,他也會滿足。他非常明白,再相逢也隻能是在夢裏,於是便“懶思量”。
黃粱一夢終成空,他不想自欺欺人,換來更大的失落。
與亡妻夢中相見,隻會徒增困擾。這種痛苦,宋代的蘇軾亦品嚐過,才有一首千古悼亡之作《江城子》,讓人泣下沾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岡。
時光荏苒,蘇軾的生活想必是不如意的,又懷思深切,以至於容顏憔悴,“塵滿麵,鬢如霜”,縱使能與妻子再見,她恐怕也認不出自己了。失去大周後的李煜,未嚐不是這種潦倒情狀。這個衣著用度甚至對香料都十分講究的男人,在大周後病重期間,精心照料,餵她吃飯,替她嚐藥,困了便和衣而睡,哪裏還有昔日檀郎的半分風流。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大周後身體每況愈下,幼子仲宣又不幸夭折。喪子之痛啃噬著李煜本就善感的心,其哀痛之深,在他寫下的祭文裏清晰可見:“與子長決,揮涕吞聲。”其中一句“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迷家”更令人肝腸寸斷——孩子尚且年幼,正是戀家的年齡,乖蹇的命運怎就忍心把他帶走!
那段時間,李煜常常淚流滿麵,但在病重的娥皇麵前,他還要強顏歡笑,並嚴令封鎖仲宣夭折的消息,隻怕加重娥皇的病情。對這段歷史,史書有載:“仲宣歿,後主恐重傷昭惠後心,常默坐飲泣,因為詩以寫誌,吟詠數四,左右為之泣下。”
在他幾近崩潰的邊緣,娥皇還是知道了真相,不久便也去世了。出現在娥皇葬禮上的李煜,不再是那個“明俊蘊藉”的青年,他目光呆滯,形銷骨立,不拄拐杖已經不能站立,比起蘇軾的“塵滿麵,鬢如霜”有過之而無不及。縱使娥皇再生,在這茫茫人海中,她還能認出她的“檀郎”嗎?
蘇軾與妻子夢中重聚,“相顧無言”,默默吞聲飲氣。若李煜在夢裏再見娥皇,又能說些什麽?告訴她自己獨寢多日,恐她擔心;告訴她教坊缺了新曲,恐她傷神;告訴她長子仲寓一切安好,又怕她想起早夭的仲宣。原是無話可說,隻能徒添傷感。
相見不如不見,不見卻又惦念。這一腔愁苦,李煜蘸著摻和了血淚的濃墨寫出,便是一首首悼亡詩詞。他還曾寫下長達數千字的《昭惠周後誄》,追憶帝後共度的美好時光。
豐才富藝,女也克肖。采戲傳能,弈棋逞妙。媚動占相,歌縈柔調。茲鞀爰質,奇器傳華。翠虯一舉,紅袖飛花。
在李煜心裏,大周後便是如此完美的存在。不知時光是否美化了他的記憶,總之,他印象中的大周後才貌德三全,實是古代女子的典範。長文中有十幾處“嗚呼哀哉”,皆發自肺腑,也引人跌入無盡哀思。
在《昭惠周後誄》的結篇處,李煜署名“鰥夫煜”。“鰥”本是一種喜歡獨來獨往的魚,“鰥夫”是成年無妻或喪妻的男人。李煜雖未必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後宮中絕不止大周後一人,有史書可查的就有保儀黃氏等人,此時他與小周後也日益情深。他稱自己為“鰥夫”,足見後宮裏並無人能取代娥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歷代帝王中,如此自稱的,除李煜外再無他人。
然而,大周後的諸般好處,或許也不是讓李煜哀痛欲絕的全部理由。
有人曾說,一個女人要想讓一個男人把自己烙印在心,或是為他殉情,或是讓他永遠無法得到自己。對於重情者而言,還有第三條路可走,便是讓他愧疚。李煜對大周後,的確心懷歉意。他和小周後的種種情緣,在娥皇病重期間種下。他對妻子的恩寵雖未消減,但大周後發現端倪時,還是被傷透了心,她“恚怒,至死麵不外向,故後主過哀,以揜其跡雲”。按照陸遊在《南唐書·昭惠後傳》中這段記載,大周後該是帶著怨憤離世的。
不過,民間另有說法,傳說大周後死前曾留下遺言:“婢子多幸,托質君門,冒寵乘華,凡十載矣。女子之榮,莫過於此。所不足者,子殤身歿,無以報德。”便是說,直到臨終前,她仍以能嫁給李煜為榮,所以辭世時沒有怨恨,隻有不舍。
“秦樓不見吹簫女”一句用典。據劉向《列女傳》記載,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和善吹簫的蕭史因簫聲結緣,在秦樓共居十年,鸞鳳和鳴,最終乘鳳而去。李煜以“吹簫女”代“琵琶女”,言善彈琵琶的大周後已經逝去,就連李璟賜給她的燒槽琵琶,都隨她長埋地下,如今留下李煜一人,形單影隻。
昔日的上苑羯鼓聲響、歌舞醉人,現在雖仍有秀美風光,但已無人欣賞。花開花落本是自然規律,就如生死,非人力能夠決定。這道理如此淺顯,但詞人仿佛今日才懂得。東風惱怒他的後知後覺,不甘不願地隻吹來一縷香氣。
殘日照瓊窗,往昔的華美映襯著今日的悲涼,當年愛意有多濃,今朝痛苦就有多深。悲至高潮,眼前的景物卻又明快起來:楊柳於風中媚態萬千,好一片盎然春意。李煜不禁起疑,這美景是不是美事的預兆,難道能再見娥皇嗎?哪怕是瞬間,他也會滿足。他非常明白,再相逢也隻能是在夢裏,於是便“懶思量”。
黃粱一夢終成空,他不想自欺欺人,換來更大的失落。
與亡妻夢中相見,隻會徒增困擾。這種痛苦,宋代的蘇軾亦品嚐過,才有一首千古悼亡之作《江城子》,讓人泣下沾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岡。
時光荏苒,蘇軾的生活想必是不如意的,又懷思深切,以至於容顏憔悴,“塵滿麵,鬢如霜”,縱使能與妻子再見,她恐怕也認不出自己了。失去大周後的李煜,未嚐不是這種潦倒情狀。這個衣著用度甚至對香料都十分講究的男人,在大周後病重期間,精心照料,餵她吃飯,替她嚐藥,困了便和衣而睡,哪裏還有昔日檀郎的半分風流。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大周後身體每況愈下,幼子仲宣又不幸夭折。喪子之痛啃噬著李煜本就善感的心,其哀痛之深,在他寫下的祭文裏清晰可見:“與子長決,揮涕吞聲。”其中一句“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迷家”更令人肝腸寸斷——孩子尚且年幼,正是戀家的年齡,乖蹇的命運怎就忍心把他帶走!
那段時間,李煜常常淚流滿麵,但在病重的娥皇麵前,他還要強顏歡笑,並嚴令封鎖仲宣夭折的消息,隻怕加重娥皇的病情。對這段歷史,史書有載:“仲宣歿,後主恐重傷昭惠後心,常默坐飲泣,因為詩以寫誌,吟詠數四,左右為之泣下。”
在他幾近崩潰的邊緣,娥皇還是知道了真相,不久便也去世了。出現在娥皇葬禮上的李煜,不再是那個“明俊蘊藉”的青年,他目光呆滯,形銷骨立,不拄拐杖已經不能站立,比起蘇軾的“塵滿麵,鬢如霜”有過之而無不及。縱使娥皇再生,在這茫茫人海中,她還能認出她的“檀郎”嗎?
蘇軾與妻子夢中重聚,“相顧無言”,默默吞聲飲氣。若李煜在夢裏再見娥皇,又能說些什麽?告訴她自己獨寢多日,恐她擔心;告訴她教坊缺了新曲,恐她傷神;告訴她長子仲寓一切安好,又怕她想起早夭的仲宣。原是無話可說,隻能徒添傷感。
相見不如不見,不見卻又惦念。這一腔愁苦,李煜蘸著摻和了血淚的濃墨寫出,便是一首首悼亡詩詞。他還曾寫下長達數千字的《昭惠周後誄》,追憶帝後共度的美好時光。
豐才富藝,女也克肖。采戲傳能,弈棋逞妙。媚動占相,歌縈柔調。茲鞀爰質,奇器傳華。翠虯一舉,紅袖飛花。
在李煜心裏,大周後便是如此完美的存在。不知時光是否美化了他的記憶,總之,他印象中的大周後才貌德三全,實是古代女子的典範。長文中有十幾處“嗚呼哀哉”,皆發自肺腑,也引人跌入無盡哀思。
在《昭惠周後誄》的結篇處,李煜署名“鰥夫煜”。“鰥”本是一種喜歡獨來獨往的魚,“鰥夫”是成年無妻或喪妻的男人。李煜雖未必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後宮中絕不止大周後一人,有史書可查的就有保儀黃氏等人,此時他與小周後也日益情深。他稱自己為“鰥夫”,足見後宮裏並無人能取代娥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歷代帝王中,如此自稱的,除李煜外再無他人。
然而,大周後的諸般好處,或許也不是讓李煜哀痛欲絕的全部理由。
有人曾說,一個女人要想讓一個男人把自己烙印在心,或是為他殉情,或是讓他永遠無法得到自己。對於重情者而言,還有第三條路可走,便是讓他愧疚。李煜對大周後,的確心懷歉意。他和小周後的種種情緣,在娥皇病重期間種下。他對妻子的恩寵雖未消減,但大周後發現端倪時,還是被傷透了心,她“恚怒,至死麵不外向,故後主過哀,以揜其跡雲”。按照陸遊在《南唐書·昭惠後傳》中這段記載,大周後該是帶著怨憤離世的。
不過,民間另有說法,傳說大周後死前曾留下遺言:“婢子多幸,托質君門,冒寵乘華,凡十載矣。女子之榮,莫過於此。所不足者,子殤身歿,無以報德。”便是說,直到臨終前,她仍以能嫁給李煜為榮,所以辭世時沒有怨恨,隻有不舍。